种豆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读书笔记大全 > 读书赏析 / 正文

易中天中华史:安史之乱读书赏析(3)篇

(2019-07-16 00:22:28) 读书赏析
  • 《易中天中华史:魏晋风度》读后感_800字
  • 《易中天中华史:安史之乱》读后感_4500字
  • 《易中天中华史·第二部:秦汉魏晋南北朝(套装共6册)》读
  • 《易中天中华史·第一部:先秦(套装共6册)》读后感_800字
  • 《易中天中华史·第三部:隋唐(4册)》读后感_800字
  • 《易中天中华史:王安石变法》读后感_600字
  • 《易中天中华史:铁血蒙元》读后感_700字
  • 《易中天中华史:女皇武则天》读后感_1300字
  • 《易中天中华史:三国纪》读后感_800字
  • 易中天中华史:铁血蒙元 读后感(3)篇
  • 易中天中华史:安史之乱

    作者:易中天

    安史之乱为何爆发?女人、阉人、党人、胡人、武人、商人如何搞垮强盛的唐帝国? 解答这些疑问,体会那段历史,请阅读《易中天中华史第十六卷:安史之乱》。结束了唐中宗、唐睿宗时期的混乱局面之后,唐玄宗李隆基掌握了权力。年轻的皇帝励精图治,起用姚崇和宋璟为相、宇文融理财、张说辅政,大唐帝国在建国将近百年之后,迎来了它的鼎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如此盛世,让日渐年迈的唐玄宗志得意满,他沉醉于《霓裳羽衣曲》,痴迷于和杨贵妃的二人世界,任用奸臣,前有李林甫秉政,后又杨国忠擅权,而边地胡人出身的安禄山则一点点积蓄力量。终于在公元755年12月,安禄山起兵范阳,升平日久的唐王朝不堪一击,平叛之路漫长而又艰辛。安史之乱后,宦官专权、朝臣内讧、藩镇割据、胡人添堵,大唐勉强支撑,黄巢率领的农民起义军又踹了王朝一脚,公元907年,大唐王朝灭亡。

    易中天中华史:安史之乱在线阅读地址

    易中天中华史:安史之乱读书赏析 第(1)篇


    盛世大唐,表现在各个方面。首先说心态:

    一位学者所说,盛世更多的是一种国民心态,一种集体无意识的满足感,一种物质充盈和人身安全前提下的内心宁静和骄傲自豪,以及无处不在可以触摸的繁荣昌盛、青春活力和雍容华贵。

    其次是人物(人才):

    盛唐这个大舞台有各色人友情出演。除了其他王朝也可能出现的谏臣如魏徵,重臣如狄仁杰,权臣如李林甫,外戚如杨国忠,酷吏如索元礼、周兴、来俊臣,诗人和艺人如李白、杜甫、李龟年等,最具大唐特色的是五种人。他们是——女人:武则天、韦皇后、太平公主、杨贵妃;胡人:安禄山、高仙芝、哥舒翰、李光弼、仆固怀恩;军人:封常清、郭子仪、各藩镇;阉人:高力士、吐突承璀、王守澄、仇士良;党人:牛僧孺、李宗闵、李德裕、郑覃。上天对大唐,还真是不拘一格降人才。

    武则天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清除了关陇勋贵的势力,大力推行科举制度,让贫寒之士有了出头之日。

    立威,唐玄宗的手段。

    十月十三日的阅兵式上,玄宗却突然翻脸,以“军容不整”的罪名要将郭元振军法从事。只是由于另外两位新任宰相跪在马前苦苦哀求,才饶他不死改判流放。

    安史之乱之前,唐玄宗励精图治,开创了开元盛世。这是一个有实力的盛世,“四夷来寇,驱之而已”,话语平淡,然而比起“犯我大汉者虽远必诛”,则更显自信与力量!

    这是一个君臣共治的时代。双方都在小心翼翼地进行磨合和探索,试图在强有力的君主和他的辅臣之间建立一种健康的关系。因此,这也是一个克制的时代。玄宗谨慎而明智地运用着皇权;宰相勤劳国事,同时防止国家进行劳民伤财和野心勃勃的冒险行动,有如帝国的定海神针。

    难怪姚崇和宋璟虽为名相,执政期间却并没有多少惊天动地的作为。因为他们的治国方略和时代特征就是这样十六个字:四夷来寇,驱之而已;百姓富饶,税之而已。

    晚年的唐玄宗已不能创造更大的辉煌。专宠杨贵妃,一门心思惦记着跟心爱的女人泡温泉;李林甫关心的只是如何巩固权势。两个精明的君臣下了一步自残的臭棋,差点丢了江山!

    这个决定会使帝国的边防军变成反政府武装力量——差一点就颠覆了王朝的安禄山也正是寒族胡人。

    唐诗无疑是辉煌的,诗圣杜甫的诗堪称唐史:

    杜甫这样描述了普通民众像鸡狗一样被驱赶着强征入伍,以及亲人们撕心裂肺生离死别的惨状: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于是诗人悲愤地说: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这就几乎是指名道姓的批判了,表现出的正是人道主义和现实主义精神。事实上,伟大作品的背后,总是横卧着人类亘古的苦难。真正的诗人,也总是时代敏感的神经。杜甫的《兵车行》有可能写于天宝十载,他的《丽人行》则应该写于十二载。等到十四载冬天,他喊出“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时,渔阳鼙鼓便终于惊破了霓裳羽衣曲。唐诗就这样成为唐史。

    科举制和两税制让庶族地主阶级登上政治舞台。与之相适应,韩愈、柳宗元为代表开创了新的文化——古文运动。

    唐代科举之盛始于高宗之时,成于玄宗之代,极于德宗之世,所以创造了两税法的德宗朝,便成为历史的一个分界点——此后的中华帝国将是庶族地主阶级的政治舞台。

    新阶级要有新文化。于是有了韩愈、柳宗元代表的古文运动,白居易的新乐府,以及唐传奇。

    由于越来越多的庶族地主知识分子通过科举走上仕途,并逐渐成为官僚队伍的主流,文学艺术的平民化已是大势所趋。事实上,正如欧洲的文艺复兴指向未来,古文运动也是借复古之名,行创新之实。韩愈和柳宗元们反对四六骈文,则其实是要颠覆门阀士族的意识形态和话语权。

    盛唐的辉煌一言难尽,需要认真学习探索。

    易中天中华史:安史之乱读书赏析 第(2)篇

    没有完美的制度,任何制度也有它消亡的一天,包括当今,有出生就必然有死亡,这是宇宙哲学决定的,毋庸置疑。除非不在有制度。帝制形成于秦,真正成型于汉武帝之手。唐代表了帝制的最高峰。是抛物线的最高点。但是为什么?n任何事物都是一把双刃剑,包括制度。这里面有个度,如果这个度恰到好处,则至强。唐集权,但集权到恰到好处,不独裁,不专政。活跃,所以强盛。这就是中庸哲学。有好的一面必然有坏的面,这是阴阳哲学决定的。活跃就是乱因,不够集权就是唐灭亡的原因,虽然恰到好处的集权创造了帝制的巅峰辉煌。阴阳无处不在,没有完美的事物。所以后世不断汲取教训,不断集权,集权程度越来越高,直至虚弱而亡。然后制度消亡。这是必然趋势。n再说当今天下,共和制度,相对帝制来说优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rn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rn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rn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越性何其大!这是毛的伟业!可惜晚年有点太理想主义了。共同富裕,消灭剥削,消灭等级制度,太天真了,真老糊涂了哎,岂不知大爱不爱!n共和制,也必然有繁荣,昌盛,衰退,灭亡。现在只是龙抬头阶段,至鼎盛还有差距,有生之年怕是看不到最共和最鼎盛时期了。应何而生,必将因何而死。帝制因集权而结束战国硝烟,也因集权而虚弱而死。共和生于何,因何而优越?

    易中天中华史:安史之乱读书赏析 第(3)篇


    百足之虫死而不僵

    大唐王朝的转折点虽然是756安史之乱但仍然统治中原到907

    历史上的事 没有如果 李亨如果听从李泌的策略  杨国忠如果没有扳倒哥舒翰 李林甫如果没有用胡人将领代替汉人 张守珪如果斩杀出师不利的安禄山……一切的一切还会发生吗

    历史总是滚滚向前,既有必然又存在偶然,没有人可以预测如何发展,不过是史学家们的事后总结

    看完最后一章 开始逐渐明白那些当年背过的唐诗的意义

    李白的个性张扬宛如唐朝的时代特征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杜甫的忧国忧民便是中唐衰弱的真实写照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岑参的气势磅礴代表着青年渴望建功立业

    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

    白居易新乐府脍炙人口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王维的禅境李商隐的隐晦高适的直白以及杜牧刘禹锡李龟年元稹 体现大唐的多样性

    向往大唐

  • 《易中天中华史:魏晋风度》读后感_800字
  • 《易中天中华史:安史之乱》读后感_4500字
  • 《易中天中华史·第二部:秦汉魏晋南北朝(套装共6册)》读
  • 《易中天中华史·第一部:先秦(套装共6册)》读后感_800字
  • 《易中天中华史·第三部:隋唐(4册)》读后感_800字
  • 《易中天中华史:王安石变法》读后感_600字
  • 《易中天中华史:铁血蒙元》读后感_700字
  • 《易中天中华史:女皇武则天》读后感_1300字
  • 《易中天中华史:三国纪》读后感_800字
  • 易中天中华史:铁血蒙元 读后感(3)篇
    搜索
    热门图片
    最近更新
    随机推荐

    Powered By 种豆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