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豆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读书笔记大全 > 读书赏析 / 正文

我在西南联大的日子读书赏析 读后感(3)篇

(2019-02-19 09:56:47) 读书赏析

我在西南联大的日子

作者:汪曾祺

日寇侵华,平津沦陷,北大、清华、南开被迫南迁,组成一个大学,在长沙暂住,名为“临时大学”。后迁云南,改名“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简称“西南联大”。这是一座战时的、临时性的大学,但却盛产天才,影响深远。1939~1946年,汪曾祺在昆明求学、生活长达七年,在他的人生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他曾说:“我要不是读了西南联大,也许不会成为一个作家,至少不会成为一个像现在这样的作家。”在此后的人生中,他时常深情回望这七年联大时光。翠湖、晚翠园、凤翥街、观音寺、白马庙,泡茶馆、跑警报、做同期、逛书摊,沈从文、闻一多、朱自清、金岳霖、吴雨僧、唐立厂,种种人事,在他笔下娓娓道来,饱含深情,蕴藉弥远,如云如水,水流云在。

我在西南联大的日子在线阅读地址

我在西南联大的日子读书赏析 读后感 第(1)篇


前几天读着《南渡北归》, 三部很长,这几天一直沉浸在枪炮血肉里面很压抑,正读到清华北大南开一举迁往昆明成立西南联大,恰好找到了这一本汪曾祺先生的《我在西南联大的日子》。好巧啊,这本行思录好像是《南渡北归》的补充一样,一个主要讲学者领袖的呕心沥血,一个则从联大学生的角度展现了当时的历史现实。汪曾祺先生写的好有趣呀,真把当时联大师生的苦中作乐展现得淋漓尽致!少了一些历史的凝重悲怆感,倒是有几分生活的豁达,乐观,和趣味。喜欢

逝去的那个时代的文人风骨,真是让我深深地感动,震撼,钦佩!如果自己能有他们十分之一的趣味,单纯和耐烦,我对自己就很满意啦

我在西南联大的日子读书赏析 读后感 第(2)篇

两点。第一点:字里行间能够感受到汪先生对联大、对昆明的浓浓爱意,甚至是“生于斯长于斯”的情感。昆明对于汪老来说算是第二故乡了,在联大的这七载,或许是汪老最快乐的时光。虽说遭受了日军的频频轰炸,但在他脑海里,更多的是老师、同窗在联大的美好记忆。第二点:联大学子,学风十分自由。怪人非常多。(这里的怪不是我们现代思想中的怪)借用汪老的那段话:重要的是使昆明学生接受了民主思想,呼吸到独立思考、学术自由的空气,使他们为学为人都比较开放,比较新鲜活泼。这是精神方面的东西,是抽象的,是一种气质,一种格调,难于确指,但是这种影响确实存在。如云如水,水流云在。结:《西南联大》纪录片看完后,发现汪老的回忆录占有很大一部分的作用,很多回忆中的场景、片段都根据本书中所描写有了充分体现。纪录片也很不错,推荐。

我在西南联大的日子读书赏析 读后感 第(3)篇


清华老校长梅贻琦曾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联大就是一所真正的大学,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在物质条件匮乏的年代,杰出的老师言传身教,将自己的学识和品德都传授给了学生们,所以联大才成为历史上的奇迹。

身为当代的学生,无法想象吃“八宝饭”,睡铁皮屋,跑警报的日子,由此更是敬佩前辈们对知识热爱,对真理的追求。

思想之自由,精神之独立。

搜索
热门图片
最近更新
随机推荐

Powered By 种豆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