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读后感_1100字
(2019-08-29 03:50:36) 读后感
《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读后感1100字
■文|后岛
■全文 1028 字
■阅读需要 3 分钟
■关键词:历史 随礼 制度
如今每到逢年过节,人们基本上都会收到“红色炸弹”轰炸,拿十一黄金周举例,7天之内收到4-5封婚宴、宝宝宴的邀请函不足为奇。随礼,从一个增添亲朋好友关系的风俗,变成现代人处心积虑敛财的手段,不禁让人心寒。
那么又是谁一手主导了“随礼”这一风俗的普及呢?本着有其果必有其因的想法,我开始寻找这背后的原因。
在张宏杰老师的书——《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中,我机缘巧合地得到了想要的答案,据史料记载,随礼这一风俗最早应有朱元璋所定,确切的说那时候的随礼还不是风俗,而是一个制度。朱元璋设定随礼制度时,是这么说的:
“乡里人民,贫富不等。婚姻死丧吉凶等事,谁家无之?今后本里人户,凡遇此等,互相周给。且如某家子弟婚姻,某家贫窘,一时难办,一里人户,每户或出钱一贯,每里百户,便是百贯,每户五贯,便是五百贯。如此资助,岂不成就?日后某家婚姻亦依此法,轮流周给。又如某家或父母死丧在地,各家或钞若干,或出米若干资助,本家或棺椁,或僧道修设善缘等事,皆可了济。日后某家倘有此事,亦如法周给。虽是贫家,些小钱米亦可措办。如此则众擎易举,行之日久,乡里自然亲爱。”
字里行间中不难看出这位在中国历史上被后人评判为极其残酷的皇帝,对于构建美好和谐的农村田园生活的期冀。一代传奇皇帝,得天下,金银珠宝山珍海味皆可享用,为何他对于农村生活又如此憧憬呢,甚至细致入微到帮助乡里联络感情的层面?张宏杰老师对此的解释是,朱元璋就是一个“龙椅上的农民”。
朱元璋出身贫寒,农村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让他日后成为一代天子,也铭记于心。关于这一点,有一个强有力的佐证。朱元璋十六岁那年,淮河两岸发生干旱,农民生活本就食不果腹,又突然爆发瘟疫,短短十六天,朱元璋失去最亲的四个亲人。这种连续失去亲人的痛苦逐渐成为朱元璋心里的烙印,也成他对农村生活最最感同身受的原因。
开国之后的朱元璋,始终不能忘却的是百姓。了解“空印案”的朋友应该知道,朱元璋对于官僚职能的把控近乎无理,他对皇权的占有欲望极其强烈,但是问题一旦出现在百姓身上他又是另外一个样子:每有灾情降临百姓身上,他可以放权给各地区官僚先开仓放粮,再传书上报。
此时,若你再看看朱元璋制造的“胡惟庸案”、“蓝玉案”不知有何感想?朱元璋杀人10万不假,但是作为一个农民起家的开国皇帝,我希望更多人看到一个底层小百姓经过生离死别、天灾人祸、战火连天之后对于初心的念念不忘。
至此再看随礼制度今日的演化,那种历史长久中涌来的温暖期冀又是何等悲凉。
- 搜索
-
- 热门图片
- 最近更新
- 随机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