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尽头》读后感_1400字
(2019-09-27 21:16:44) 读后感 -
《尽头》读后感1400字
一句话概括:华语世界散文新高峰。
读后感:
“起步后,把《尽头》每一篇当做一条跑道,打开五官,加入自己的理解,敏感于途中的任一触动,如此看它能叫出自己什么来。是否与上路前比,叫出一个比之前强大、坚稳、绵密、丰厚的自己?如果没有,也无妨。思辨加诗性语言的行文,在捧书之人的周边常常荡漾出这样的氛围:沉静,理性,开阔。”——杨照
在书中的世界游完泳后上岸,我似乎都能察觉到周遭世界被扭曲的线条。凭着经验,我知道这是一本好书。唐诺写出来的书,从一开始读到的《阅读的故事》,再到后来《世间的名字》、《文字的故事》,或多或少都让我有这种感觉,而这本《尽头》则最为强烈。
我有时在想,为什么他喋喋不休式的文字,能让我有这种感觉?在我的往常经验中,“扭曲世界”系列的书大都是些学科理论书。学科体系里的知识取代我对事物片面认识,让我醒悟到——事情其实是这个样子的。
大概有两个原因,让唐诺的文字具备这样扭曲读者世界的能力:
1、唐诺是个认真的阅读者与思考者。“
作为一个写作者,四十岁常撞上事物表层的硬墙,除非奋勇穿凿进去,否则就剩弹走一途。”1958年出生的唐诺,早过了四十岁碰墙的年纪。作为一个职业阅读者,他读的很多、很广、很深(读《阅读的故事》的时候深有此感——一个人居然可以把阅读定位地这么精准),他是一个早已穿凿进事物深层的作家。因此他的思想、文字随着他的思考进入世界更深的层面。
2、唐诺把自己定位为聆听者。
在别册朱天文对谈唐诺的那篇文章中,唐诺谈到自己以前做的是翻译启蒙的工作——把高门槛的某个领域,翻译成让一般大众都懂得语言,让原本三十个人看得懂的东西,变成更多人可以看到,也就是从智识变成知识,甚至慢慢变成常识。而到了后来,他明白并不是所有伟大的发现都能用三分钟让所有人听懂,在做翻译启蒙工作的时候,会让他只取简单的部分,把深刻的东西删除掉,停止想下去,久而久之,所有深刻的东西就一一离开了。这让他很在意,他觉得再不走出这条路就什么都没了,包括他自己。 于是,他自《阅读的故事》之后出的书(当然包括《尽头》),都带着一种探寻、思索的意味,而不是简单的启蒙转述。
不过,有很多人却对唐诺的文字无感或者反感——怎么会这么长?就不能经济一点吗?在这点上,别册上杨照的文章和梁文道的荐语已经写的很明白的——有些事物是无法被简化的,再“经济”下去事物本身将不复存在。这或许就是作为“翻译启蒙者”对立面的处境:启蒙者因简单的转述某些智识、常识而被读者们感激,聆听者则因复杂的书写而被读者们嫌弃。
“所以,这似乎也是格林对小说书写、小说阅读的一个隐喻,小说书写者写不出高出他自己太多的东西,阅读者也辨识不出高出他太多的东西。“《尽头》里的这句话我觉得也适用于读这本书的读者。那些嫌唐诺写的太拖沓、随意的人,估计是不知道唐诺写这本书的方式——每天八小时的写作,最后将文字删减成400个字,平均下来也就50个字,一分钟一个字都不到。近四年时间天天这么坚持,唐诺才写成了这本书(从梁文道《开卷八分钟》中得知)。这本书,来之不易。
最后想说一个念头,读《尽头》这本书时闪过的:我什么时候才能有像唐诺这样的思考境界?
我想:如果自己有幸能将阅读用心、用力的持续下去,或许三五十年后自己可以像唐诺、梁文道一样。但这多半不现实,生活很可能不会这么幸运。那又怎么办呢?那就看看他们的书和节目,以及所做作为。
- 搜索
-
- 热门图片
- 最近更新
- 随机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