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娜·卡列尼娜(经典译林)读后感 读书笔记(3)篇
(2018-10-02 19:02:09) 读后感 -
作者:列夫·托尔斯泰
《安娜·卡列尼娜》是托尔斯泰第二部里程碑式的长篇小说,创作于1873—1877年。作品由两条既平行又相互联系的线索构成:一条是安娜与卡列宁、伏伦斯基之间的家庭、婚姻和爱情纠葛;一条是列文和吉娣的爱情生活及列文进行的庄园改革。安娜是一个上流社会的贵妇人,年轻漂亮,追求个性解放和爱情自由,而她的丈夫却是一个性情冷漠的“官僚机器”。一次在车站上,安娜和年轻军官伏伦斯基邂逅,后者为她的美貌所吸引,拼命追求。最终安娜堕入情网,毅然抛夫别子和伏伦斯基同居。但对儿子的思念和周围环境的压力使她陷入痛苦和不安中,而且她逐渐发现伏伦斯基并非一个专情的理想人物。
安娜·卡列尼娜(经典译林)读后感 读书笔记 第(1)篇
人在一生中会对自己发问多少次?难题无解,我们该何去何从?n要谈起与列夫托尔斯泰文字的相遇,自己是惭愧的。因为若不是我读到了陈丹青对于托氏文学作品的评价,我想自己是不会选择在此时触碰他的文字的。但,有些字是会一遇见就深深爱上的,托氏的字在我心底就发生了这样的化学反应。托氏在书中对于人物性格、内心活动的刻画堪称高级,他实现了对不同阅读程度的读者的不同给予。简单来说,就是初级读者会读懂他对人性本质的阐释,高级读者会从他的描述中深入走进自己。阅读中,我多次对Tim说,真遗憾,我从没有一刻爱上过安娜,甚至觉得她的结局很适合她。Tim问我,如果安娜没有遇到伏伦斯基,她会不会就可以拥有幸福。我说,真遗憾,安娜的性格注定了她不会幸福。我在很多年前就看到过这样一句话,有些人无论和谁在一起生活都会幸福。之所以会把这句话记得这样牢固,是因为我时刻让它在耳边提醒自己,幸福是该自己去营造的。安娜有太多次改写命运的机会,但是她却不肯去看机会的样子。我不可怜安娜,也不同情安娜,更不会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质疑安娜,我只是会对这个生命感到遗憾。这么美丽漂亮的一个女子,这么殷实的生活条件,这么完整的一个家庭,该是多少人羡慕不来的,但老天到底公平,给了她一个无法拥有幸福的个性。阅读世界经典时,我有个将人物性格与自身性格比对的习惯。然后我问自己,我和安娜像吗?我为什么会羡慕吉娣?我为什么深爱列文?我为什么不会对伏伦斯基感冒?我,会幸福吗?面对这一连串的质问,我心底是有答案的。我和安娜是相像的,但是我比她拥有理智,而且我的理智可以控制住自己的感性,所以面对诱惑,我不止于会沦落到惨烈。我羡慕吉娣,因为我不曾拥有吉娣那般简单的心智。我不知道我是何时怎样开启这双女巫的眼睛的,但很遗憾,如今我的心和我的眼就是可以轻易拆穿很多人想掩盖的谎言。我并不想拥有这项本领,可是我已经无法停止使用它了。我爱列文,是因为列文可以给我内心的踏实,走过时间、走过青春,女生都会爱上列文,因为她们会忽然发现,老老实实、心无杂念的过日子是多么重要。是的,伏伦斯基吸引不了现在的我了,因为如今我比在青春时明白也接受了一个道理,那就是人可以爱爱情,但是不可以没有责任的爱爱情。责任虽说是一种对人性的束缚,但是,没有这份束缚,也许人会纵情到万劫不复。本书尾部,托氏利用列文的心理斗争对全书主旨进行升华。我理解他的设计,也明白他要阐述的本质道理,但是我并不爱这最后的写作手法。原因很简单,因为我太爱列文了,所以一旦列文内心出现纠结,我是会很失望的。但我想,这也正是托氏的诡计,他想告诉我,每个人都拥有着属于自己的性格缺陷,谁都会为自己内心的困惑而挣扎。人,生而不易,不易中是自己对自己的不放过。截止今日,今年读罢的书籍中,我还有一本陈丹青《无知的游历》的书感没有完成。因为工作的变动,使我打乱了原来的读书与写作的节奏。但我想,我很快便可以重新找好频率,找好自己生活时间的安排。补全书感,我在此立旗。
安娜·卡列尼娜(经典译林)读后感 读书笔记 第(2)篇
怀着困惑的心情读了一部分,这不就是个婚外情,妻子或丈夫出轨的故事吗,这种事在我们现代社会里多如牛毛,大家早已司空见惯了,为什么这本书收到那么多人的追捧,因为语言文笔实在太优美了,虽然不很理解,还是不影响读下去。越读越体会到本书的意义所在了,难怪那么出名。在男权社会里,一切都是以男人为中心,安娜追求幸福追求爱情,婚内出轨了,所有女人都责难她,而其实她们同样都是不贞洁的女人,只不过他们偷偷摸摸的,不像安娜这样勇敢而真诚,爱情本就是两个人的事,可是似乎一切都是安娜的错,伏伦斯基却没有半点错处一样,最后净连伏伦斯基也不能理解安娜,一个女人抛夫弃子所追求的爱情不过只是满足了另一个男人的虚荣和面子而已,安娜最终选择了死亡,我在想,如果安娜不选择死亡,那将以什么来支撑她活下去呢。她一无所有,精神的物质的,她通通牺牲了,只是为了爱情。社会对女人要求太多太严,而给予女人的却很少很少,而责难女人的往往是女人自己,多么好笑的循环啊,女人对这个社会所要求的,仅仅只是爱情,却几乎是得不到的。中国人的婚姻里,爱情的成分几乎没有了,最后也许变成了亲情,但更多的到最后只是习惯了,就这样吧,懒得折腾了而已。男人们永远是这个社会的骄子,他们以高高的姿态冷眼看着哪些盲目追求爱情的女性,n啊,安娜,可怜的安娜啊,我为你的勇敢叫好,却为你真情错付落泪。n一百多年过去了,对我们现代社会仍然不过时,
安娜·卡列尼娜(经典译林)读后感 读书笔记 第(3)篇
原以为是和《包法利夫人》类似的故事,没想到非常不同。全书的构架很宏大,有很多关于社会现象、哲学宗教等方面的描述,特别是结尾的列文获得信仰,所以这绝对不简单的是一本爱情小说。但是安娜是如此的光彩照人,又以她的名字作为书名,让人不得不满心都想到她。很多人都会把安娜的爱情和陶丽的比较,因为都涉及出轨,但我觉得应该是和吉娣的比较,这两对情侣都因为在爱情中的患得患失,猜疑、嫉妒、争吵。但吉娣和列文最终克服了最初相处的磨合期,学会了包容。而安娜和伏伦斯基却渐行渐远,安娜最终走向毁灭。被社会所不容的爱情,背弃家庭带来的耻辱感、内疚感,对前景的无望,对失去情人爱情的恐惧,使安娜歇斯底里,也让伏伦斯基开始厌倦。所以重组爱情相当不容易,即使在现代社会也是一样。感谢托翁非常细腻的心理描写,让这一切的变化都不突兀,也让我们不能简单地对安娜标签化。就像小说中很多人物的感受一样,美丽的安娜让人不得不怜爱,哪怕原本的立场是反对的。
- 搜索
-
- 热门图片
- 最近更新
- 随机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