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豆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读书笔记大全 > 读后感 / 正文

浪漫主义的根源(人文与社会译丛) 读后感(3)篇

(2018-09-18 17:15:03) 读后感

浪漫主义的根源(人文与社会译丛)

作者:以赛亚·伯林著 亨利·哈代编

《浪漫主义的根源》以赛亚·伯林1965年关于浪漫主义的梅隆系列讲座的BBC录音结集而成,自浪漫主义定义问题始,中经浪漫主义之滥觞、成长和壮大的过程,至浪漫主义的巨大影响终。结构了然,思维缜密,处处闪耀着天才洞见的火花,伴以伯林特有的雄浑酣畅的即兴风格,是一曲令人魂销神醉的思想咏叹调。

浪漫主义的根源(人文与社会译丛)在线阅读地址

浪漫主义的根源(人文与社会译丛) 读后感 第(1)篇

浪漫主义是原始的、粗野的,它是青春,是自然的人对于生活丰富的感知,但它也是病弱苍白的,是热病、是疾病、是堕落,是世纪病,是美丽的无情女子,是死亡之舞,其实就是死亡本身。是雪莱描绘的彩色玻璃的圆屋顶,也是他永恒的白色光芒,是生活斑斓的丰富,是生活的丰盈,是不可穷尽的多样性,是骚动、暴力、冲突、混沌;它又是安详,是大写的‘我是’的合一,是自然秩序的和谐一致,是天穹的音乐,是融入永恒的无所不包的精神。它是陌生的,异国情调的、奇异的、神秘的、超自然的;是废墟,是月光,是中魔的城堡,是狩猎的号角,是精灵,是巨人,是狮身鹫首的怪兽,是飞瀑,是弗洛斯河上古老的磨坊,是黑暗和黑暗的力量,是幽灵,是吸血鬼,是不可名状的恐惧,是非理性,是不可言说的东西。它又是令人感到亲切的,是对自己的独特传统一种熟知的感觉,是对日常生活中愉快事物的欢悦,是习以为常的视景,是知足的、单纯的、乡村民歌的声景——是面带玫瑰红晕的天夜之子的健康快乐的智慧。它是远古的、历史的,是哥特大教堂,是暮霭中的古迹,是久远的家世,是不可分析的、人们愿意信守却无法表达出来的旧秩序,是摸不到、估不出的事物。它又是求新变异,是革命性的变化,是对短暂性的关注,是对活在当下的渴望,它拒绝知识,无视过去和将来,它是快乐而天真的乡村牧歌,是对瞬间的喜悦,是对永恒的意识。它是怀旧,是幻想,是迷醉的梦,是甜美的忧郁和苦涩的忧郁,是孤独,是放逐的苦痛,是被隔绝的感觉,是漫游于遥远的远方,特别是东方,漫游于遥远的古代,特别是中世纪。但它也是愉快的合作,一起投身于共同的创造之中,是对自己身在某个教会、某个阶级、某个党派、某个传统和某个伟大的、无所不包的、秩序井然的等级之中的意识,身在骑士、扈从、教会等级之中、有机社会的关系之中或某个神秘的组织之中的意识,正如巴雷斯所说,‘大地与死者’,是身在共享一种信念、共居一片土地、共流一样血液、共有一样的祖先、同侪和后代的伟大社会之中的意识。它是司各特、骚塞、华兹华斯的保守主义,也是雪莱、毕希纳和司汤达的激进主义;是夏多布里昂美学意味的中世纪精神,也是米舍莱对于中世纪的厌恶;它是卡莱尔的权威之崇拜,也是雨果对于权威的憎恨;它是极端的自然神秘主义,也是反自然主义的极端唯美主义;它是能量、力量、意志、青春,是自我的展现,它也是自虐、自残、自杀;它是原始的、单纯的,是自然的胸怀,是绿色的田野,是母牛的颈铃,是涓涓小溪,是无垠的蓝天。然而,它也是花花公子,是打扮的欲望。红色的背心,绿色的假发,染成蓝色的头发,这就是热拉尔·德·内瓦尔的追随者某个时期招摇巴黎街头的行头。它是内瓦尔在巴黎街头用线拽着溜达的龙虾。浪漫主义是爱出风头的,是怪癖,是为《欧那尼》一剧而战的战场,是倦怠,是生之厌倦,是萨丹纳帕路斯之死,不管是德拉克洛瓦的绘画、柏辽兹的音乐还是拜伦的诗所描述的的萨丹纳帕路斯之死。它是帝国、战争、屠杀、世界末日的震撼。它是浪漫主义的英雄——反叛者,厄运缠身的让你,受诅咒的灵魂,是海盗、曼弗雷德们、异教徒们、拉腊们、该隐,是拜伦诗中的那些英雄。它是梅莫斯,是让·索伯格,所有的社会公敌,伊斯梅尔,所有处于十九世纪小说中心地位的纯洁的高等妓女和心智高尚的罪犯。它以人头为酒杯醉饮,它是想要攀登维苏埃火山与同类灵魂对话的柏辽兹,它是撒旦的狂欢,是愤世嫉俗的讽刺,是魔鬼般的笑声,是黑色的英雄。它也是布莱克想象中的上帝和他的天使,是伟大的基督教社会,永恒的秩序和‘不足以表达基督灵魂的无限与永恒的布满繁星的天空’。简言之,浪漫主义是统一性和多样性。它是对独特细节的逼真再现,比如那些逼真的自然绘画;也是神秘模糊、令人悸动的勾勒。它是美也是丑;它是为艺术而艺术,也是拯救社会的工具;它是有力的,也是软弱的;它是个人的,也是集体的;它是纯洁也是堕落的,是革命也是反动,是和平也是战争,是对生命的爱也是对死亡的爱。浪漫主义的结局是自由主义,是宽容,是行为得体以及对于不完美的生活的谅解。

浪漫主义的根源(人文与社会译丛) 读后感 第(2)篇


浪漫主义到底是什么?我带着这样的问题翻开了这本书,但是直到最后一页,也没得到一个清晰的答案,浪漫主义这一概念始终隐藏在雾气缭绕的迷宫之中。这不是伯林论述的问题,实际上他已经完成了一项近乎不可能的任务。也许浪漫主义作为一项运动,本来就没有很统一的理论学说,也许用语言、概念来表达,本来就与浪漫主义的主张背道而驰。

如果硬说的话,浪漫主义似乎是对启蒙运动中所标榜的一切领域中人类理性能力的质疑,它反对一切普世价值、理性构造、终极答案、绝对真理,拒绝一切千篇一律的被抽象过、概念化的生活事实,主张恢复生活的本来面貌、丰富色彩。

从浪漫主义的大潮中,流淌出了十九世纪以来的种种思想涓流。艺术领域是其主脉,但这方面咱不太懂,说不出都有啥。哲学领域中,有黑格尔的唯心论的历史辩证思想,有叔本华、尼采的非理性主义、意志哲学,有后来的存在主义思潮,法学领域有萨维尼等引领的德意志历史法学派。

伯林在书中说浪漫主义起源于十九世纪的德意志,但在我主观猜测,浪漫主义的精神源流似乎至少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智者学派。

如果对古希腊的种种哲学思想加以划分,我觉得可以分为三派,第一是自然哲学派,代表人物有泰勒斯,恩培多克勒,阿纳克萨戈拉,德谟克利特等人,他们寻求的是世界的基础成分,发展到高峰就是原始的原子论,形成了机械论的世界观。第二派是古希腊形而上学,代表人物有巴门尼德,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他们追寻着万事万物背后那不变不动、作为基础的存在、规律。这两派的统一之处在于,他们都认为世界是可以被认知的,人可以找到千变万化的表象之后的一致性,到了亚里士多德,实际上通过四因说很大程度上统一了上述两派,形成了有机论的、目的论的世界观。第三派智者派,有普罗泰戈拉、高尔吉亚等,与上面两派相反,他们强调知识的相对性,普罗泰戈拉主张人是万物的尺度,高尔吉亚更是主张“世上无物,即使有也不可知,即使可知也不可说”,从中滋生了怀疑论的认识倾向。可以说怀疑论是一切希望认识世界的人的大敌,是笼罩在人类认识能力上挥之不去的一片阴云。智者派在古希腊是自然哲学和形而上学共同的敌人。

西方世界后续的思想史,都延续了这三股思想派系的缠斗。到了中世纪基督教强势之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思想,目的论的世界观占据了主流。近代以来,科学发展,思想启蒙,尤其是牛顿出版了原理之后,机械论、因果性的世界观深入人心。而浪漫主义延续的正是长久以来没落的智者派的相对主义、怀疑主义的思想。

总体上,三股势力缠斗的结果是三方各据一方,三足鼎立,机械论、因果规律思维——科学领域,目的论、形而上学——哲学、神学领域,相对主义——艺术领域。

以上纯属瞎写,仅博一笑

浪漫主义的根源(人文与社会译丛) 读后感 第(3)篇

浪漫主义关键的“两种因素——其一是自由无羁的意志及其否认世上存在事物的本性;其二是试图破除事物具有稳固结构这一概念”。n当然,这本书对我来说最为重要的是,从浪漫主义根源入手,对读者进行的一系列与之相关的深度思维的联想与开发!真是太精彩了!nn买这本书的初衷是对于浪漫主义的好奇,一年前买的,那时候刚对艺术有点兴趣,也老以浪漫主义自诩,但他们究竟是什么并不清楚。n一年前看这本书的时候,每一页都做满了笔记,整整记了好几个星期,才看了五十页。昨天又拿起冷落已久的书,一口气将它看完了。其实挺高兴的,因为我比一年前更知道自己要什么,理解文字的功底更牢了,思想基础也更好了,更有选择性与针对性的记录,所以阅读速度更快了。n不过阅读速度可以快,但思维的开发与联系是需要积累的,有积累才有深度,并不能一蹴而就。而深度也不是我最终的追求,深度无可预测,则为无限,无法探底,所以以探底作为目的不成立。但生命始于行动。人总得行动起来,不论是否会有某种结果,都要行动。思维深度的形成也只是无法停止与避免的行动,自然而致的结果。行为的动机也只是对矛盾的困惑与未知的好奇吧。nnnn

搜索
热门图片
最近更新
随机推荐

Powered By 种豆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