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修订版)读后感300字(3)篇
(2019-08-06 00:09:29) 读后感 -
作者:茅海建
本书对我国鸦片战争这段历史作了回顾,试图以全新的视角来解析这场颠覆清王朝的浩劫。作为一名求真的治史者,作者历数了清朝的军事力量、骤然而至的战争、广州的“战局”、“抚”议再起等内容,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鸦片战争对于清朝统治打击的致命性,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史学论著。作者详尽考订了与战争相关的一系列重要史实,力图以当时的道德观念、思维方式与行为规范去理解历史,使许多在今人看来是荒谬的现象得以显示其在当时环境中的“合理性”。
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修订版)读后感300字 第(1)篇
这是一本本来题材就很憋屈,读完更憋屈的书。所幸,作者憋屈之余,一直在引导读者透过史实去思考。而历史研究的意义,莫过于思考。
作者在思考:在当时的情况下,中国能否取得鸦片战争的胜利?这是一场胜或负的结局皆有可能操作的战争,还是一场必定要失败的战争?当时清政府中有没有人可以领导或指导这场战争获得胜利?如果战争必败,我们又该如何评价这段历史?中国人在这个过程中究竟犯了哪些错误?
具体而言,这本书就鸦片战争失败,大概强调了三个方面。历史上的奸臣误国是真的吗?答案为:否。大清彼时军事实力、指挥作战水平如何?答案为:极差。鸦片战争对我们历史究竟有何影响?
一.“奸臣误国说”是否成立?
古往今来,史书经常出现的是“奸佞小人”祸乱朝政,甚至还有“清君侧”这样的起兵遮羞布。在这场改变中国历史走向的战争中,林则徐站在了史书正面人物的榜首,绮善则是谈丢了香港岛,淹没在吐沫星子里。
但作者独辟蹊径,指出“忠奸论”的巨大硬伤:忠奸的理论所能得出的直接结论是,中国欲取得战争的胜利,只需罢免琦善及其同党、重用林则徐及其同志即可,不必触动中国的现状。也就是说,只要换几个人就行,无须进行改革。进而指出,正是它具有掩护君主、掩护道统的特殊功能,因而屡屡被官僚士子们用来解释那些他们不能解释或不愿解释的历史现象。如此,封建社会体制问题永远得不到彻底改革解决。
然而忠臣就一定有好报吗?非也,后来英国人以林则徐禁烟为借口发动战争,皇帝根本不探究背后的野心,以为撤了林则徐就以为天下太平了。说到底,忠臣奸臣,都不过是皇帝的棋子罢了。
二.大清到底是不是输的理所应当?
答案显而易见,分析起来让人痛心疾首。军事装备上,英军已处于初步发展的火器时代,而清军仍处于冷热兵器混用的时代,完全不是同一量级的较量。具体摘录一二:清军使用的是自制的老式的“洋枪洋炮”。就型制样式而言,与英军相比,整整落后了二百余年;用今天的标准来衡量,清朝水师算不上是一支正式的海军,大体相当于海岸警卫队,“船炮之力实不相敌”。炮台仅仅为了防备乘虚蹈隙的海盗。军事战略而言,清王朝的重点不是兵器研究而是保密,导致清军武器装备在明朝水平原地踏步,甚至不及明朝;军队分布太过分散,防御战线过长,补充增援部队快则一月,慢则90天。甚至出现英军在宁波都打完换地方,增援部队还没到。“清军不是一支纯粹的国防军,而是同时兼有警察、内卫部队、国防军三种职能。其中国防军的色彩最淡,警察的色彩最浓”。这就是失败的最直接原因了。
然而,正是英军的坚船利炮,用军事的力量悬殊揭开了盛世的面纱,让今日的我们痛心疾首。技术的落后不可怕,皇帝到官员的愚昧落后更让人触目惊心。皇帝以天朝上国自居,拒绝通商,把英国人当成国家内部“叛乱”一样去息事宁人。群臣揣摩皇帝态度开展了“剿”“抚”之争,与英军作战的主将:主“剿”的,刚愎自用,根本不吸取前人教训,花了大力气造的军事防御工程被多次从背后包抄,不堪一击。主“抚”的,为了不让自己的乌纱帽落地,能把败仗说为大捷,背着道光与英军私下定条约拖延时间再毁约,你方唱罢我登场,一个比一个会讲故事会说谎话。作战方针上甚至开战前先祭祀鬼神。打仗靠做梦,偷袭靠抽签,唯一大书特书的三元里胜仗是民兵行动,主将荒诞如此,可悲可叹。真是为史书中英勇迎战壮烈牺牲的关天培等将士感到不值。
三.中国人真正弄清国与国之间的正常关系,付出了多大的代价?
签订南京条约过程中,时常能感到作者几乎拍案而起的愤慨,这里大概是峰值了。不得不提一个小人物和一个大人物。“小人物”张喜,一名并非朝廷命官“暂戴”五品顶戴的家仆,被伊里布视作苏秦张仪,南京条约谈判初期充当了一个大国在重大事件中的进行外交谈判的正式代表,泱泱大国专业人才之稀缺已经让我等读者目瞪口呆。“大人物”耆英被英国谈判代表大棒加棒棒糖,先是为停战签订南京条约,又因不熟悉谈判规则,本不用而沾沾自喜的被哄骗补充签订《虎门条约》:中国至少有关税自主权,对英国人的司法审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英舰进泊通商口岸权等权益丢失,后续法国美国趁火打劫,如法炮制,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始于耆英卖国。但纵使证据确凿的不能再确凿,又有什么用呢?
清朝南京条约后似乎仍未从“天朝”的迷梦中醒来,勇敢地进入全新的世界,而是依然如故,就像一切都未发生,浑浑噩噩直到甲午战败于曾经的学生,少数民众终于蓦然惊醒。诚然,不是谁都能敏锐的洞察“千百年来未有之大变局”。但若是执意妄自尊大,对世界大势总是以抱残守缺,以自己封闭的旧思维模式面对国与国关系,后果又会怎样?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修订版)读后感300字 第(2)篇
看完本书,不得不说这本《天朝的崩溃》是本非常棒的书,作者写于20多年前,我只能说很遗憾我现在才看到。这本书通过对鸦片战争的研究,来分析清朝这个朝代是如何崩溃的,视角非常独特,给作为读者的我有着很深的感悟!
开篇书中提到促使道光帝下令严禁鸦片的,不是林则徐,而是琦善。当时我的下巴都惊掉了,卖国贼竟然成了禁烟大将!在这里我不是质疑作者的史料有问题,甚至我要感谢作者这么深入细致的收集这么多史料,让我对历史有新的看法,我是对作者的一些分析抱有自己的看法。
虽然书中解释了琦善如何由一个力主对英军“剿”,发现英军强大以后,变成后面妥协,说他妥协是应当的,企图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来解释,这一点我实在是不能苟同,妥协难道就不是投降卖国么!对方军舰把你打了,虎门也占领了,香港也占领了,你不想着打回去,不想着赶跑敌人,却想着妥协,这都不是投降卖国,什么算是!这跟日本占领东北,又占领河北,你说你只是妥协不是投降,这不是自欺欺人么!其实如果作者真的是站在同时期的科技水平,军事水平来说的话,那么同时期英国打阿富汗,打尼泊尔都损失惨重,特别是阿富汗到今天还被称之为“帝国坟墓”无法被征服,甚至后来在非洲的“布尔战争”,大英帝国依然损失惨重,军事和科技水平是战争的重要因素,但是很多历史告诉我们这不是决定因素,鸦片战争真有可能是另一种结局!
然后书中把十几年后日本的“黑船事件”中德川幕府的妥协换来了没有战争,最后明治维新了来说明妥协是对的,我不清楚作者知不知道正由于德川幕府的妥协导致德川幕府倒台,最后天皇得到权力才开始的明治维新,也就是说当时日本人也是极度的反对妥协的。妥协只能说这个政府的腐败无能,德川幕府腐败无能,被推翻,大清更是腐败无能,却还依然掌权,所以近代中国的苦难史就开始了!
清朝是如何腐败无能,完全是超越了我的认知,用魔幻主义来说都不为过。书中提到敌人都打到家门口了,道光皇帝还在下旨“上不可以失国体,下不可以开边衅。”这不是自欺欺人算什么呢!皇帝糊涂,清朝官员就更为奇葩,他们的为官之道就是不管国家,不管百姓,只管自己的顶戴花翎呀,特别是在研究伊里布的这段经历时,使我最感兴趣的是,他对道光帝从诚实到欺骗的过程。在其开始,伊里布还是诚实的,后来奏报与英方的交涉,虽不乏“天朝”的大话,但大体情节仍为可靠。随着道光帝一道道攻克舟山的严旨,他的奏折越来越言不由衷,而获知其已被免差后,竟满纸谎言。在当时的官场中,捏谎粉饰盛行成风。过去的人们往往从忠君观念出发,批判臣子们的“欺君”行为。但是,若冷静地想一想,那种容不得半点不同意见、强求一致的政治体制和君主作风,又何曾不是在客观上催化、助长这种风气?
书中特别提到一个小官员叫鄂云,他是如何在战争中大发其财的。鸦片战争对清王朝说来是一场空前的灾难,但对鄂云这样的卑鄙官员说来却是一个难得的机会,而且,值得注意的是,越是如同鄂云这类人,调子唱得比谁都高,话说得比谁都好听。一个低级官员都敢这么干,上行下效,清王朝实在是腐败到骨子里!
战争结束后,书中讲到个很神奇的现象,清军本土作战,军费竟然远远大于英国的侵华费用,真是滑天下之大稽呀,清王朝真是个神奇的王朝,在国难面前,竟然还有这么多发国难财的,这种王朝真是越早亡越好呀!
最后丧权辱国南京条约签订了,皇帝和官员却一片欢欣当中,这是我最不能理解的,感觉他们一个个非常庆幸,我大天朝依然还是我大天朝,给点好处夷人,实在是无伤大雅,我也就理解慈禧的那句宁于外人,不与家奴了,在他们眼中只要自己还是皇帝,其他都没关系的。在一切都上轨道的社会中,无所作为是中国传统政治学的最高境界;而在战后中国面临西方威逼的险恶环境中,无所作为是一种最坏的政治。时代变了,道光帝浑然不觉,结果脚随之跟入新时代,而头脑却依旧留在旧时代。
看到最后我只能说清朝灭亡理所当然,就是慢了点!
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修订版)读后感300字 第(3)篇
没读本书之前,也曾认为如果当时皇帝不罢免林则徐,鸦片战争还有获胜的可能性,读完本书过后,才知道清朝必败。
既然必败,那么是应该战而后败呢,还是直接签订不平等条约?
通读全书,作者给清朝统治者开出的药方是: 妥协而后自强。日本明治维新证明了这是一条可取的路,但当时的“天朝”,又决不能走这条路。
我认为,拉长时间来看,是战是和不重要,关键在于经此一役后,要反省,要自强。
研究历史的目的,除了还原真相、总结教训外,更重要的是借古鉴今、益于当世。
现在中美贸易战升级,美国全面封锁华为,我们是该对抗还是该妥协?
我认为,今日之中国已非清廷之可比,中美实力差距虽大,但总比抗美援朝时好得多。中国有言在先: 谈,大门敞开;打,奉陪到底! 既然美方一而再再而三得举起经济制裁、科技封锁的大棒,我们也只好亮剑了,经此危局我们至少应该有两点教训(或者说收获):
1. 深刻认识到中美之间科技实力的巨大差距,惊醒国人的盲目自信;(以我所在领域为例,如果美国中断所有软硬件技术出口,包括芯片和操作系统,则中国企业真有断炊绝饮之危!!!)
2. 变挑战为机遇,大力发展基础性、重要性科技,培植一批真正的高新企业,实现关键技术国产化,自立自强;(若不能如此,则旦夕仰人鼻息,永远受制于人)
当然,喊口号是容易的,现在贸易战还没有影响到我,如果哪一天贸易战真的让我下岗了,希望我还有言战的勇气。
- 搜索
-
- 热门图片
- 最近更新
- 随机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