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间停止的那一天读后感1000字(3)篇
(2019-01-09 14:01:56) 读后感 -
作者:蕾秋·乔伊斯
全球首席热销书《一个人的朝圣》作者口碑新作,英媒体称本书确立了蕾秋·乔伊斯的文坛地位,30国读者感动推荐!别害怕失去生活的勇气,因为它一刻也未曾离开过我们。这里有两个故事。1972年,男孩拜伦。十一岁,读温斯顿私立男校,他的未来已经规划好,用正确的口音说话,学到正确的知识,与上等人打交道。之后,进入牛津或剑桥;又美又寂寞的母亲黛安娜,做着普通家庭主妇该做的事情,却有着不一样的自我。拜伦那么爱自己的母亲,她是他唯一想守护的美好。一次对时间的误解,让生命的轨迹发生了转移。一个催泪不舍的故事。跨越两个时空,善良、焦虑、不完美却又真实迷人的灵魂,努力在爱中弥补伤害,也终将获得力量,像个英雄一样从黑暗走入光明,从而提醒我们:别害怕失去生活的勇气,因为它一刻也未曾离开过我们。
时间停止的那一天读后感1000字 第(1)篇
在一堆书架的未读图书中在犹豫要读哪本的当口,无意中看到了微信读书上推送的这本书,导语是《一个人的朝圣》作者的最新力作。想想那本朝圣的最初看起来就平淡而缓慢,本来是没想着读的,后来看到了内容简介中提到的拜伦那优越的中产家庭,未来能进入剑桥或牛津读书的天之娇子,那么深爱他的母亲。另一人吉姆强迫症,时刻感到紧张而焦虑。是什么让这两个人有了联系,我八卦的好奇心推动着我购买了这本书开始读起来。整体上说我觉得这本比那本《一个人的朝圣》是好看的,很容易就掉进故事中了。拜伦成长在一个优越的中产之家,从外表看应该是很光鲜的,妈妈美貌而优雅,爸爸在城里的金融机构工作,每周末才能回家,家中还有一个乖巧的妹妹。兄妹俩都在读价格不菲的私校,未来的升学方向也指向剑桥或牛津,看上去前途一片光明的样子。可拜伦这个有着诗人一样名字的男生,内心应该是敏感而纤细的吧,他在一次和朋友的交谈中,知道了闰秒的存在 ,然后在他内心的小世界中一直在想着这莫名多出来的两秒,觉得那会打破原来的世界秩序。就在某一天早晨,由于他在吃早晨过程中将食物搞得满地,然后妈妈戴安娜收拾妥当再送出发上学的时候路上遇到堵车,于是拐进了父亲不让他们走的另一条路,那条路应该就是平民区,经济条件不大好的人们居住的社区。在那条路上,妈妈驾驶的车辆碰到了一个骑自行车的小姑娘,但母亲并未发觉,但这一切都被拜伦看到了,于是拜伦的“心病”就开始了。最初他出于保护妈妈,没有跟母亲戴安娜说,而是自己偷偷查看车上是不是有撞的痕迹,生怕父亲或者是别人发现。就这样过了几日,也许是心里负担太大,他把这一切告诉了自己的妈妈戴安娜。戴安娜初次听到觉得简直不可相信,后来出于担心和她的善良和拜伦去了那个当时的路口,找到了那个穿着红衣的小姑娘一家。其实那个姑娘家根本没有发现那次事故,可这个家庭的女主人贝弗莉是个心机且贪心的人,由此开始了一系列的和戴安娜的交往,在这个交往中的过程中,“掠夺”了不少戴安娜的衣物、家私等,也通过交往知道了不少戴安娜的心事。故事由此让我们看到了那个光鲜的家庭背后,其实也有着各种各样的问题。戴安娜的寂寞,丈夫给她的压力、在家庭生活中父亲角色的缺失等,而在这一系统发生的过程中,拜伦觉得他是在保护母亲,帮助母亲,其实由于他所谓的“好心”,也给他最爱的母亲加上了不少那压死人的稻草,最终在一个雨夜,母亲淹死在了离家不远的泥地里。而另一条线的吉姆,一个在精神病院生活了几十年的中年人。焦虑、紧张、有强迫症,无法与人正常交往,每天在自己的旅行车里进行着自己那套认为安全的程序。而实际上他的内心,敏感而善良,虽然古怪,但是无害。聪明的读者其实读着读着就应该会联想到这是一个人,那有着诗人名字的拜伦是紧张而强迫的吉姆那充满希望的青年时间,而口吃而紧张的吉姆是敏感而纤细的拜伦那平淡而无味儿的中年。是什么让两个截然不同的形象在一个人身上出现?答案都是一个——爱。年轻的拜伦爱他的母亲,丧失母亲不久的拜伦被送往寄宿学校,而后又经历了父亲自杀,他认为这一切都是他的原因造成的,于是封闭心门走向了抑郁,后来的吉姆终于慢慢的摆托了那套强迫的仪式,也是因身边出现了那些咖啡店里爱他的同事,慢慢的让他打开了他的心门,学会倾诉而开放。最初困扰他的那个闰秒仿佛是个铁路上的道口,将他的人生拐迹调往了本不该去的方向。这样的道口,想来我们每个人都经历过吧,有时候是由于自己心大而迟钝,有时候是由于自己被爱包围,而让我们一直顺利的再朝本来的方向前行,这一切都应该感恩生活。这本书读的过程中并不愉快,有一段时间让我感觉到压迫和窒息。我恨不得把拜伦和戴安娜从他们的生活里揪出来,不要让他们那么善良而敏感,几乎不以恶意度人,而那个贝弗莉,就像我们在生活中常常会听到的“碰瓷人”,坐在家里就碰到了这么大的“好事”,借着女儿莫虚有的腿伤得到了她原来根本得不到的东西。最开始读的时候,我有一度怀疑拜伦是不是有了幻觉,那早上发生的碰撞事故是不是他自己臆想出来的。纵观全书,作者用平静的叙事,平实的语言,给我们展开了一幅生活的真实画卷,每个人的状态和心态变化描写都很细致,全书翻译的也很优美,很多描写景物的语言我觉得都可以用来去摘抄好词好句了。闲来无事在网上百度过作者简介,是一名英国的剧作家,她的这部小说真的挺适合搬上大屏幕的。
时间停止的那一天读后感1000字 第(2)篇
这是一本需要读一章节歇一会儿的书,放佛被书中人物情绪所感染,总觉沉重压抑,跟着拜伦(我更愿意叫他拜伦,少年与成年)担心、焦虑,心疼如囚鸟一般的黛安娜,是时间、命运的驱使吗?是两秒的造化弄人吗?私以为不是,黛安娜和拜伦的悲剧,是当时时代的一个缩影,是工业时代女性不具独立、孩子缺乏关爱以及原生家庭等相关问题造成的悲剧,同时我也看到了人性的贪婪、自私、势力、冷漠。詹姆斯和拜伦都算是天赋异禀的孩子,可是却从一出生就被规划好了人生,像是精确到衣服上的每一道褶子,于是他们对时间充满了紧迫感,遵守生活的每一项程序,不习惯改变,因此当闰秒出现时,生活好像脆弱到能被两秒打乱——精于计算的孩子在时间面前乱了手脚,这样的焦虑情绪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疏导——这便是车祸的导火索。随之而来的是一场贪婪的闹剧。珍妮小姑娘屈从母亲,从头到尾假扮受伤,被母亲当作敛财的工具——这是底层原生家庭的悲剧。似乎不同阶层的孩子都没有得到真正的快乐,他们单纯如水晶的心没有得到真正的呵护,不知道世界上有多少人如珍妮?畏惧贪婪的母亲,成为谎言的道具;有多少人如詹姆斯?被规划好人生,迫于家庭压力不敢以真诚待友;又有多少人如拜伦?缺乏父爱,依赖的母亲早逝,小小年纪不堪精神重压,从而在心灵上流放自我,出走半生,成为了一个连自己都不愿救赎的吉姆……n《一个人的朝圣》和《奎妮的情歌》让我被这种寻找自我、接纳自我的过程所感动,而拜伦精神的出走与回归更让我震撼。他经历了变故,目睹了悲剧,他不遗余力的弥补、挽救,却没能扭转局面,反而失去了最爱的母亲,父亲相继自杀,他失去双亲,被挚友之母扔进了精神病院,空有聪明的大脑,一个理应成为国之栋梁的孩子委身濒临倒闭的餐馆,成为了一名不受关注,受人歧视的结巴餐饮小哥。造化弄人,心疼啊!是怎么样的痛苦把一个天赋聪颖、孝顺父母、疼爱妹妹的孩子折磨成这样!以至于在此后的数十年中都难以恢复!时间停止的那一天,他的命运似乎也就到此终止了,直至中年,重遇詹姆斯,一个顺利完成自己人生流程的孩子,在那场“世纪重逢”中勇敢找回了自己,面对心底不愿忆起的灾难。这本书让我更加意识到女性独立的重要性,以及:不要放弃自己哪怕一秒,接受不完美的自己,“莫道桑榆晚,微霞尚满天”,相信自己终将成为渴望的自己。
时间停止的那一天读后感1000字 第(3)篇
一开始读这本书以为它像部分日本小说一样每章从不同视角讲故事,接近尾声才知道穿插进行的其实是同一个主人公在童年和中老年不同阶段的故事。故事的起因是「闰秒」,因为拜伦相信了错误的两秒钟引发的车祸而导致蝴蝶效应般的悲剧,面对亲人离世和意外,他将过错都归于自己,为了忘记过去用另一个名字在精神病院生活,直到遇见艾琳,一步步帮他走出来最终与自己和解。故事中的人物设置代表着不同的群体——拜伦的母亲黛安娜善良又有些懦弱,珍妮的母亲看似通情达理实则刻薄又贪得无厌,拜伦的朋友詹姆斯与拜伦共度一段时光却在他失去亲人时转学离开数十年后终于重逢,艾琳对更名为吉姆的拜伦真心以待,拜伦学校的妈妈们和吉姆身边的大多数人热衷八卦又容易带着「标签」看人⋯和之前同作者写的《一个人的朝圣》相似,作者的叙述都偏向心理学描述,这本书在看不出两条线索的交集时读着有点累,等到看到交集都接近结尾了。
- 搜索
-
- 热门图片
- 最近更新
- 随机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