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万历十五年(精装版)》读后感_1700字
(2019-10-05 05:13:16) 读后感 -
《万历十五年(精装版)》读后感1700字
两天半看完,实在太过喜欢。比之于叫魂,又好上许多,加之恨不能打十颗星的心境,至于欲写一篇长文。
所涉不过六人,中有四人是这固化制度中无力的反叛者,而纵使反叛又跳不出孔孟之道的束缚,看不出举国崩坏之根本,只是苍白,无力,又做了蒙蔽中反叛的牺牲者。
多少年来,文官已经形成了一种强大的力量,强迫坐在宝座上的皇帝在处理政务时摈斥他个人的意志。皇帝没有办法抵御这种力量,因为他的权威产生于百官的俯伏跪拜之中,他实际上所能控制的则至为微薄。名义上他是天子,实际上他受制于廷臣。
“皇帝只是个牌位。”原以为明朝是皇权最为集中的朝代,但万历竟可怜至此,这是看了《大明王朝1566》的我未曾想到的。不设宰相,而用六人组内阁,重用宦官,自设锦衣卫,皇帝仍形同虚设,竟是昏庸不参世事无独立思想的为圣君。皇帝能决定一人生死与罢免,却不能提拔一人,或重用一人。皇帝变成一个符号,一个国家社稷礼仪的统治者符号,而除此,个人爱好个性不能有,也不能选择死后同葬之人。
海瑞,戚继光,李贽,都竟扣上了古怪一说,再一细想来,确是古怪无疑。
司法制度极为简单,缺乏判决争端的根据。即使是技术上的问题送交御前请求决定,也要翻译成为道德问题,以至善或极恶的名义作出断语。
海瑞以流量小生身份和腐朽的官官相护政治传统正面刚,他自身品行,自我牺牲是够了,是个成功的孔孟模范,却是个失败的政治家。他试图对抗的是腐朽的官僚作风,但这体制内部,只凭道德经验,不依法治国,不寻求真相,不思变,而求国家稳定才是真正腐朽的根源。
文官集团进入了成熟的阶段,他们的社会地位上升到历史上的最高点,也就是武官的地位下降到历史上的最低点。原因在于政治组织的一元化,思想基础就是两千年来的孔孟之道。
很容易理解,也懂了明朝如何溃不成军。戚继光无疑是幸运的,有张居正这样的靠山,给予无限的肯定提拔和经济支持,戚家军才得以成形。但最后党派式的治国之道,靠山一倒,党羽一清,忠将也难逃肃清之命。
帝王最怕军权旁落,武将无可自我辩驳。士兵退伍难作他用,沦为游民,保家卫国却无任何保障优待又被猜忌,谁又愿为国捐躯?武将不触文,又何来帅军之计谋?
而武将之类,若非张居正等势力如此大者,谁又敢触碰呢?泱泱大国,竟无力自我防护…
李贽意图追求自由,企图反叛社会习惯,严守成宪,竟仍将“四书”作为治国标准,仍将迷信作为巩固统治的手段。但作为出世的哲学家,他也仍有所畏惧,自己未曾彻底清醒,也无法警醒世人。
张居正的全套措施,彻底暴露了这一大帝国中央集权过度的不良后果。在下层行政单位间许多实际问题尚未解决以前,行政效率的增进,必然是缓慢的,有限度的。强求效率增高,超过这种限度,只会造成行政系统的内部不安,整个文官集团会因压力过高而分裂;而纠纷一起,实际问题又会升级为道德问题。
张居正,申时行这都在这个文官系统中爬到了至高点,然而事实证明,位居至高位的都无可善终。徐阶,严嵩,高拱,张居正,申时行…皇帝痛恨结党营私,但无奈以道德为标准的社会无法一个人才能的公正评判,只能从自身党羽的发展中诉求效率提高。此为张居正之功亦为之过。
而申时行在充当的,则是皇帝与群臣间的和事佬,但这唯一能体谅万历的,却无法规避群臣的不满。处处破绽,很容易就被拉下马来。
曾幼稚地认为减免税收是好事,但国家拿不出为官者的俸禄,再要求为官清廉实属难事。而“讪君卖直”无疑是让万历心寒之所在,千年来文官上书进谏的目的早已改变,党派之争,亦或是千古留名。以旧式农业习惯和结构为行政基础,而非以商业法律作为联系,固步自封,自闭耳目而愚民,得过且过的作风真是自古有之。
试问在这样腐朽不堪的体制中谁又能警醒世人呢?是作为统治符号形同虚设的皇帝?还是永远无法明哲保身的首辅?还是占据道德至高点万世称颂的官员?或是心灰意冷的哲学家?似乎无人可指望…
反观在那个儒家思想已经在观念中根深蒂固的大背景下,根本无法奢求反叛者们能清楚认识到国家问题的根基,大概只有西洋的炮火才能让国人清醒了吧。
- 搜索
-
- 热门图片
- 最近更新
- 随机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