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刺杀骑士团长读后感400字(3)篇
(2019-06-17 06:16:10) 读后感 -
作者:村上春树著 林少华译
村上春树时隔7年长篇巨著,2017年度日本小说类榜首,中译本2018年3月8日首发!林少华10年后再次操刀翻译。一幅藏匿于阁楼的惊世画作,串起二战创伤与现实吊诡!“我”36岁,是一名肖像画家。妻子毫无征兆地提出离婚,于是“我”没带什么东西就离开了家。朋友政彦让我住进了其父旧居,并给我介绍了山下绘画班任教的工作,“我”和那里的两名人妻先后成了情人。政彦的父亲是著名画家雨田具彦,搬进那栋房子后不久,“我”在阁楼发现了一幅雨田具彦不为世人所知的大师级作品,题为“刺杀骑士团长”,之后我卷入了一系列不可思议的事件中。夜半铃声与古庙洞口、神秘邻居免色涉与绘画班女学生秋川真理惠、不请自来的“骑士团长”与“长面人”、现实世界与隐喻世界……村上用他擅长的层层剥开的写法,带领读者追踪重重谜团,将读者引入了奇妙之境。面对无法挽回的失去,他告诉我们,回到洞中,直面无以名之的恶。
刺杀骑士团长读后感400字 第(1)篇
在村上春树先生生日的前一天,我读完了我读的他的第一部作品,前后不过花了三四天,倒是经历了天晴,初雪,下雨的气候变化。虽没有读过他的其他书,不妨碍听的村上的大名,至于为什么之前没有去读,可能是缺乏勇气与理解力吧。喜欢吗,当然。从认真翻开书的开始,就一直在吸引着我不断读下去。书分两部,第一人称,每个小章节都有一个不剧透而恰到好处的标题。作者对唱片的研究十分到位,对衣着打扮,长相五官的描述很生动,而生动的还有心里过程和性爱。行文是流畅的,叙述很连贯,故事的线条很多,其中又各有呼应。困扰我时不时停下来的是一时半刻消化不了的那些语句,而那部分有些绕的描述,也许是村上的特色吧。在上半部一半左右的时候,我就一直在猜想着剧情如何发展,结局会是怎样。可惜猜错了,原以为骑士团长是作者脑中浮现的念想,到后来发现有了一种超现实的表达,梦中使妻怀孕,在看护所莫名的消失,地里奇遇...好吧。所幸的故事里出现的主要人物都是善意而没有坏心的,经历了一番之后,结束也是回归平淡的圆满结局。没有复杂的人际关系,只是考虑眼前的精神层面,这样的节奏,让人向往。当然,这不仅仅只是故事。纳粹与南京大屠杀的批判让我肃然起敬。值得一提的是,翻译的很棒,那些拗口饶人的语句,即便是中文也要多读几遍才能看通顺了。
刺杀骑士团长读后感400字 第(2)篇
读的过程中,我一直在想,这到底是部什么样的小说,志怪类?不像。很好奇什么是意识流小说,很可惜还没时间看《尤利西斯》。如果说这小说是部隐喻的小说的话,那么也太啰嗦,隐晦了。整本书本来就不好读,由于翻译的原因,读的更加难受。骑士团长是理念?理念这词,用的让我一头雾水。如果是执念的话,我也许能够自圆其说,也许是我理解错了,不过,确实理解不了作者的思路,免色人物设定的意义是什么,单纯为了推动“我”的救赎之路?那么,作者放那么多神秘色彩在免色身上有什么意义。秋川真理惠存在的意义是什么,还有她姑母,雨田一家人。作者写一大堆详细的吃的东西,听的音乐有什么意义,为了凑字数吗?整部小说读下来,最大的感受就是啰嗦。当初“我”离婚离得莫名其妙,最后复合的又莫名其妙,一切围着“我”在转,作者到底想表达什么,我也不想知道了。总之我对这本书的理解与记忆只停留在了封皮的那四个词上。如果让我多说点在这本书中的收获与体会,那我只能变得虚伪与浮夸了。在此,不敢否定诺奖的陪跑选手,但是,我觉得陪跑已经不错了,毕竟诺奖委员会都是明白人,获得不了诺奖,就是获得不了,水平摆那儿了。
刺杀骑士团长读后感400字 第(3)篇
长篇脉络的清晰浑然,但终究没办法被彻底打动的感觉。除了语言上有些絮絮叨叨,好像还有一些失落的拼图没有完全呈现,它们是夹在了过去的书页,还是已经被搁置“阁楼”干脆不公开了呢?n下半部有关隐喻世界的描写,有从1Q84延续的影子,有始有终的闭环,黑洞就像青豆最后攀回现实的梯子。由一场逃避开始,卷入了两个人的情感闭环,雨田具彦的一生和“我”遭遇瓶颈试图将时间拉回自身的情感修复。不被允许轻易释怀的事,注定有始有终,无法逃避的,一如内心隐匿的晦暗面、极致的精神暴力和战争的烙痕等等,不去面对的话,结果是什么呢?卡在狭长的黑洞里,大口大口把“你”消化掉就好了。总体并不十分推荐,只是出于对作者感兴趣的话,大可以先去收集以前的拼图,画面会更立体完整吧。
- 搜索
-
- 热门图片
- 最近更新
- 随机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