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豆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 百科综合 / 正文

中西医结合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应试指南

(2019-08-26 03:07:45) 百科综合
中西医结合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应试指南

中西医结合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应试指南

《中西医结合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应试指南》是2009年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中医师资格考试专家组。

基本介绍

  • 书名:中西医结合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应试指南
  • 作者:中医师资格考试专家组
  • ISBN:9787802315914
  • 定价:117.00元
  •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09-2-1
  • 开本:16开

内容简介

中医中西医结合执业(含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分综合笔试和实践技能考试两部分。综合笔试部分採取标準化考试方式并实行全国统一考试,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师资格认证中心承担国家一级的具体考试工作。实践技能考试由省级医师资格考试领导小组组织实施。
中医中西医结合执业(含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应试指南及习题集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组织相关专家编写,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师资格认证中心唯一推荐的考试用书。本次编写我们大量听取广大考生的意见和建议,总结以前各版本的成功经验,避免了既往的不足。
一、专家组成员都是长期从事本专业工作的教授或主任医师,他们在学术上有较高造诣,同时他们掌握医师资格考试规律,即“会考试”,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能把握考试的重点,知道“考什幺”,二是“会出题”,即所出习题较为规範。因此中医中西医结合执业(含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应试指南及习题集能较好地贴近考试大纲,将大纲要求的知识点完整地体现出来。
二、中医中西医结合执业(含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应试指南完全按照考试大纲的单元、细目编写。习题集按单元列出,每单元后附参考答案。习题集完全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师资格认证中心规定的题型编写,基本覆盖了考试大纲所要求的知识点。
三、中医中西医结合执业(含助理)医师资格考试习题分A1、A2、B1三型。A1型题的试题形式是题乾以论述题形式出现(或为叙述式,或为问答式),答题时,要求在5个备选答案(A、B、C、D、E)中肯定或否定一项,作为正确答案。A2型题的试题形式是以一个简要病例或两个相关因素作为题乾,后面是与题乾相关的5个备选答案(A、B、C、D、E),答题时,要求从中选择一项作为正确答案。B1型又称配伍题,其试题结构是,每组试题由5个备选答案(A、B、C、D、E)与两个题乾组成,5个备选答案(A、B、C、D、E)在前,题乾在后,答题时,要求为每个题乾选择一项作为正确答案,每个备选答案可以选用一次或一次以上,也可一次不选。

大纲变化

2013年中西医结合执业助理医师考试大纲较之前大纲变化了很多,具体在哪里方面发生了变化,通过整理和对比执业助理医师考试大纲信息,得出了下面几大变化点,

一、中医基础理论变化

新大纲增加了“五脏、六腑、奇恆之腑”的生理特点及临床意义,也增加了“十二经脉偱行中的重要部位和交接点”增加了“体质”的构成特点和其套用等相关知识点,同时也增加了“养生与寿夭”相关的知识点。其他变化不大。
二、中医诊断学变化
新大纲增加了神乱的临床表现和意义,增加了面肿、腮肿及口眼喎斜等相关内容,在望诊中新大纲添加的内容还是相对多一点的。新大纲删除了望囟门、头形的内容,在气病辨证中增家乐很多内容,对于脏腑辨证的内容比以前考查的更加详细了。
三、中药学变化
新大纲比较侧重中药的临床使用,如使用注意事项比以前明显增加,临证用药配伍等都可以体现。今年考查的药物略有减少,如新大纲删除了“生姜”的功效、“柴胡”的用法。但是增加了很多同类易混药物的对比,如薄荷与牛蒡子、桑叶与菊花等,几乎每一章节都有涉及同类易混药物的对比。在清热药中增加的药物不少,有“玄参”、“赤芍”、“天花粉”等的使用注意事项。在攻下药中删除了“芦荟”的功效、用法用量、使用注意等。综合分析,在中药每个章节几乎都有药物考查的增减,但是同时几乎每章节都增加了同类易混药物的功效、使用注意、主治病证等的考查,在这点需要大家特别注意。药物的考查都有稍小的变化。
四、方剂学变化
新大纲在绪论部分增加了各种常用剂型的考查,在方剂的考查中变化比较大,删除了很多方子的考查,如“小青龙汤”、“止嗽散”、“十枣汤”、“济川煎”、“大柴胡汤”、“痛泻要方”、“竹叶石膏汤”、“当归六黄汤”等,增加的方子比较少,如增加了“大青龙汤”等。而且新大纲比较注重考查方剂的配伍意义,应该多加注意。

目录

中医基础理论
第一单元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
第二单元 精气学说
第三单元 阴阳学说
第四单元 五行学说
第五单元 五脏
第六单元 六腑
第七单元 奇恆之腑
第八单元 气、血、津液
第九单元 经络
第十单元 病因
第十一单元 发病
第十二单元 病机
第十三单元 防治原则
中医诊断学
第一单元 绪论
第二单元 问诊
第三单元 望诊
第四单元 望舌
第五单元 闻诊
第六单元 脉诊
第七单元 按诊
第八单元 八纲
第九单元 病性辨证
第十单元 脏腑辨证
中药学
第一单元 药性理论
第二单元 中药的配伍
第三单元 中药的用药禁忌
第四单元 中药的剂量与用法
第五单元 解表药
第六单元 清热药
第七单元 泻下药
第八单元 祛风湿药
第九单元 化湿药
第十单元 利水渗湿药
第十一单元 温里药
第十二单元 理气药
第十三单元 消食药
第十四单元 驱虫药
第十五单元 止血药
第十六单元 活血化瘀药
第十七单元 化痰止咳平喘药
第十八单元 安神药
第十九单元 平肝息风药
第二十单元 开窍药
第二十一单元 补虚药
第二十二单元 收涩药
第二十三单元 攻毒杀虫止痒药
方剂学
第一单元 总论
第二单元 解表剂
第三单元 泻下剂
第四单元 和解剂
第五单元 清热剂
第六单元 祛暑剂
第七单元 温里剂
第八单元 补益剂
第九单元 固涩剂
第十单元 安神剂
第十一单元 开窍剂
第十二单元 理气剂
第十三单元 理血剂
第十四单元 治风剂
第十五单元 治燥剂
第十六单元 祛湿剂
第十七单元 祛痰剂
第十八单元 消食剂
第十九单元 驱虫剂
针灸学
第一单元 经络系统的组成
第二单元 经络的作用和经络学说的临床套用
第三单元 腧穴的分类
第四单元 腧穴的主治特点
第五单元 腧穴的定位方法
第六单元 手太阴肺经、穴
第七单元 手阳明大肠经、穴
第八单元 足阳明胃经、穴
第九单元 足太阴脾经、穴
第十单元 手少阴心经、穴
第十一单元 手太阳小肠经、穴
第十二单元 足太阳膀胱经、穴
第十三单元 足少阴肾经、穴
第十四单元 手厥阴心包经、穴
第十五单元 手少阳三焦经、穴
第十六单元 足少阳胆经、穴
第十七单元 足厥阴肝经、穴
第十八单元 督脉、穴
第十九单元 任脉、穴
第二十单元 常用奇穴
第二十一单元 毫针刺法
第二十二单元 常用灸法
第二十三单元 针灸治疗
第二十四单元 头面躯体痛证
第二十五单元 内科病证
第二十六单元 妇儿科病证
第二十七单元 皮外骨伤、五官科病证
中西医结合内科学
第一单元 呼吸系统疾病
第二单元 循环系统疾病
第三单元 消化系统疾病
第四单元 泌尿系统疾病
第五单元 血液及造血系统疾病
第六单元 内分泌与代谢疾病
第七单元 风湿性疾病
第八单元 神经系统疾病
第九单元 理化因素所致疾病
中西医结合外科学
第一单元 绪论
第二单元 中医外科证治概要
第三单元 无菌术
……
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
中西医结合儿科学
药理学
诊断学基础
传染病学
医学伦理学
卫生法规

标 签

搜索
随机推荐

Powered By 种豆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