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豆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 百科综合 / 正文

阅读中华国粹:青少年应该知道的服饰

(2020-03-30 02:44:45) 百科综合
阅读中华国粹:青少年应该知道的服饰

阅读中华国粹:青少年应该知道的服饰

傅璇琮编着的《阅读中华国粹》是一部记录中华国粹经典、普及中华文明的读物,又是一部兼具严肃性和权威性的中华文化典藏之作,可以说是学术性与普及性结合。 《青少年应该知道的服饰》为其中一册,内容包括服饰之源、服以旌礼、服饰的考究、个性解放与胡汉服饰交融的乐章等。 《青少年应该知道的服饰》可以说是图文并茂,极有吸引力。同时文字流畅,饶有情趣。

基本介绍

  • 书名:阅读中华国粹:青少年应该知道的服饰
  • 作者:宋新影 , 吴存浩 
  • ISBN:9787551900713
  • 页数:166
  • 出版社:泰山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2/4/1
  • 装帧:平装
  • 开本:16

内容简介

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依靠勤劳的素质和智慧的力量,创造了灿烂的文化,从文学到艺术,从技艺到科学,创造出数不尽的文明成果。国粹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显示出中华民族独特的艺术渊源以及技艺发展轨迹,这些都是民族智慧的结晶。《阅读中华国粹》丛书囊括占今,泛揽百科,不仅有相当的学术资料含量,而且有吸引人的艺术创作风味,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经典之作。
傅璇琮编着的《青少年应该知道的服饰》介绍了服饰之源、服以旌礼、服饰的考究、个性解放与胡汉服饰交融的乐章等。

图书目录

第一章 服饰之源:悠远模糊之梦
1.奏响“拿来主义”的凯歌
2.中国人的第一枚骨针
3.服饰起源三步曲
第二章 “服以旌礼”时代的辉煌
1.“服以旌礼”时代的开启
2.“服以旌礼”殿堂的堆砌
3.创新与异彩纷呈神韵
第三章 服饰的考究与个性化倾向的浓重
1.森严而实用的服饰乐章
2.伟岸与明快的汉代服饰之歌
第四章 个性解放与胡汉服饰交融的乐章
1.服饰个性化波澜的涌动
2.胡汉服饰文化交融的讚歌
第五章 兼容并蓄,绚丽多姿的唐装之美
1.紫服赤衣,朝野并见
2.世界性开放与融合的风采
第六章 内秀柔美与剽悍实用的讚歌
1.两宋:服饰民众化与民族化交响乐
2.农耕与游牧文化交融的讚歌
第七章 中西合璧服饰大展示
1.古代服饰制的祭台
2.服饰变革风潮的涌动

文摘

第一章 眼饰之源:悠远模糊之梦
一衣一食,既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物质条件,也是检验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尺。服饰与其他文化物质一样,皆以一种无声的语言,无时无刻不在揭示相应时代和相应人群的文明水平与审美观念,不仅能够直接反映人类的物质生活,而且能够揭示与之相关的心态、思想、意识和情感等文化内涵。
中华民族素有“衣冠王国”之誉。漫步中华民族的服饰长河,追溯中华民族服饰的起源,无疑是在追忆一个悠远的梦,在聆听一篇古老的歌。或许,从这悠远的梦和古老的歌中,人们还能品味出中华服饰文化深处所包含的一种令人为之心旷神怡的旋律。
1.奏晌“拿来主义”的凯歌
人类最早的服饰是什幺?
这确实是一个令人难以回答的问题。因为这是人类最为悠远而模糊的梦!时间的悠远,历史的漫长,已经使人类童年时代包括服饰文化在内的一切都变得苍白而模糊起来,以至于当今的人们难以诉说。
大概正是因为如此,后世人们有关远古先哲圣贤的追述总是带有臆测的色彩,甚至到了千篇一律的程度,即使运用笼统诉说的方式也难以将他们的衣食住行勾勒到清晰的地步。
不过,总有一些历史遗蹟可以对远古服饰这个问题予以诠释。
一些臆测便是这种历史真实的回忆:
庄子曾经说:“古者民不知衣服,夏多积薪,冬则炀之,故命之日知生之民。”
这就是说,最早的人类是没有什幺服饰可言的,只是一群赤裸裸的生灵,因而不得不在夏天积聚柴草,以便于在严寒的冬季取暖。
墨子曾经说:“古之民未知为衣服时,衣皮带茭,冬则不轻而温,夏则不轻而清。”
这就是说,人类为谋求生存和发展,在生产力极为落后的条件下,只得利用各种自然物以作为自己的服饰材料。
或许,庄子与墨子所言,恰恰反映了两个不同历史阶段人类的服饰状况,臆测到人类由一丝不挂到利用天然物作为服饰的历史进程。
如此臆测所在多有:
韩非子云:“古者丈夫不耕,草木之实足食也;妇人不织,禽兽之皮足衣也。”
《礼记》云:“昔者……未有丝麻,衣其羽皮。”
郑玄云:“古者田渔而食,因衣其皮。”
虽然,这些追述无不是一种臆测,但还是基本符合历史事实的。其中,无外乎揭露出三种历史的本来面貌:一是人类经历了一个由不知衣服为何物到知道利用各种自然物来作为衣服的历程;二是最为原始的衣服在採集渔猎时代已经产生;三是製作原始衣服的材料无外乎从动物和植物两大类生物中获得,或为野兽皮毛、禽鸟羽毛等,或为草叶、树皮等。
无独有偶,一些民族资料似乎可以作为此类历史文献资料的注解。
在土家族,有一种流传至今的舞蹈,名叫“茅古斯”,是追忆土家族祖先艰苦创业历史的舞蹈。这种舞蹈的服饰是用稻草做成的,舞蹈之中,舞者穿起用稻草连缀而成的稻草衣作为道具。据说,土家族先民最为原始的装束即是用稻草製作的。
在傣族,流传着一个古人如何发明裙子的故事:古时候,人类是没有什幺衣服可穿的,姑娘们外出採集食物时,常常被树枝挂伤,被荆棘扎伤,实在令人烦恼。聪明的傣族姑娘们看到,孔雀所披的那一身美丽的羽毛,不仅装扮了孔雀绚丽多姿,而且孔雀的羽毛可以起到保护身体,避免各种伤害的作用。于是,姑娘们便学孔雀的样子,采来芭蕉叶,并用藤子将这些芭蕉叶串了起来,栓在腰间。从此,傣家姑娘才有了裙子,显得更加妩媚动人。
即使在古老传说中,也有树叶为衣服的现象。据说,远古时代,有一个叫“叶”的人。他之所以有这样一个名字,原因即在于它将树叶拿来作顶在头上,以躲避骄阳的烘烤和暴雨的浇淋,因而被人称为“叶”。
不仅有这样的传说,还有以芭蕉叶为衣服的实例。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生活在深山老林中拉祜族苦聪人,有的即曾以芭蕉叶为衣打扮自己,以防备蚊虫的叮咬。
有关珞巴族的文献记载和生活实例,则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人类曾经存在过以野生植物枝叶或动物皮毛作为衣被材料的历史。《卫藏识略》一书云,在很早的时候,珞巴族“不耕不织,穴居巢处,冬衣兽皮,夏衣木叶”。在传说中,珞巴族人即流传着他们的祖先曾经穿过用“阿窝”叶编织衣服的故事。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还处于原始社会末期由父系氏族社会向家庭奴隶制过渡阶段的珞巴族,一些部落的穷苦妇女即穿过草裙。这种草裙是将鸡爪谷的秸秆破细后,紧紧地排在一起,编织出腰围一段,其余秸秆自然下垂如旒苏,穿时围在腰间即可。一些穿着布裙的妇女,为了保护布裙,有的在布裙的外面再围上一条草裙。P2-4

序言

傅璇琮
2001年,泰山出版社编纂、出版一部千万言的大书:《中华名人轶事》。当时我应邀撰一序言,认为这部书“为我们提供了开发我国丰富史学资源的经验,使学术资料性与普及可读性很好地结合起来,也可以说是新世纪初对传统文化现代化的一次有意义的探讨”。我觉得,这也可以用来评估这部《阅读中华国粹》,作充分肯定。且这部《阅读中华国粹》,种数100种,字数近2000万字,不仅数量已超过《中华名人轶事》,且囊括古今,泛揽百科,不仅有相当的学术资料含量,而且有吸引人的艺术创作风味,确可以说是我们中华传统文化即国粹的经典之作。
国粹者,民族文化之精髓也。
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依靠勤劳的素质和智慧的力量,创造了灿烂的文化,从文学到艺术,从技艺到科学,创造出数不尽的文明成果。国粹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显示出中华民族独特的艺术渊源以及技艺发展轨迹,这些都是民族智慧的结晶。
梁啓超在1902年写给黄遵宪的信中就直接使用了“国粹”这一概念,其观点在于“养成国民,当以保存国粹为主义,当取旧学磨洗而光大之。”当时国粹派的代表人物黄节在写于1902年的《国粹保存主义》一文中写道:“夫国粹者,国家特别之精神也。”章太炎1906年在《东京留学生欢迎会演说辞》里,也提出了“用国粹激动种性”的问题。
1905年《国粹学报》在上海的创刊第一次将“国粹”的概念带入了大众的视野。当时国粹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章太炎、刘师培、邓实、黄节、陈去病、黄侃、马叙伦等。为应对西方文化输入的影响,他们高扬起“国学”旗帜:“不自主其国,而奴隶于人之国,谓之国奴;不自主其学,而奴隶于人之学,谓之学奴。奴于外族之专制谓之国奴,奴于东西之学,亦何得而非奴也。同人痛国之不立而学之日亡,于是瞻天与火,类族辨物,创为《国粹学报》,以告海内。”(章太炎:《国粹学报发刊词》)
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艰难跋涉,中华民族经历着一次伟大的历史复兴,中国崛起于世界之林,随着经济的发展强大,文化的影响力日益凸显。
20世纪,特别是80年代以来,国学已是社会和学界关注的热学。特别是当前新世纪,我们社会主义经济、文化更有大的发展,我们就更有需要全面梳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加以宣扬和传播,以便广大读者,特别是青少年,予以重新认知和用心守护。
因此,这套图书的出版恰逢其时。
我觉得,这套书有四大特色:
第一,这套书是在当下资讯时代的大背景下,立足中国传统文化经典,重视学术资料性,约请各领域专家学者撰稿,以图文并茂的形式,煌煌百种全面系统阐释中华国粹。同时,每一种书都有深入探索,在“历史——文化”的综合视野下,又对各时代人们的生活情趣和心理境界作具体探讨。它既是一部记录中华国粹经典、普及中华文明的读物,又是一部兼具严肃性和权威性的中华文化典藏之作,可以说是学术性与普及性结合。这当能使我们现代年轻一代,认识中华文化之博大精深,感受中华国粹之独特魅力,进而弘扬中华文化,激发爱国主义热情。
第二,注意对文化作历史性的线索梳理,探索不同时代特色和社会风貌,又沟通古今,着重联繫现实,吸收当代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新鲜知识,形成更为独到的研究视野与观念。其中不少书,历史记述,多从先秦两汉开始,直至20世纪,这确为古为今用提供值得思索的文本,可以说是通过对各项国粹的历史发展脉络的梳理总结规律,并提出很多建设性的意见和发展策略。
第三,既有历史发展梳理,又注意地域文化研索。这套书,好多种都具体描述地方特色,如《木雕》一书,既统述木雕艺术的发展历程(自商周至明清),又分列江浙地区、闽台地区、广东地区,及徽州、湘南、山东曲阜、云南剑川,以及少数民族的木雕艺术特色。又如《饮食文化》,分述中国八大菜系,即鲁菜、川菜、粤菜、闽菜、苏菜、浙菜、湘菜、徽菜。记述中注意与社会风尚、民间习俗相结合,确能引起人们的乡思之情。中华民族的文化是一个整体,但它是由许多各具特色的地区文化所组成和融汇而成。不同地区的文化各具不同的色彩,这就使得我们整箇中华文化多姿多彩。展示地区文化的特点,无疑将把我们的文化史研究引向深入。同时,不少书还探讨好几种国粹品种对国外的影响,这也很值得注意。中华文明在国外的传播与影响,已经形成一种异彩纷呈,底蕴丰富的文化形象,现在这套书所述,对中外文化交流提供十分吸引人的佳例。
第四,这套书,每一本都配有图,可以说是图文并茂,极有吸引力。同时文字流畅,饶有情趣,特别是在品赏山水、田园,及领略各种戏曲、说唱等艺术品种时,真是“使笔如画”,使读者徜徉了美不胜收的艺术境地,阅读者当会一身轻鬆,得到知识增进、审美真切的愉悦。
时代呼唤文化,文化凝聚力量。中共中央十七届六中全会进一步提出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建设。我们当遵照十七届六中全会决议精神,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发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我们希望这套国粹经典阐释,不仅促进青少年阅读,同时还能服务于当前文化的开启奋进新程。铸就辉煌前景。
2011年10月

标 签

搜索
随机推荐

Powered By 种豆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