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浒传读后感2000字(3)篇
(2019-03-09 18:42:37) 读后感
作者:施耐庵
《水浒传》取材于北宋末年以宋江为首的一百零八好汉从聚义梁山泊,到受朝廷招安,再到征四寇,灭叛党,最终却遭奸人谋害的英雄故事。《水浒传》的内容构成可以分为两大部分。前七十回是一大部分,主要抨击统治阶级的腐朽残忍和歌颂起义英雄的反抗精神;七十回以后写受招安、征辽、征田虎、征王庆、征方腊,是另一大部分。前一部分写人民反官府,反映的是阶级矛盾;后一部分写忠臣反奸臣,反映的是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宋江等受招安以后,处处受到奸臣的排挤和陷害,甚至最终被害死。
水浒传读后感2000字 第(1)篇
<四>
饮茶:《水浒传》是通过酒写出人物性格,写出故事,《水浒传》写茶亦复如是。《水浒传》写茶少于写酒是事实,但认为作者不善于写茶则失之片面。中国的小说是从茶馆起家的。说书听书与茶馆是难分难解的。《水浒传》是说话人的创作,说话人对茶馆是十分熟悉的。如果说作者通过酒写出了一个个生龙活虎的绿林好汉的话,那么,他们也通过茶而极其卓越地写出了他们所十分熟悉的“市井细民”。我们通过《水浒传》中的“王婆卖茶”,看看作者是如何利用“茶”突现人物性格的。
凡读过《水浒传》的人,无不对王婆有极深的印象。这是一个能说会道、善于逢迎的典型的“三姑六婆”一类人物。
她自己说“老身为头是做媒,又会做牙婆,也会抱腰,也会收小的,也会说风情,也会做马泊六”。她“穿针引线”,使西门庆与潘金莲勾搭成奸,又设计使奸夫淫妇药鸩武大郎。
如此歹恶,都通过“王婆卖茶”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自潘金莲掉落叉竿与西门庆“不期而遇”的当天黄昏至第二天早晨,西门庆五次来到王婆茶坊。为什么跑得这么勤?按王婆的话叫做“这个刷子踅得紧”,自然是为了潘金莲。
西门庆这个好色之徒,深知王婆为人,他需要王婆出力出主意,帮他把潘金莲勾引过来。西门庆的心思,王婆一眼就看透了。她利用各色茶汤点心的名称,“双关”会意地点出西门庆的“心事”,并进行挑逗、掇弄、诱激。西门庆第一次来,王婆早知其意,打趣道:“大官人却才唱得好个大肥喏!”点出他看上了潘金莲,心猿意马。过了两个时辰,西门庆第二次进店,那王婆忙出来迎,说道:“大官人,吃个梅汤?”“梅”“媒”谐音,挑明西门庆想托她做媒。到“天色晚了”,西门庆第三次进茶坊,王婆说道:“大官人,吃个和合汤如何?”这“和合”二字,表示预祝西门获取新欢,使西门庆、潘金莲能“和合”。第二日清晨,西门庆第四次来到茶店,王婆“浓浓的点两盏姜茶,将其放在桌子上”。姜是热性,又有点辣。这是暗示西门庆打铁要趁热,要心狠手辣。西门庆第五次踅入茶坊来时,王婆请他吃“宽煎叶儿茶”。“宽”者,宽心也。“煎”者,熬煎。西门庆一夜未睡,颇受“熬煎”,王婆“宽”其熬“煎”。这既是王婆在表示自己的胸有成竹,又是给西门庆一颗“宽心丸”。请看,这小小的一盏茶,一碗汤,有多少讲究和寓意!通过这五盏茶,我们看到,王婆之茶何其“苦”——其中有多少“苦心孤诣”;王婆之茶又何其辣——包藏着多少毒辣、祸心!五盏茶,一个阴险毒辣、可恶可杀的恶妇形象跃然纸上,呼之欲出。
《水浒传》所描写的是各级各类土皇帝对老百姓进行剥削压迫的情形。
土皇帝有六级:第一级如高俅、蔡京、童贯等;第二级如梁世杰、高廉等;第三级如张都监、郓城知县等;第四级如牢子节级包吉、孔目王正等;第五级如郑屠、蒋门神、祝朝奉等;第六级如地痞牛二、张保等。这些土皇帝才是国家的蠹虫,百姓的祸害。《水浒传》描写梁山英雄杀郑屠等是为民除害,杀高廉等是为国除奸。这就是梁山英雄的“替天行道”和“辅国保民”。
所以余象斗《题<水浒传>叙》说梁山英雄“有为国之忠,有济民之义”。所以阮小五唱“贪官污吏都杀尽,忠心报答赵官家”。
为什么说“报答”?鲁迅曾将中国历史划分为两个时代——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和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宋太祖结束了“龙争虎斗几时休,走马梁唐晋汉周”那种“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老百姓对赵官家是感谢的,所以唱“报答”。百姓希望做稳奴隶,皇帝希望做稳主子,两者有着一致的愿望。
在封建社会,国家是皇帝的私产,老百姓是皇帝的私产的一部分——是奴隶,是“牛马”。“牛马”的主人,从爱惜财产出发,对“牛马”是爱惜的。但替皇帝牧“牛”管“马”的州牧县宰们却拼命从“牛”身上挤“奶”,从“马”身上拔“毛”。皇帝为了自己地位的稳固,是需要讨老百姓的“欢心”的,而贪官为了自己的地位,则处处讨上司的欢心。梁世杰为了讨蔡京的欢心,一次祝寿就送十万贯钱的财宝。这些钱哪里来的?还不是搜刮老百姓的。他们是用挖皇帝的墙脚来升官发财的。他们不是“报皇恩”,而是以怨报“德”。像高俅,皇帝对他那么大的恩惠,他本该兢兢业业地爱护皇帝的财产,为皇帝收揽民心,“忠心报答赵官家”才是,然而他却把林冲、宋江们赶上山去,差一点让英雄们“杀上东京,夺了鸟位”。《水浒传》谴责贪官们为臣不忠,毫无士德官德。所以说封建社会的老百姓并不是毫无理由地反对皇帝反对官吏。他们反的是暴君贪官,拥护的是明君清官。老百姓不能设想不要皇帝不要官,只能设想换一个好皇帝、一批好官。
这就是说,老百姓反皇帝的思想基础差,反贪官的思想基础强。造反者若以反贪官为号召,很容易激起人们的响应。如明末农民大起义的序幕就是由杀贪官而拉开的。陕西澄县知县张斗耀在灾荒之年催逼赋税。王二振臂一呼:“谁敢杀张斗耀?”于是“我敢”之声此伏彼起……如果他喊“谁敢杀崇祯?”恐怕就没有这么热烈了。
《水浒传》写宋江们只反贪官不反皇帝,这是符合宋代的历史实际的。宋徽宗在老百姓的眼里一如清代的乾隆,是个风流皇帝,不是暴君。民间流传的徽宗跟李师师相好,这跟乾隆年间流传的《游龙戏凤》等民间传说一样,是小市民的风流佳话,至少不是什么大缺德。皇帝去嫖妓女,比隋炀帝在全国强抢美女强多了。老百姓痛恨的不是皇帝嫖妓女,而是衙内夺人妻!高俅的胡作非为,宋徽宗是有责任的,但高俅的胡作非为,并不是他授意的;相反,从他的利益出发,他是反对的。这样,在反贪官问题上,他便和宋江们一致了,故而在对宋江问题的处置上,他取了同高、童、蔡们的相反立场。宋徽宗赞同清官们的意见,同意赦免宋江们,这就等于承认宋江们是无罪的。从宋江这方面看,赦免并招安,这是反抗的胜利。
贪官祸国殃民,解决的办法只有两条:一条是由皇帝杀头抄家以平民愤,一条就是百姓自己铤而走险以反抗。反抗必然犯法,犯法则除了逼上梁山武装自卫别无他法。宋江说上山暂且逃避并非假话。武松说“异日不互,受了招安”,也是犯法以后最好的“理想”。这“理想”就是他们不但不受审判而且还能和政府谈判,谈判的结果是政府接受他们所提出的条件;他们杀了人不但不偿命,劫了生辰纲不但不退赔,反而当了官,终于实现了“边庭上一枪一刀”,为抵抗异族侵略而展才报国的理想,这就是他们的胜利。招安既然是他们的理想,当然也就不存在什么“变节”后退的问题了。
水浒传读后感2000字 第(2)篇
看完水浒很多感受。
1.前后120回感觉不是一个人写的,前五六十回和后二十回,细节描写到位。中间章节很粗糙。
2.历史上的任何一个人,在史书或者小说的前一页他很牛,后一页就会惨如狗。聚散终有时。诚如眼见他楼起,眼见他宴宾客,眼见他楼踏了。
3.这世上任何人和组织,都免不了政治斗争。宋江与曹盖,火并王伦,使用阴谋诡计逼人上梁山,收买人心。众多头领不想上梁山,被朝廷和宋江逼上梁山。
4.前七八十回,梁山还是草寇,杀人放火,并无一丝替天行道,后四十合,摇身一变,成了忠义好汉。
5.书中大量怪力乱神之处,更兼滑稽之事。水浒的受众是老百姓,自然书中战斗以及计谋水准都在小儿科,并无高明之处。但人物宿命还是可圈可点。
6.作者还是喜欢公孙胜、李俊、鲁智深、燕青等人,得了个寿终正寝。奈何名利名利,终化为尘土。
水浒传读后感2000字 第(3)篇
小时候,大概是初一的年纪,已经看过三国演义,第一次看水浒传,看着看着颇为不屑。如鲁智深在野猪林救下林冲,武松在飞云浦杀四个公人都能起个标题“大闹”,水浒传里的大闹也太不值钱了,看看三国里的阵仗排场多大。打仗也是,三国里有火攻,水淹,诱伏,突击,偷袭等等。水浒传似乎永远只有单挑后掩杀,埋伏,里应外合。现在呢,看着看着,水浒传里的烟火气似乎更让人喜欢,在这个活地狱里,好汉们不是一个个脸谱式的人物,如武松,从打虎到打狗,如鲁提辖,在瓦罐寺也手足无措,如石秀,精细的可怕。论主题深度,三国那么扁平的内核跟水浒还真不是一个档次的。不过有一点还是要说,水浒两军对垒的描写确实差三国挺多,大概就是三打祝家庄最好看,施老描写战争场面的吃力直接导致中间有二三十回非常脱力(田虎王庆我直接跳过不看)
- 搜索
-
- 热门图片
- 最近更新
- 随机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