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私的基因(20世纪经典著作)读书赏析 读后感(3)篇
(2019-07-25 00:20:20) 读书赏析 -
作者:理查德·道金斯
自私的基因是20世纪最经典的著作,这版三十周年纪念版,在前版本基础上有两章增补和修订。我们从哪里来,又将到哪里去。生命有何意义,我们该如何认知自己?《自私的基因》充满想象力。任何生物,包括我们自己,都只是求生的机器。这本书是实实在在的认知科学,复制、变异和淘汰简单的三种机制可以演变出所有大千世界生命现象里的林林总总。
自私的基因(20世纪经典著作)读书赏析 读后感 第(1)篇
作为基因的生存机器的我们n——读《自私的基因》n搜狗百科:n《自私的基因》是英国演化理论学者理查德·道金斯创作的科普读物,首次出版于1976年。 作者在《自私的基因》中提出:人们生来是自私的。人类窥见了社会关系中基本的对称性和逻辑性,在人们有了更充分的理解之后,人们的政治见解当会重新获得活力,并对心理学的科学研究提供理论上的支柱。在这一过程中,人们也必将对自己受苦受难的许多根源有一个更深刻的理解。《自私的基因》作为生物学的科普书籍,30多年来一直受到读者的欢迎,把本来比较专业的进化基因的专著演化成流行读物。这便是本书的魅力所在,读完全书,你会不由自主地思考人的存在,人类的存在,生物的存在……诸多问题。随着基因科学的不断发展,我们便越来越清楚人生的本质是什么,人的寿命、健康、智力、性格、心理、外貌,甚至高矮胖瘦等等很多时候都取决于基因,并遵循基因的自私性。书中列举了各类昆虫、动物的外形,生活习性,繁衍生息等例子来说明基因选择的无情,自私和不可逆转性。由物及人,作为生物概念上的人和自然界的所有生物一样只是基因的工具,进化的载体。贯穿全书的一个重要的思想便是:人生而自私。成功基因的一个突出特性就是其无情的自私性。这种基因的自私性通常会导致个体行为的自私性。然而我们也会看到,基因为了更有效地达到其自私的目的,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也会滋长一种有限的利他主义。“我们可以尝试传授慷慨和利他,因为我们生而自私。”“我们都是生存机器——作为运载工具的机器人,其程序是盲目编制的,为的是永久保存所谓基因这种禀性自私的分子。”阅读本书需要把虚伪的道德观念放在一边,以科学的,客观的角度来看待生物包括人生。如果可以,再以此审视人类的文明进程:人类的哲学,艺术,宗教,道德等等等等。这一切的起源,本质,目的,以及手段;他们与自私的基因本身有没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呢?人类的所有活动,文明的发展,社会学的发达是否就是基因在进化延续过程中的精彩呈现呢?n“基因颗粒性的另一个方面是,它不会衰老,即使是活了100万年的基因也不会比它仅活了100年更有可能死去。它一代一代地从一个个体转到另一个个体,用它自己的方式和为了它自己的目的,操纵着一个又一个的个体;它在一代接一代的个体陷入衰老死亡之前抛弃这些将要死亡的个体。”康德哲学的一个重要的观点就是:人非工具。从社会与政治的层面来看待人生,告诉我们:人要有个性和自主的生活。不是政治的工具,不是物质的工具,不是文化的工具……每个人都是你自己本身。你本身仅仅是基因的生存机器,基因的载体,当你老弱病残的时候便会被基因无情抛弃,基因寻找新的载体,而你便哪里来便回到哪里去。基因的自私性所表现出来的利他行为,欺骗手段,花心行径本身不存在人类社会的道德观念。“在许多情况下,雌性动物因雄性动物不拥有一块领地而拒绝同其交配。有时,雌性动物由于其配偶被击败,领地被占领,而很快就委身于胜利者,这些情况的确时常会发生。甚至在明显是忠诚的单配留物种中,雌性动物许配的可能是雄性动物的领地,而不是雄性动物本身。”就像女孩子要求追求她的男人要有房子才嫁给他一样。所以,有时候社会性和生物性有着惊人的一致性。“人为财死,鸟为食亡”正是把人和鸟放在同一个天平上,这个时候人们还得意洋洋,为其维利所图寻找到一个生物学的合理依据,彻底放弃人的社会性属性,而露出动物本能。这是多么可悲的堕落啊!n在两性战争中,“特里弗斯特别强调指出,性配偶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相互不信任和相互利用的关系。”“在某种情况下,谁首先遗弃对方谁就占便宜,不论是父亲还是母亲,这是一个令人不愉快的事实。”n“一个放荡的雌性个体结交一个薄情的雄性个体,其净收益为+15–20=–5;而薄情的雄性个体的收益却是+15。在一个雌性个体都放荡不羁的种群中,薄情的雄性基因就会像野火一样蔓延开来。”n这是生物界的现象,至于人类社会能否改变这种无情并令人失望的两性关系状态,则需寄希望于文明教化,从这个角度上绝对不能像人们经常挂在嘴边的“顺其自然”的态度。否则就是以上的现实,所谓现实的残酷的大概如此。“如果每一雄性个体能在5/8的时间里保持忠诚,其余的时间去寻花问柳,而每一雌性个体有5/6的时间羞怯忸怩,1/6的时间纵情放荡,那同样可以实现进化上的稳定状态。不管你怎样看待ESS,它的含义是:凡一种性别的成员偏离其适中的稳定比率时,这种倾向必然受到另一种性别在策略比率方面相应变化的惩罚,这种变化对原来的偏离行为发生不利的影响。进化上的稳定策略(ESS)因此得以保持。”生物也有自身的规律,因为基因需要ESS。事实上,更有可能的是,所有的雄性个体——其实是所有的个体——多少都有点不老实,它们的程序编制就是为了利用机会去占它们配偶的便宜。正因为如此,“居住在陆地上的雌性动物交配后就承受胎儿的实体。胎儿存在于它体内。即使它把已受精的卵子立即生下来,做父亲的还是有充裕的时间不辞而别,从而把特里弗斯所谓的“无情的约束”强加在这个雌性个体身上。不管怎样,雄性个体总是有机会事先决定遗弃配偶,从而迫使做母亲的作出抉择,要么抛弃这个新生幼儿,让它死去;要么把它带在身边并抚养它。因此,在陆地上的动物当中,照料后代的大多数是母亲。”n这是多么令人伤心的生物界啊,但愿人类有能力超越,并向人类本身希望的样子生活。但是,我们应该清楚的是,我们是生物的一种,我们一生中的种种表现无不受基因的影响。否则,怎么有人性和社会性的矛盾呢?还有道德与欲望的违背呢?刚才所说人类本身的希望,我们希望什么呢?希望什么样的生活和什么样的两性关系呢?这是值得每个人深刻思考的问题,假如人不虚伪的话。“我们是作为基因机器而存在的,我们与生俱来的任务就是把我们的基因一代一代地传下去。但我们在这个方面的功绩隔了三代就被人忘怀。你的儿女,甚至你的孙子或孙女可能和你相像,也许在脸部特征方面,在音乐才能方面,在头发的颜色方面,等等。但每过一代,你传给后代的基因都要减少一半。这样下去不消多久,它们所占的比例会越来越小,直至达到无足轻重的地步。我们的基因可能是不朽的,但体现在我们每一个人身上的基因集体迟早要消亡。”事实上,在普通人的生活中,社会的惯性群体力量对个人的影响要远远大于基因。从基因的角度上看,任何部落群体的禁忌都是毫无道理可言的,但生活在其中的人却深信不疑。所以,沦为基因的载体并不可怕,人最重要的是要回到康德的哲学——人非工具;这才是至关重要的。假如,你在某个时候某个合适的环境,顺其自然,按基因的本质生活,不虚伪不造作地面对自己,感受生命;也没什么不可以的,我想。2019.5.12
自私的基因(20世纪经典著作)读书赏析 读后感 第(2)篇
总体观点:
自然选择的基本单位不是种群,而是基因。任何生物(包括动植物、细菌、病毒)都只是生存的机器,是基因的载体,其程序是盲目编制的,为的是永久保存基因这种自私的分子。载体很快消亡,而基因是永生的。
值得强调的是,这里的自私不代表基因蓄意如此,只是它自然而为。同时,作者并不提倡以进化论为基础的道德观,他只是讲事物是如何进化的,而不是讲人类应该怎样行动才符合道德准则。
基因为了更有效地达到其自私的目的,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也会滋长一种有限的利他主义。总体而言基因以其他基因为背景,“自私地”追求着自身利益。
在章节中,作者从复制基因、作为遗传单位的基因、基因机器(生存机器中动物的快速动作)、进犯行为(ESS进化上的稳定策略)、基因种族(对已存在的个体要不要利他)、计划生育(要不要孕育新个体)、代际之战和两性战争(谁更多地抚养后代)、群居生活(怎么避免被吃掉)、觅母(文化是一种基因)、基因的延伸(基因突破个体界限操控其他个体等)这几大方面解释基因的自私和表现。
道金斯写得真是流畅生动。能把一个问题阐述清楚易懂且风趣优美,这是一项多么珍贵的能力,尤其是在科学领域。道金斯简直是科普界的瑰宝,可遇不可求哇!
值得注意的分论点:
在“两性战争”一章中,作者认为性配偶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相互不信任和相互利用的关系。每个配偶都设法利用对方,试图迫使对方多投资一些。在子女身上他或她投资得越少,他或她能够生育的子女就会越多,基因能够传递下去的机会更大。雌性个体受剥削,而这种剥削行为在进化上的主要基础是,卵子比精子大。
在“觅母”一章中,作者认为尽管基因是不蓄意的“自私”、爱和普遍的利益对物种的进化毫无意义,但是人类已经在文化的影响下反抗基因“暴政”,展现纯粹的利他行为。
自私的基因(20世纪经典著作)读书赏析 读后感 第(3)篇
本书几乎把生物的一切都归因与基因,基因存在的目的就是不断复制,增加其数量,而众多的生物体只是它为了更好复制衍生出来的载体,载体的所有活动都直接或间接在基因中编码。这样看来,生物体成为了一种奴隶式的被动存在。但本书没有看到“心灵”“意识”这样的抽象存在,它们似乎脱离了基因的约束,经常做出违背基因原本目的的事情来。《机器人叛乱——在达尔文时代找到意义》讨论了这个有趣的现象,基因制造了大脑,大脑进化出意识,这样生物就能对外界大量的信息做出整理,方便生物生存。但是大脑也会偷懒,它又进化出两种处理信息的系统——分析式系统和启发式系统(《思考,快与慢》)。然后,戏剧性的一幕诞生了——本着有着更快响应速度的启发式系统经常凭借先前的经验“坑害”了生物体。(《贪婪的大脑》)有了意识,生物体看起来不再是机器人,《心灵种种》从最原始的生命起源讨论了心灵产生的可能,到底这一切是在基因的掌控之中还是生物体早已失控?
程序是代码的载体,程序的所有功能都必须事先编码好,与基因不同,代码不可能自己进化出功能多样的其他代码,然后去指导程序的功能。基因似乎拥有了某种驱动力,来创造出新的东西。装载程序的机器人没有创新的能力,它的所有功能都是编码好的,如果机器人进化出意识,能够“自主”的选择已经固化在它身上的功能,那么它跟高等生物之间的差距就很小了。
机器人没通过图灵测试不可怕,可怕的是它故意没通过。
- 搜索
-
- 热门图片
- 最近更新
- 随机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