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醒思考的策略》读后感_2200字
(2019-11-05 08:52:48) 读后感 -
《清醒思考的策略》读后感2200字
最近读了罗尔夫-多贝里写的《清醒生活策略》这本书,他在这本书里总共对如何寻找美好的生活提出了52条策略,每一条策略都是综合了心理学,社会学,以及统计学,概率论等知识而得出,都是充满了智慧的思考。由于52条策略,都非常的有意思,而且很精练可以带来很多思考在这里,目前这本书我只读了第1遍,我就把第1章和第20章这两个有关联性的策略来谈谈。
作者在书里说,人的一辈子,碰不到很多好书,如果是在40岁之前,那么可以广泛的阅读,但是如果快要到40,那么就必须为自己想看多少书,进行一个计划了,最优的选择是,如果选100本书,在看到第37本书的时候,对自己的爱好还有对书的选择,有一个大概的认识,然后每年再精读10本书左右。每一本还要读两遍以上。
而这本《清醒生活的策略》,完全够得上每年读的那10本书里的一本。按照畅销书《如何阅读一本书》里面所提到的读书的三个问题的方法,来解读一下,第一,这本书的观点有道理吗?第二,为什么有道理?第三,对自己的实际生活有什么用和帮助?
策略一:降低自己的心理账户,损失变成收益。
这个策略的意思大概就是,降低自己对事情的预期,三个例子说明:第一个例子:自己正在享受的一顿丰盛的晚餐,将想要支付的价格,比实际价格调高50%,那么,就觉得这顿晚餐吃的很值。第2个例子,如果碰到钱包丢了,想象自己是在一个贫困的国家,钱包里的重要证件都拿回来了,而丢掉的那些钱就当做是捐献给了这个国家。第3个例子:在等待停车或者堵车的时候,不要那么焦虑,血压心跳不要升那么高,节约下来的生命的质量,如果能多活一年,这一年,足够装得下所有的等待的时间了。
作者曾经去一个修道院里呆了两个月时间在里面,手机信号网络通通都没有,每天吃饭的时候,是从像棺材一样的盒子里,把包裹的很干净的餐具拿出来吃饭,修道院想传递给道众的信息是,把每天都当作已经死了以后,额外赠与的时间,那么就会充满感激之情。
我觉得这个策略,就是回应了斯多葛学派那个著名的论断:对于生命的无常,我们要能分得出,哪些是可以控制的,哪些是不能控制的?对于可以控制的东西,我们要积极努力争取,对于不能控制的,我们就只能安然接受,我们所要孜孜以求不断探索提高的,就我们对于分辨可以控制和不可控制的东西的那种智慧。
在生活中也有类似的例子,有一个同事,经常在很重任务,很难完成,又紧急需要加班的情况下,经常跟我们说,其实现在挺好的,而且想到了很多目前而言,可以解决问题的一些办法,在他身上没有那些抱怨,或者焦躁,或者发泄不良情绪等等负能量。因为这些紧急情况和困难是客观存在的,并不是抱怨两句,或者心里在焦躁,就能减轻一分,反而要抓住那些我们可以控制的东西,这样心里就能平静。
第二个策略:体验自我和记忆自我,我们的生活不是一本相册。
这个策略的意思是我们不能过于看重那些事后的回忆,因为我们头脑的构造和心理的作用都倾向于美化过去。
两个例子说明这个问题。第1个例子,心理学上的终锋体验。有一个实验可以证明,同一组实验对象,第1次,让他们先把手放在14度的冰水中一分钟,第2次试验,把他们的手先放在14度的冰水中一分钟,然后再把他们的手放到15度的冰水中半分钟,结果让他们再来选择,再做一次试验的话,80%的被实验者,都选择了做第2组实验,这个实验体现出,我们的回忆往往都都是一种比较上的考量,从主观体验上来说,第2组实验多承受了半分钟的只不过比14度的冰水高一度,但也是冰水的痛苦,在客观上来看也是如此。但是为什么还会有那么多人选择,觉得第2组还更舒服呢,因为我们的回忆往往会进行比较,对于14度的痛苦来说,15度的痛苦,反倒比14度更舒服了,而我们的回忆只记得了那种舒服的感觉,而缺少了客观考量。从心理学研究看,我们有两个自我,一个叫做体验自我,大概时间就是体验当下三秒钟发生的事情,一个人一天大概有2万个这样的体验,还有一个叫做回忆自我,就是过去的事情里面一些极端的开心,悲伤,焦躁,刺激等等那种很顶峰的记忆。我们的大脑往往过于看重这种回忆的自我,而回忆自我又都是一些终极的体验,作者进而得出,很多目前的畅销书或者文化的流行都很提倡,比如蹦极,或者很激烈的享受刺激探险,去荒无人烟或者高原露营等,但是,对于一些生活中平和安宁,没伤没痛的记忆,却不会作为一种美好记忆来看待,因为他们太平常了,回忆自我根本想不起它们来。
第2个例子,时间错觉,时间错觉正是基于第1个错觉所造成的,因为我们的回忆中记得那些顶峰的回忆,所以我们休假是一个星期还是一个月,甚至是那些囚犯坐牢,一个月还是一年,事后他们所记得的回忆,也只是那些最顶峰的回忆。作者继而说,相对于当下各种美好回忆的体验和我们回忆中去翻阅那些相册,到底哪个重要呢?我们可以好好反思一下我们的人生是当下重要,还是只是一本相册。
我觉得这个策略,对于我们忙忙碌碌的焦躁生活,是很有借鉴思考价值的,正是因为我们过于焦躁,对自己的计划,稍有不同之处或变化,认为稍微偏离自己的预期便会大发雷霆或者坐立不安。其实,生活并没有那么多可以计划的好的,只能很多情况下,调整好自己,看准形势,操控好,控制好那些自己所能控制的,就可以了,不要太高的心理预期,而且不能被上述的终峰体体验和记忆自我的错觉所影响,清醒的看待困难,而且可以怀着感恩的心,平静的对待,目前已经非常安宁的,平和的生活。美好生活并不一定意味着那些极端刺激的东西。
- 搜索
-
- 热门图片
- 最近更新
- 随机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