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豆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读书笔记大全 > 读后感 / 正文

《哈佛极简中国史:从文明起源到20世纪(修订珍藏版)》读后感_1300字

(2019-08-30 06:54:31) 读后感
  • 《博物馆里的极简中国史》读后感_1900字
  • 你一定爱读的极简中国史读后感400字(3)篇
  • 博物馆里的极简中国史读书笔记(3)篇
  • 《极简中国史》读后感_1100字
  • 《哈佛极简中国史:从文明起源到20世纪(修订珍藏版)》读后感1300字

    《哈佛眼中的中国极简史》
    在一个外国人眼中,我们伟大的祖国就是外国:所有的外国的历史都是平淡无奇,所有的历史都是一样的过去。读《哈佛中国极简史》感觉就像一位医生看待他人身体,有差异,无传奇,大同小异。
    阿尔伯特‧克雷格的《极简中国史:从文明起源到20世纪》,聊聊几百页,在编年的框架中记录了中国历史。在外国人的眼中,删繁就简,中国历史被概括成几个具有特征的年代:早期夏商周,秦两汉,唐宋,明清和中国近代,这些朝代代表了中国历史的高度和特征。而其中间杂的国家分裂和群雄争斗,好像并没有什么值得研究的历史意义。
    《哈佛中国极简史》的内容对于一个熟悉中国历史的中国人而言,好像没有什么新意。但是一个外国人用冷冰冰的眼神审视一个国家历史的时候,如果不带任何感情色彩,只是客观而独立,好像令我们感觉到一丝寒意。
    作者研究历史是用审慎、怀疑、对比、审视的眼光,甚至言语中透露出一丝丝否定。这样的历史写作手法是否科学合理?!我不满意,却又有点敬佩。比如作者拿中国早期的人殉对比为国捐躯:“今天,在战场上为国捐躯为视为光荣,这与为了在死后继续服务主人而殉葬有什么不同?”这样的比较和评判,是我们不常看到的言语,但是这是不是也代表着一种不同的视野和格局。
    这样的历史观是不是也可以解释对于相同事务,中西方存在着巨大的解读的差异。如果回到现实中,这是不是就是大家判断事务的不同根据?!是不是就是大家做出选择的不同背景?!
    以史为鉴,历史可以是人们借鉴的依据。可是中西方的历史学家解读的历史,依据是有差异的,解读方式是不同的。人常说“道不同不相与谋”,看待相同的事情选择不同的历史依据,使用不同的解读方法,这样的环境下产生的判断和理解是否全部合理?!
    心理学上有种说法是自己的总是最好的,看他人的时候才是审视的客观的。虽然外国人写的中国史中,祖国好像没有我们理解的那么神奇,但是是不是也可以让我们更加冷静?!
    还有一点印象深的是中国与欧洲历史的对比,这好像是我们比较缺失的。书中这种对比从文明的早期到公元六世纪,记录的历史是如此的相似,都经历着帝国的衰亡和崛起。
    历史的对比好像是我们缺乏的一种视角和位置。 特别令人触动的一句话,可以让人了解中西方历史:汉朝灭亡后的三个半世纪与罗马帝国瓦解后的同一时期惊人地相似:中央权威崩塌,私有军队出现,贵族财产与地位得以确立。曾与帝国结盟的野蛮部落侵略并掠夺了帝国广大区域。非世俗的宗教传入,挑战之前的正统世界观。在中国,新道家及其后的佛教挑战儒家的地位,正如基督教挑战罗马的社会政治秩序观。
    读完这本书,感觉作者否定了那种“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兴旺更替”历史观,更多看到非循环历史的超越。人口、科技、社会、财富,中国历史在不断的进步和发展,即便是我们为某些历史学家误导的“理解中的倒退”,比如大清,其实也包含这很多实际的进步的成分。不是大清不进步,而是大清进步的速度赶不上西方科学发展和工业革命的加速度!
    读史,不仅要读,更要反思,还要对比研究!
    是为记!
    2019年8月30日星期五晚

  • 《博物馆里的极简中国史》读后感_1900字
  • 你一定爱读的极简中国史读后感400字(3)篇
  • 博物馆里的极简中国史读书笔记(3)篇
  • 《极简中国史》读后感_1100字
    搜索
    热门图片
    最近更新
    随机推荐

    Powered By 种豆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