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进2:解锁万物的心智进化法》读后感_1300字
(2019-09-28 21:50:17) 读后感 -
《精进2:解锁万物的心智进化法》读后感1300字
采铜老师可谓是个人管理学习领域的大神了,他特别厉害的一点,在于能精准地找到事物背后“看不见”的运行规律,然后将其用大白话拆解成我们熟悉的日常元素进行讲解。而《精进2》这本书,也基本都是围绕拆解、重组、循环三个动作进行展开。
我们很多时候容易陷入对某一事物的“刻板印象”,也很容易忽略这些事物背后隐藏的“认知折叠”。
所以采铜老师先给我们“祛昧”,从材质、造型、装饰、工艺四个视角带我们重新认识我们生活中司空见惯的铅笔。你知道铅笔的发明难度不亚于电灯吗?你知道铅笔芯是怎么装进铅笔棒中的吗?还有为什么铅笔棒表面只有三面有字?这些看似稀疏平常的问题其实都有着大学问,其背后的运行规律也都可以被我们借鉴作用到我们的工作生活中。
如果把我们对铅笔的普通认知比作日常视角,那前面提到的材质、造型、装饰和工艺的视觉就是分别微观和宏观视角去重新认识铅笔,而这是必要的,因为这是训练人们层次思维最高效的方法,也是衡量一个人是否是高手的重要特征:对一件事物,他能看到多少不同层次的东西,能在多少层次中来回穿梭:
层次思维的关键,不在于界定不同层次的名称,而在于能不能从你熟悉的层次上跳脱出来,进入更小或者更大的层次。
以上是通过不同视角去拆解事物,这是第一步。当事物被拆解成一个个元素(模块)时,我们就要进入重组阶段。而这个阶段,我们要做的就是找到事物的“高频模块”。
所谓“高频模块”,其实就是我们在工作学习中大量重复出现的关键模块,比如写作模板、设计技巧、运营套路等等。这些东西,都是那些在某一领域看过/实操过大量案例后总结出来的,而我们,也可以在自己的工作学习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高频模块”。
高频模块往往在一个系统中处于中间层次,它们起着非常重要的“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方面,它们串联起位于底层的基础元素;另一方面,它们自身作为有用的模块参与更复杂组合的构建。
不仅如此,由于“高频模块”是基础模块,所以它们是可以实现跨领域迁移的,比如生物里的“鲶鱼效应”可以用于员工管理,比如心理学领域的“从众”、“激励”也被广泛应用于市场营销、产品功能设计等方面,不一而足。
只有当这些模块知识与其他模块进行了重组连接,当这些重组连接的“知”真正变成“行”,它们才开始成为你知识体系里的东西,但这仅仅是开始。
因为当拆解和重组完成后,我们要做循环练习,只有把这些东西反复用起来,它们才能在我们需要的时候如臂指使,不然它们就只是存在我们头脑中的模糊概念,采铜老师如此说道:
最严重的一种叫“占有而不使用”。就是说,一件东西明明是在的,但是我没有去用,只是放着,这也是浪费。
循环的本质就是刻意练习,但这种刻意练习是可以形成正反馈的良性练习,比如:
王云五、吉本的方式,是对范例进行改造后进行再构建,启功、乔丹的方法是交替进行两种不同的训练,形成互补的效果,这些方式都能帮助学习获得更好、更强的反馈。
最后,我就用一句话结束这次精进之旅吧。世界很复杂,但仍有一些简单而普适的底层规律,是我们可以洞察和掌握的。学会从“看得见”的表层中发现那“看不见”的底层逻辑,你就是一个高手。
- 搜索
-
- 热门图片
- 最近更新
- 随机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