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仨》读后感_1100字
(2019-08-13 16:39:51) 读后感 -
《我们仨》读后感1100字
不知从何说起。这本书放下过一段时间后才重新拾起看完了。为什么会放下过,因为看到钱瑗突然去世的那一段莫名地特别悲伤和难过,加上很快写到钱钟书的去世,雪上加霜,在地铁上当时坐在一堆人中间,默默哭的泪流不止,但也顾不上旁边那么多人,我本来就是一个感情过于丰富的人,抑制不了也不想压抑着。
一直只是听说《我们仨》是如何经典,但是之前都没有读过。像现在这样慢慢阅读体会个中感情,才能理解为何如此评价。但是它带给我的触动不是常听的杨先生的伟大作品的评价或是其他,而是一个读书家庭经历的看似波澜不惊实则跌宕起伏令人感慨的一生变迁。
第一部“我们俩”老了,还好让看的人平静,第二部“我们仨”失散了,就开始让人揪心了。而第三部和后面的三个附录“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则是像一场喜怒哀乐齐上演的生活剧,比我想象中更“精彩”,时而因为钱家父女的打闹而会心一笑,时而因为这对伉俪的“入险”和“探险”而担心和舒心,时而因为杨先生打趣钟书先生和圆圆而大笑,最好玩的是杨先生在信上调侃圆圆就是“秃子当和尚一将就材料”和展示钟书先生因为买菜的阿姨不识字而被迫画出要买的食材,映入眼帘的第一个菜,一只鸡,是真喜感,这两处都在附录里,真的是半夜让我哈哈大笑出声来。钱先生和清华大学之间也是几次聘任几次中断几次重逢,值得发现个中意味。但也有让我读着时眉头紧锁的地方,杨先生看似写的平静或者说平铺直叙吧,但我却感到有一些压力,虽然我只是个旁听者,当然我很幸运我没有经历那样生存步履维艰甚至人格精神忍辱负重的日子。
我一直都认为,我真的没有学好历史,甚至没有去了解历史中没有呈现在后世刊物中的历史,总是只会看到耳熟能详的历史,而从未听说过“鸣放”“拔白旗”“四清”,杨先生也并没有详细说来是什么,但是自己去看百度百科,才知道杨先生所说之事,是什么性质,为何如此。哦,顺便百度“拔白旗”时知道了第一次提出“又红又专”是谁在什么背景下哪次会议上提出来的,以及《红旗》杂志的应运而生。
钱先生和杨先生这对患难与共的伉俪之所以为世人所敬仰,我猜与他们无论身处富裕还是艰难的时刻,沦陷区也好,一波一波的政治运动也好,文革也好,医疗关系从头等医院降到街道医院也好等等,他们始终都坚持阅读和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这也是我从他们身上学习到最重要的事情,无论外在如何变化,都不能失去自己。
《我们仨》让我重新认识了一个家庭中的钱钟书,而不是《围城》的作者,也让我更加相信“相濡以沫,兴致相投”的夫妻感情对个人对子女对家庭的重要性。
- 搜索
-
- 热门图片
- 最近更新
- 随机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