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井初步设计》内主要内容包括初步设计编制依据,编制情况;设计指导思想;矿井(井田)特点、 设计确定的主要技术原则及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建议。
中文名称 | 矿井初步设计 |
英文名称 | preliminary [underground] mine design |
定 义 | 在矿井可行性研究基础上,为选择和确定拟建矿井重大技术决策的初步方案和所需设备,以及为编制矿井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和总概算等进行的设计。 |
套用学科 | 煤炭科技(一级学科),煤矿开採(二级学科),矿山开发和煤矿设计(三级学科) |
基本介绍
- 中文名:矿井初步设计
矿井初步设计内容 矿井初步设计中编制的主要内容: (1) 总说明。包括初步设计编制依据,编制情况;设计指导思想;矿井(井田)特点、 设计确定的主要技术原则及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建议。 (2) 井田概况及地质特徵。包括井田自然地理、交通、电源、水源、区域经济和建设材 料的概述;井田地质构造、地层、煤层与煤质情况,水文地质、开採技术条件以及 其他有益矿产的开採与利用评价的概述。 (3) 井田开拓。包括井田境界与资源(储量)的确定;矿井设计年生产能力与服务年限 的确定;井田开拓方式,井筒位置、数目与用途的选择;主要运输大巷与总迴风大 巷的布置,採区划分与配采安排;井筒井底车场及硐室布置。 (4) 大巷运输及设备。包括煤炭及辅助运输方式的比较和确定,主要运输设备选型,机 车类型和数量及相配套附属设备的型号和数量,输送机型号、长度、频宽、运输速 度、运输能力、输送机功率。辅助运输设备选型的类型、型号和数量。 (5) 採区布置及装备。包括根据地质构造、煤层稳定性和开採条件分析比较选择採煤方 法,选择工作面採煤、装煤、运煤方式和设备选型,确定工作面顶板管理方式,选 择计算支架设备;初期採区数目,位置选择,移交採区巷道布置,採区特徵和採区 煤炭、矸石和辅助运输方式及设备选型;移交时採煤工作面布置、数量、工作面的 长度;移交生产和达到设计能力时掘进工作面的数量、组数,掘进机械设备配备, 巷道断面和支护方式,移交时井巷总工程量。 (6) 通风和安全。包括概述邻近矿井及本井田瓦斯、煤尘、自燃、煤和瓦斯突出、突水 及地温等情况;矿井通风方式与通风系统选择及其依据,矿井风量计算及依据,矿 井风压和等积孔计算,矿井通风系统图;灾害预防及安全装备。 (7) 提升、通风、排水和压缩空气设备的方案比选,设备型号、功率等。 (8) 地面生产系统。包括阐述煤质及其用途;煤的加工工艺流程;主、副井生产系统及 矸石处理系统;其他辅助设施。 (9) 地面运输。包括对现在铁路、铁路规距、场外公路及其他运输方式的阐述。 (10) 总平面布置及防洪排涝。包括工业场地“四临”概况;工业广场的平面布置情况; 场内的竖向设计及运输系统;管线综合布置及防洪排涝措施等。 (11) 电气。包括供电电源、电力负荷、送变电方案、地面及井下供配电、矿井监控及矿 井通信概况。 (12) 地面建构物。包括设计的原始资料和建筑材料;工业建构物、生产管理和生活福利 区及居住区的建构物布置。 (13) 给水与排水。包括给水、排水、室内给排水、消防及洒水系统等。 (14) 採暖、通风及供热。包括採暖的範围及方式;各建筑物的通风方式和设备造型;井 筒防冻措施;锅炉房设备选型;室外热力管网布置等。 (15) 职业安全卫生。包括概述生产过程中主要产生的危害;地面建筑及设施危害因素分 析及主要防範措施;井下职业危害因素分析及防範措施。 (16) 环境保护。包括自然环境及环境质量现状,资源开採可能引起的生态变化,主要污 染源及污染物的种类、名称、数量及浓度等;各种污物的防治措施;地面塌陷治理 措施;环境保护机构及专项投资等。 (17) 建筑防火。包括防火设计依据概述;总平面布置防火採取的措施及消防措施的配备; 建筑结构防火措施;地面消防给排水及灭火设施;电气防火措施等。 (18) 节能。包括建筑、供电、机电设备、供热、给排水及环保等节能设计和节能措施概 述等。
(19) 建井工期。包括建井施工工期的编排及产量递增的计画和安排。 (20) 技术经济。包括生产组织、劳动定员及劳动生产率、建设资金的筹措;原煤生产成 本估算与分析;矿井主要技术经济指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