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豆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读书笔记大全 > 读后感 / 正文

《一句顶一万句》读后感_1500字

(2019-08-22 23:22:47) 读后感

《一句顶一万句》读后感1500字

刘震云很坏,书看完了也不说杨百顺最后的那句话是什么。本还期待着两条线索最后衔接在一起,成为一个完满的圆,可是就在两条线索逐渐靠近的时候,“啪”的一下,结束了。我咂摸两下嘴,想骂人,可又生生气笑了——如果真如我想的那样,那老刘不是太逊了么。最后牛爱国不再去找他姥爷留在人间的最后一句话,而是去找章楚红去说他的话了。其实人们大都是这样,很难费尽心机去找一句话,大都是跋山涉水地去送一句话。


这是一本描写孤独的书,虽然作者鲜少使用描写,但在读这个故事时,你就觉得吞吐的空气都是孤独的。书中的人物,庸庸碌碌奔忙于世上,都是在找一个说得着的人。孤独不在于那个“忙”,也不在于那个“说得着”,而在于“找”。找,就说明是主动的,是渴求的,是有明确目的的。人活着,不怕忙,不怕说不着,就怕你想找一个说得着的人。你想找,就说明你需要那么一个人,但你没有那么一个人。

最幸运的人是不用找,他就碰到了那个人,比如老汪。老汪是全书中唯一一个告诉我们啥叫“说得着”的人。一个落魄的教书先生,老婆偷东家的庄稼,被人告给东家,要东家辞了老汪,东家老范听罢却挥挥手,说:“贼就贼吧,我五十顷地,还养不起一个贼?”老汪知道后潸然泪下:“啥叫有朋自远方来呢?这就叫有朋自远方来。”老汪一哭,我也有点想哭,我第一次知道“有朋自远方来”是这个意思。我们老说“有朋自远方来”,以为从远方迢迢而至的就是朋友。其实“远方”不是物理距离上的远方,是社会意义上的远方。是你和我经历了不一样的事,站在不一样的地方,看着不一样的景色,你的话还说在我心窝子里,这叫“有朋自远方来”。

最惨的是找了一辈子,也没找到这么一个人,比如杨百顺。杨百顺这个人真惨,在家和他爹他兄弟说不着,结了婚和老婆说不着,死了死了最后给说得着的巧玲留了一句话巧玲也没听上,不光巧玲没听上,我们也没听上。杨百顺辗转一生,名字也换了几个,其实他就是在找。看起来他什么都干不长远,其实是没有找到一个安心的地方。没有那么一个安心的地方,所以怎么都行,怎么都无所谓,有那么一个说得着的人,就有了安心的地方,就不愿意再到处漂了。“说得着”不是我和你话多得说不完,是咱俩就说了一句话,但我还想和你说好多好多句话。为了这么个说得着的人,为了有个说得着的人能把自己留下,很多人都还在这世上找。

我们大多数人,其实都在找得着和找不着之间徘徊。有时候我们和这个人说得着,过一段时间又觉得说不着了,再遇上一个人觉得说得着,可是总还是差那么点儿。一个是因为人总是会变的,牛爱国以前在部队和杜海青说得着,后来复员回家后各自被生活打磨着换了模样,即便你愿意穿山越岭去找他说个话,他也已经不是以前那个和你说得着的杜海青了。另一个是因为人都是复杂的,这句话我跟你说得着,下句话可能就只和他说得着了。最好的情况是,我的每句话都有地方,我还知道每句话该放到哪儿。可是,难呐。谁这一辈子能做到呢?


所以啊,不如不找了。不找了不是不说了,那会给自己憋出病来,不找了是要自己给自己搭建这么个地方。自己有这么个地方,就不怕话没处放了。这个地方也不是说搭就能搭起来的,是你看许多的书,看许多的人,从这个人物身上扒块砖,从那个人身上抠点儿泥,一砖一瓦给自己盖起来的。

有些人,有那么一句话能说得着,也就够了。你感谢他,感谢他为你心里那块地儿添了砖瓦。你也盼望着能再和他多说上几句话,但你不要去找那几句话,找来的还是不如碰上的好。


孤独这东西,越久越有味道,其实就在于心里那块地方。我们能给自己一个栖息地,也就不慌了,不慌了也就不找了,不找了就从容了,从容了反而遇上了。牛爱国最后还在找,他要去找章楚红,找人收留他的话,找吧,啥时能找到呢?

搜索
热门图片
最近更新
随机推荐

Powered By 种豆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