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豆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读书笔记大全 > 读后感 / 正文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_3500字

(2019-10-25 08:36:40) 读后感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3500字

有一个男孩有着很坏的脾气,于是他的父亲就给了他一袋钉子;并且告诉他,每当他发脾气的时候就钉一根钉子在后院的围篱上。

第一天,这个男孩钉下了37根钉子。慢慢地每天钉下的数量减少了。他发现控制自己的脾气要比钉下那些钉子来得容易些。

终于有一天这个男孩再也不会失去耐性乱发脾气,他告诉他的父亲这件事,父亲告诉他,现在开始每当他能控制自己的脾气的时候,就拔出一根钉子。

一天天地过去了,最后男孩告诉他的父亲,他终于把所有钉子都拔出来了。

父亲握着他的手来到后院说:你做得很好,我的好孩子。但是看看那些围篱上的洞,这些围篱将永远不能恢复成从前。你生气的时候说的话将像这些钉子一样留下疤痕。如果你拿刀子捅别人一刀,不管你说了多少次对不起,那个伤口将永远存在。话语的伤痛就像真实的伤痛一样令人无法承受。

读完这个故事你会认为这个男孩发脾气是一种暴力吗?我们一直认为只有打人、杀人,战争等才算是暴力,而这类事与我们无关。事实上,暴力不仅仅是身体上的,还有精神上的,甚至往往精神上的暴力比身体上的暴力更有害。

舌上有龙泉,杀人不见血。”多年前的一句话可能影响你自卑至今,甚至可能让一个人抑郁至死。看看那些抑郁的明星的例子,我们无法忽略一个事实,语言暴力带给人的伤害是隐蔽的,更是难以估量的。因此转变我们的沟通方式对我们的生活至关重要。

马歇尔·卢森堡,美国威斯康星大学临床心理学博士,由于在促进人类和谐共处方面的突出成就,2006年获得地球村基金会办法的和平之桥奖。卢森堡早年师从卡尔·罗杰斯(人本主义流派的代表人物),发展出极具启发性和影响力的非暴力沟通的原则和方法,写出《非暴力沟通》一书,被联合国誉为全球非暴力解决冲突的实践之一。

什么是非暴力沟通呢?非暴力意味着让爱融入生活,让一切诸如尊重,理解,欣赏等人性的闪光点主导我们的生活,沟通是人与人之间思想与感情的传递和反馈的过程,在大多数情况下,沟通也就是表达和倾听的过程。非暴力沟通是出于对生命的爱,在表达与倾听中使人们情意相通,乐于互助。

《非暴力沟通》一书中提到非暴力沟通模式包括四个要素:观察,感受,需要,请求。这四个要素又贯穿于表达与倾听这两个过程中。

生活中大多数问题都是由于沟通不畅导致,小到情侣吵架,母子代沟,大到地区争端,战争冲突,同时大多数问题实际是可以通过沟通来解决的。一起来看看这四个要素是如何贯穿这两个过程中的!

表达(给予)
观察。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

然而让人的反应速度是在太快了,快到自己都反应不过来,不知不觉就对观察的事情进行了评论,然后我们把自己的主观的评论当做客观的观察。

如何区分观察和评论,看看这个例子:

你总是回家这么晚。

你这周有三天10点才回家。

前者是评论,“总是”本身带有评论的意味,后者才是观察。

感受。

正确地表达内心的感受,既能促进亲情,也能改善工作。

你有多久没有对你的家人,亲人表达过爱意,甚至有的人从小到大都没有对家人明确地表达爱意。有的家长看的孩子乱穿马路会生气地打他,并说这是为了他好,换来的只是孩子的反感,其实向孩子表达自己内心的恐惧、担心以及对孩子的爱,反而更有利于亲情关系的融洽。工作中,卢森堡博士曾用示弱让医生对决策的态度从1:17的反对转变为17:1的支持,有时候示弱也会产生积极影响,促进沟通。

那么你知道什么是感受吗?我们常常会混淆感受和判断。比如:我觉得我错了;我觉得我被误解了。这两种都是判断,并没有表达出感受,这两种判断带来的感受可能是焦急,担心,后悔等,这才是感受。

需要。

我们的需要总是隐藏在对别人的指责或攻击中。比如我们会说:你为什么总是这么冷冰冰的?这种质疑其实隐藏着的需要可能是希望对方能关心自己,与自己建立起联系,甚至可能是一种爱的表达。然而含蓄的社会文化并不鼓励我们表达需要,所以大多数人不会从这个角度出发去理解和表达。

卢森堡博士在《非暴力沟通》中提到,我们的成长会经历三个阶段:情感的奴隶,面目可憎,生活的主人。我更愿意称之为:功利主义,自我主义,他人主义。

功利主义阶段:在这一阶段,我们会根据别人的需要来做事,去迎合别人,满足别人的需要。在这一阶段,别人不开心,我们会不安,会觉得自己有必要做点什么,这个时候我们特别容易把亲近的人当作是负担。《无声告白》中的小女孩莉迪亚为了迎合母亲,太过压抑自我,最终自杀。她的母亲就是她最重的负担,最终活活把她压死了。

在我们生活中也有类似的例子——恐婚症。有一部分原因是因为结婚需要承担责任,当你认为自己有责任让身边的人开心时,你就会承认:我受不了丧失独立性,如果恋人过得不好,我会觉得是自己无能。如果这时你意识不到自己的感受,可能会指责恋人过于依赖,实际上你担心的是责任会夺去你的自由。

自我主义阶段:在这一阶段,我们以自我为中心。因为我们发现迎合别人过得太特么憋屈了,你的问题关我什么事!于是我们越发觉得过去的自己面目可憎,开始强调自己的感受。生活中这样的例子不少见,有的员工被老板骂得一气之下拍桌子走人;有的学生被父母师长训斥的一气之下动手打人...

他人主义阶段:在这一阶段,我们对自己的行为负有完全的责任。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出于爱,是由内散发的行为。因为我们知道,人与人是有联结的,损人并不利己,所以也不能牺牲他人来满足自己的需要。非暴力沟通就是处于这一阶段,帮助我们表达自己的同时也关爱他人。

需要和感受往往是双生子。在你表达感受的同时,说出自己的需要就是对感受负责的表现。例如:你大声吵闹的时候我很生气,因为我需要一个安静的环境来学习。如果没有后半句,你的感受产生的具体原因对方并不知道,可能会认为你就是讨厌大声说话的人。

明确的表达需要,有时会获得积极的反应。

请求。

很多人感到沮丧或者难过,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自己都不清楚自己对别人有什么样的期待,最经典的例子就是——女人心,海底针。

我们的老师给我们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女孩做了一份胡萝卜,看见男朋友下班回家了,突然想起男朋友不爱吃萝卜,又想起自己知道他不爱吃什么,他却不知道自己不爱吃什么,又想到萝卜是他前女友喜欢吃的,然后心灰意冷地提出分手。可怜那男生还不知道什么事就被踢了。其实在这则故事中,女孩想到的所有事都指向一个请求——关心。她希望男朋友关心自己,但是她从来不说出来,这样别人怎么能明白呢?

在我们的沟通中,要明确提出请求,明确沟通的目的。一个女性朋友跟我抱怨男朋友不理解他,我寻思怎么可能?俩人正腻歪着呢!细问之下才知道,原来女生每次跟男生抱怨的时候,男生总是提出一堆建议,解决办法。殊不知女孩要的是倾听,陪伴,可是你不说出来,他怎么能知道你的请求是什么呢?难怪都说女人心海底针。

如果没法确定对方是否明确你的请求,还需要请求对方的反馈。比如问一句:我的意思表达清楚了吗?因为很多情况下,对方很可能把请求和命令混淆。请求和命令的区别在于:是否会因为对方没满足你的请求而责备对方以及是否利用对方的内疚来满足请求。卢森堡博士认为,对方没有满足你的请求,如果你愿意去体会他们拒绝的原因,那么你提出的就是请求而不是命令,因为体会对方的需要和感受是一种尊重。

以上就是这四个要素在表达中的贯穿。但是,表达不仅仅只是普通的谈话,我们也会有其他的表达,例如愤怒,感激,痛苦等。

当你听到让你不中听的话时,我们往往会有四种选择:责备自己,指责他人,体会自己的感受和需要,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引起愤怒包括外在刺激和内在原因,当你选择指责他人的时候,你就已经找到了外在刺激,也就是愤怒的原因,但是你忽视了最根本的原因——内在需要。而当你专注于自己的需要或者他人的需要时,也就是第三种或第四种选择,你的愤怒也就消失了 ,甚至可能会有点高兴,因为有的愤怒中藏着的是爱和关心。古人云:三思而后行。

所以不妨有意识地实践:察觉到自己愤怒时,什么都不要说,深呼吸几秒钟,静静体会自己,用“我生气是因为我需要...“取代“我生气是因为他们...”。

在表达感激时,非暴力沟通提出三个部分:对方做了什么,满足了我们的什么需要,我们的心情如何。

我们通常表达感激时常常说:谢谢。或者多加几个词:太谢谢你了。真不知道怎么感谢你才好。有的时候被感谢的人一头雾水甚至误解,不知道自己做了什么让你这么感恩戴德,我们常说:帮助别人,快乐自己。但是实践中你真的每次帮助别人都很快乐吗?至少我有的时候很困惑,需要仔细问一下我做了什么让你这么开心。因此非暴力沟通中给出了表达感激的方式值得我们借鉴和思考。

搜索
热门图片
最近更新
随机推荐

Powered By 种豆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