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豆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读书笔记大全 > 读后感 / 正文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_1500字

(2019-08-26 12:52:54) 读后感
  • 《如何阅读一本书》_读后感_200字
  • 《如何阅读一本书》_精选读后感_400字
  •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1000字(3)篇
  • 如何阅读一本书 读书笔记(3)篇
  •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_1000字
  •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_1400字
  •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_2100字
  •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_1100字
  • 《如何阅读一本书》_读后感_500字
  • 《如何阅读一本书》_精选读后感_500字
  •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1500字

    如何读懂一本书?特别对于那些没有任何阅读技巧的阅读者,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一些阅读者花费大量时间阅读了许多书籍,但是读而不通、读而不懂,这是让人十分尴尬。希腊人给这种集阅读与愚蠢于一身的人一种特别称呼,这也可运用在任何年纪、好读书却读不懂的人身上。他们就叫“半瓶醋”。因此,为了避免这样尴尬的境地,阅读技巧就显得尤其重要了。艾德勒的著作《如何阅读一本书》就是一本教你如何使用阅读技巧进行高效阅读的书。这本书为阅读人,或是想要成为阅读人而写。说得更具体一点,这本书是为那些想把读书的主要目的当作是增进理解能力的人而写。作者把阅读分为四个不同的层次:
    第一层次的阅读称之为基础阅读,只要读者认识书本上的字,摆脱了文盲状态,就算熟练了这个层次的阅读,获得了初步的阅读技巧。这个阅读层次的学习一般在小学就完成了;
    第二层次的阅读称之为检视阅读,这一层次的阅读特点强调阅读速度,一般对书籍采取粗浅阅读的技巧,以最短时间使读者知道这本书在谈什么?书的框架又是什么?其意义在于对书籍的可读性进行鉴定,为第三层次的分析阅读做准备。因为有些书籍只需要粗浅翻阅,而你却拿出了仔细阅读、理解一本书的时间,不仅加重了阅读的困难,也是不值得的;
    第三层次的阅读称之为分析阅读,它的特点强调追寻理解。如果说检视阅读是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好也最完整的阅读,那么分析阅读就是在无限的时间里,最好也最完整的阅读。培根曾经说过:“有些书可以浅尝即止,有些书是要生吞活剥,只有少数的书是要咀嚼与消化的。”分析阅读就是要咀嚼与消化一本书。”
    第四层次的阅读称之为主题阅读,也是最高层次的阅读。就是围绕一个主题阅读多本书,或者是阅读者阅读多本书后提出一个可能在哪一本书里都没提过的主题分析。显而易见,主题阅读最花力气和时间。不过主题阅读却可能是所有阅读活动中最有收获的。一般而言,这一层次的阅读技巧要求研究生熟练掌握。
    阅读者根据阅读目的以及书籍题材类型,进行层次阅读。需要注意的是,阅读层次是渐进的,再高的层次也包含了较低层次的特征。具体而言,第一层次的阅读并没有在第二层次的阅读中消失,第二层次又包含在第三层中,第三层次又在第四层次中。事实上,第四层次是最高的阅读层次,包括了所有的阅读层次,也超过了所有的层次。比如,我准备进行主题阅读,写一篇关于政府廉政建设的论文。第一层次的基础阅读要求我必须认识资料上所有的文字或者专有名词。如果有些词汇不认识,就必需借助工具书(如字典)或者上网查询。这是我进行其他层次阅读的前提;第二层次的审视阅读要求我以最短时间阅读所有的资料,对资料进行筛选,为第三层次分析阅读做准备;第三层次的分析阅读要求我对经过第二层次阅读筛选过的资料进行全盘阅读,尽可能地掌握这些资料的所有观点和内容;第四层次的主题阅读要求我对第三层次阅读的资料进行主题分析和整理,厘清问题,带引作者与我达成共识。因此,对于阅读者而言,四个层次的阅读是渐进的,难度依次增大,阅读的收益也是逐渐增加的。
    另外,书中提到,“任何一种超越基础阅读的阅读层次,核心就在你要努力提出问题,然后尽你可能地找出答案。这是绝不可或忘的原则。”比如,检视阅读,要回答的问题是,第一,这是什么样的一本书?第二,整本书谈论什么?第三,作者借着怎样的整体架构来发展他的观点或陈诉述他对这个主题的理解。你只有带着这些问题去书中寻找答案,才会有收获。个人认为,这是这本书告诉读者最大的阅读技巧。

  • 《如何阅读一本书》_读后感_200字
  • 《如何阅读一本书》_精选读后感_400字
  •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1000字(3)篇
  • 如何阅读一本书 读书笔记(3)篇
  •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_1000字
  •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_1400字
  •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_2100字
  •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_1100字
  • 《如何阅读一本书》_读后感_500字
  • 《如何阅读一本书》_精选读后感_500字
    搜索
    热门图片
    最近更新
    随机推荐

    Powered By 种豆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