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圣殿春秋(全三册)》读后感_1500字
(2019-08-30 12:04:27) 读后感 -
《圣殿春秋(全三册)》读后感1500字
《圣殿春秋》更像是一场弥撒,放眼于欧洲中世纪的中期,作者将时代背景糅入剧情,主观式地臆想翩翩,酿就一出好戏,看着一幕幕俗人超然的戏弄与调笑,仿佛如梦一场。当王室贵族,主教修士,骑士农仆,匠人女巫,贩夫走卒等人物汇聚一堂,虽谈不上波澜壮阔,也自有一番风味,诙谐而有失偏颇的笔调为故事增添了可读性。
回望欧洲中世纪史,时常会烙上“暗黑”的印记,在一个荒诞野蛮的世界里,秩序与文明便意味着强大,或许信仰的感召能给人以力量,然神圣的背后也难免会附着世俗的诱惑,因此如何选材立意,如何进行艺术创作,对于作品的完整度有着重要的影响,而寻思的过程如同探求历史的好奇,与阅读本书有着相似的乐趣。
诚如作者自序所言,其作品创作无意于孤芳自赏,故主笔时有意将人物命运契合着时代的演变,除菲利普酷似“圣人”的光环外,每个人物都或多或少地染有风尘,诸如贪恋权位、垂涎财富、饱思淫欲、饥起盗心……有别于骑士古堡的谈资论调,作者从建筑匠的视角诠释着圣殿的魅影。
纵观全书,王桥大教堂的修建历经磨难,教堂建筑的剪影诉说着时代发展。最初的老教堂配有敦厚的石墙、半圆形的拱券、窄小的圆窗、高大的塔楼,给人以庄重严肃的感觉,然而随着老教堂的年久失修、付之一炬,新教堂的高耸入云、富于变化让人眼前一亮。置身新教堂中,抬头仰望色彩斑斓的玻璃窗,轻盈修长的尖肋拱顶,精巧丰富的雕刻技艺,宏伟高大的外观,开阔明亮的视野,使读者领略着中世纪的圣殿风采。
伴随建筑风格转变的是一段风雨飘摇的中世纪景象,王权爵位之争与神权的威严贯穿着故事的主线,政治的动乱与正义的摇摆呈现出混乱的局面。作者笔下的权贵即便落败也未放弃争夺,王室贵族连年征战,分裂着国土领地的同时,也觊觎着权力财富,而此时教会作为统治者的工具,则不断削弱着世俗的政权。
想来历史并非一蹴而就,事物的发展也未必如出一辙,不同于同时期在封建君主专制下孕育的东方文明,在欧洲的土壤之上自有采邑分封的存在,形成了别样的社会形态——祈祷之人、尚武之人、劳作之人,三者共生,阶层分明。修道院不仅拥有土地和仆从,民众还需向教会缴纳什一税。军事贵族同样分割着大量的国土,除骑士邑从之外还可组建自己的军队。相较之下,劳作的民众则显得有些无足轻重,不仅饱受着生活的重压,还要忍受强权的剥削。
在人物塑造洞察人心方面,作者无疑驾轻就熟,通往权力的道路上,即便是神职人员也免不了俗,例如教会反派角色沃尔伦,虽然信仰上帝,却也野心勃勃,贪恋权位,笃信目的决定手段的方式,凸显了其阴险狡诈的面目,然虔诚的菲利普作为正义的代表,也免不了骄傲失态……贴近真实的人物设定,曲折坎坷的人物经历,令读者沉浸在作者笔下的中世纪史。
掩卷过后难免有所比较,不同人物角色所展现的缩影,类似史诗作品的加工创作,对作者而言,本书深受读者追捧,是自己的得意之作,而就阅读感受来说,我个人更偏爱《巨人的陨落》,或许是战争与和平的画面深入人心,或许是大气磅礴的家族荣辱,又或许是津津乐道的人物魅力……相较之下,《圣殿春秋》的掠影只是中世纪史的一瞥,不可否认这是部出色的作品,抛开杜撰部分,如有不满之处,更多的是对时代的愤懑,在动荡不安的年代,信仰成为了民众心中的乐园,借由上帝之手挑战着王权,若是没有天堂,也没有地狱,人间是否是真实的存在?恐怕当局者早已迷失。
就结局而言,本书或许能够振奋人心,恰如本书封面所写——“做自己喜欢做的事,直到世界为你改变”,在生死存亡边缘挣扎的民众化身信众使徒,流离失所的境遇暂时告以段落,想象着这样声势浩大的场面可值一场弥撒?皆由你而定。
- 搜索
-
- 热门图片
- 最近更新
- 随机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