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豆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读书笔记大全 > 读后感 / 正文

《血疫:埃博拉的故事》_读后感_1200字

(2020-02-02 07:45:10) 读后感
  • 《血疫:埃博拉的故事》_读后感_1000字
  • 《血疫:埃博拉的故事》_读后感_400字
  • 血疫:埃博拉的故事 读后感(3)篇
  • 血疫:埃博拉的故事读书赏析(3)篇
  • 《血疫:埃博拉的故事》读后感_800字
  • 《血疫:埃博拉的故事》_精选读后感_500字
  • 《血疫:埃博拉的故事》_精选读后感_600字
  • 《血疫:埃博拉的故事》_精选读后感_500字
  • 《血疫:埃博拉的故事》_精选读后感_500字
  • 《血疫:埃博拉的故事》_精选读后感_800字
  • 《血疫:埃博拉的故事》_读后感1200字

    阻止病毒传染的三个途径:疫苗、药物、生物隔离

    病毒。可引发疾病的微生物,比细菌小,由蛋白质外壳、包膜和含有DNA或RNA的内核构成。病毒依靠活细胞实现自我复制

    原始(天然)寄主:病毒通常不会杀死原始(天然)寄主。如新型冠状病毒不会杀死蝙蝠。

    反向隔离:切断内部与外界的联系,如堵路、封村。

    空气传播:通过肺部接触进入了他们的血液。假如一种病毒与呼吸系统密切相关,那么你想控制它就非常困难了。

    知道得了病还跑:“心理否认”,不想承认被传染了,哪怕是向自己承认。

    丝状病毒一个病毒科,包括马尔堡、埃博拉病毒,它们是四级高危病原体(高致死、无疫苗)

    马尔堡病毒由扎伊尔、苏丹埃博病毒拉构成,致死率25%,通过血液、体液、空气传播。

    埃博拉病毒三种:扎伊尔、苏丹、雷斯顿埃博拉。含一条RNA,七个蛋白质分子,其中四个完全未知。能迅速突变。

    扎伊尔:血液传播,致死率90%

    苏丹:血液,50%

    雷斯特:血液、体液、空气传播,对人类无致命,能杀死大部分猴类。

    HIV(人体免疫缺陷病毒):包括HIV-1HIV-2,二级高危病原体(高致命、低传染)。

    猴类交易(马尔堡由猴类交易把病毒带到德国,雷斯顿则带到美国)

    抓捕:工作者暴露于大量野生猴子面前,而这些动物中有一些就携带了罕见的病毒。

    驯养:被抓捕的动物被一股脑塞进铁笼,暴露于彼此之前,来回传播病毒。甚至,不同种类的猴子混在了一起。这为跨物种传播的病毒大爆发搭出了完美的舞台。同时也是病毒迅速演化的天然实验室,人类免疫缺损病毒(HIV)很可能就是这么产生的。

    当一个病毒走出一个生态系统后……

    艾滋病、埃博拉和其他雨林病原体的显现,无疑是热带生物圈遭到破坏的自然结果。这些新出现的病毒从生态被破坏的区域浮出水面,其中许多来自热带雨林破损的边缘区域,还有迅速被人类蚕食的热带稀树大草原。

    一种病毒能够迅速突变,也就很难研制针对它的疫苗。如艾滋病毒,它会不停改变,在人群和个人之间传播时,会自发改变它的个性。它甚至会在感染过程中变异,死于艾滋病的患者往往感染了多个毒株,它们全是在感染者体内自发出现的。

    从一定意义上说,地球正在启动对人类的免疫反应。它开始对人类这种寄生生物做出反应,人类的泛滥仿佛感染,混凝土的坏死点遍布全球,欧洲、中亚、日本和美国犹如癌症的烂肉,挤满了不停复制的灵长类动物,人类群落无限扩张和蔓延,很可能会给生物圈带来大灭绝。也许生物圈并不“喜欢”容纳七十亿人类。也可能是一百年间人类的极度增殖突然产生了海量肉类,这些肉存在于生物圈的每个角落,面对想要吞噬它的另一种生命体,很可能无法保护自己。大自然有自我平衡的手段。雨林有自己的防护手段。地球的免疫系统察觉了人类的活动,开始发挥作用。大自然在试图除掉人类这种寄生生物的感染。说不定艾滋病只是大自然的清除过程的第一步。

    地球是一个生命,人类是寄生物。

  • 《血疫:埃博拉的故事》_读后感_1000字
  • 《血疫:埃博拉的故事》_读后感_400字
  • 血疫:埃博拉的故事 读后感(3)篇
  • 血疫:埃博拉的故事读书赏析(3)篇
  • 《血疫:埃博拉的故事》读后感_800字
  • 《血疫:埃博拉的故事》_精选读后感_500字
  • 《血疫:埃博拉的故事》_精选读后感_600字
  • 《血疫:埃博拉的故事》_精选读后感_500字
  • 《血疫:埃博拉的故事》_精选读后感_500字
  • 《血疫:埃博拉的故事》_精选读后感_800字
    搜索
    热门图片
    最近更新
    随机推荐

    Powered By 种豆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