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血疫:埃博拉的故事 读后感(3)篇
(2019-05-09 01:51:46) 读后感
作者:理查德·普雷斯顿
文明与病毒之间,只隔了一个航班的距离。来自热带雨林的危险病毒,可在24小时内乘飞机抵达地球上的任何城市。航空线路连接了全世界的所有城市,构成网络。埃博拉已经进入网络,开始环球旅行。
血疫:埃博拉的故事 读后感 第(1)篇
非常详细地记叙了四种丝状病毒的爆发和研究过程,前半本书介绍的马尔堡、苏丹埃博拉和扎伊尔埃博拉对人类有超高致死率(扎伊尔高达90%),且潜伏期只有几天到十几天,病毒通过血液和体液传播,感染者死亡过程极其痛苦,死状极其惨烈,看的过程中甚至比一般的惊悚片更有紧张感;后半本书记录了发生在华盛顿附近的一次雷斯顿埃博拉爆发,几百只猴子丧生,雷斯顿和扎伊尔外观极其相似几乎无法分辨,但神奇的是雷斯顿对人类完全没有危害,研究人员怀疑雷斯顿可以通过空气传播,但他们不能做试验因为会被认为在研制生化武器。马尔堡和埃博拉的起源地被认为在非洲埃尔贡山附近的奇塔姆洞,看到其他书评提到后来发现病毒宿主是几种非洲果蝠。附近的一条公路也被称作艾滋病公路,艾滋病正是因为这条公路逐渐传播至全球。HIV可能是目前知名度最高的病毒,但它潜伏期长,逐渐摧毁生命,和埃博拉高爆发和迅速致死的特征不一样,因此相比之下埃博拉对人类生存的威胁似乎更大一些。书中提到埃博拉是自然界对于人类的报复,我不太认同。自然界一物降一物,埃博拉也不是只针对人类,对于其他灵长类动物一样有威胁,但猴子和黑猩猩并没有对自然界造成危害。埃博拉只是一种存在于地球上可能有几十亿年的东西,我们说不清它怎么就突然在人类间爆发了,也说不清它每次又是怎么消失,也不知道它回归到了哪里,默默隐藏在世界的哪个角落。真正让我细思恐极的是,人类也就是在近一百年经历了科技的迅猛发展,这一百年内构建的发达的交通网络帮助了病毒的迅速传播,让病毒可以在24小时内到达任何一个城市,可我们对病毒的理解和研究却太落后了,除了残酷的隔离,我们现在面对埃博拉束手无策。
血疫:埃博拉的故事 读后感 第(2)篇
这是本埃博拉的传记,讲述了埃博拉病毒从被人类发现到了解的过程。我们跟随埃博拉的宿主和研究者隔着文字和埃博拉打了个惊心动魄的照面。作者的文笔生动形象,比如形容血液中的丝状病毒像散落在汤里的意面,还会用拟人的手法描写病毒感染人后引发的症状,仿佛埃博拉是死神的分身,像是捕猎者,而人类只能在下一次捕猎者食欲大发前获得暂时的喘息。在叙述故事的时候作者很擅长烘托紧张气氛,经常让人捏一把汗,但也常常会有幽默的片段和轻松的日常描写,行文有张有弛,让人虽然很害怕可是还想读下去。埃博拉是可以按比例减少人口的生物安全等级4级病毒,其中扎伊尔埃博拉的致死率可以高达百分之九十,被感染者无药可治,会在短短几周内化为一滩血水,而且埃博拉还能使用近似空气传播的手段扩散。一方面我们需要感谢勇敢的病毒专家冒着生命危险为同胞抵挡埃博拉的威胁作出巨大的牺牲和努力。另一方面我们的确需要敬畏自然,地球真的需要人类守护吗,还是人类其实是地球的癌症,是地球不欢迎的住客,所以大自然才派出埃博拉和艾滋病来警告人类呢?
血疫:埃博拉的故事 读后感 第(3)篇
决定读这本书,完全抱着试试看,了解的态度,对于2014年那场可怕的爆发,那在科学家眼里既迷人又恐惧的埃博拉病毒,我的记忆只剩下了一些残碎的碎片直接的那段时间人心惶惶,生物老师也曾经介绍过它。读的时候,那些真实的细节描写的确让我感到害怕,但也让我对生命,对自然,重新怀有一种深深的敬畏之心,更感受到了一些人的职业信仰,书里的医护人员,科学家,在死亡面前,还能一直记得自己的职责,这一点令人敬佩,职业道德,看似简单,但用行动诠释却真的很难,这也许就是同样的职业,只有某些人做到了伟大的原因吧,这个世界如果没有这些人代替我们负重前行,我们也许就不会有现在这么平和美好的生活,人类文明就也不会进步了。
- 搜索
-
- 热门图片
- 最近更新
- 随机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