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迷人的材料》读后感_1200字
(2019-09-08 17:10:27) 读后感
《迷人的材料》读后感1200字
本书作者马克·米奥多尼克,1996年毕业于牛津大学材料科学系,最后在伦敦大学学院落脚成为一名教授。我1989年毕业于上海科技大学材料科学系,最后成为一名投资人。作者成为一名艺术家(海德格尔说过,技术的极致就是艺术的展示),我成为一名膜拜艺术家的门外汉,却又倔强地想跨过高高的艺术门槛,往里虔诚地窥视着,内心也骄傲地呐喊着,我其实也是一个艺术家(经营管理也是一门艺术,投资更是一门艺术)。我与含元投资另一位创始合伙人柳伟杰先生,在法门寺立下宏愿:将公司收入的现金资产90%投向基础科学的研究。许是这样的机缘让我在微读上邂逅了《迷人的材料》。
非常出乎我意料的是,作者将发现材料的过程等同于探索人体内部一样,认为差异往往深藏在表面之下,大多数人唯有靠先进的科学仪器才能略窥一二。因此,为了了解材料的性质,作则敏锐地跳脱人类的经验尺度,钻进物质里面。唯有进入这个微观世界,人们才能明了为何有些材料会有气味,有些则无;有些东西上千年不变,有些一晒太阳就发黄变皱;有些玻璃可以防弹,但玻璃酒杯却一摔就碎。这表示我们一旦进入微观原子世界,就必须完全舍弃常识,开始谈论波函数和电子态。
此书将是一趟趟微观之旅,将揭开我们饮食、衣着、用具和珠宝背后的科学,当然还探索了人体。
父輩曾經在我讀書時告訴我,材料、能源、信息構成現代科技的三大支柱。而底層是基礎科學的不斷挖掘。對人的了解也是如此,這也許是社會學、生物、人類學、基因等多學科共同沖擊的課題。可惜对人的研究无法跳到人里面去。德国之所以在生物科技的发达来自纳粹的人体实验,美国之所以在生物科技上的领先就是把纳粹研究成果抢到美国去。但不用遗憾,此书将材料科学的基本概念做出剖析,并通过例子论证:看不见的微观世界若有变化,那么在人的尺度之中,物质行为也会跟着改变。我们都有这样的心理经验,同样的家具、地毯、书架、瓷盘、电器、字画,绿植、将瓷碟从饭桌移到墙上,将地毯变成挂毯,将花瓶从台子上移到角落,将松竹的枯枝错落有致地插入,于是整个环境就为之大变,讨论整个话题属于心理物理学的范畴。作者认为材料的感官性几百年来一直是人类发明创造的主要动力。
此书的魅力:它用浅显易懂的语言,随手可拾得例子,触目可及的物件,以及日常生活用品,深入浅出地带领着读者品味一次材料、物理、人体内部探索的思维盛宴。
对我来讲,人的生命以及世界上大多数生物的器官和组织都是由碳、氢、氧、氮所组成,而这四个成分的排列组合只要稍微变化,再加上钙和钾之类的矿物质点缀,就能形成头发、骨骼和肌肤等极为不同的生物材料。这就是材料科学的金科玉律:单是知道材料的基本化学组成,并无法了解材料的特性。这个法则不仅对技术发展非常重要,更具有深远的哲学意义,毕竟现代社会就是靠它才得以存在的。
庆幸自己大学学的是材料科学。
- 搜索
-
- 热门图片
- 最近更新
- 随机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