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豆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读书笔记大全 > 读后感 / 正文

迷人的材料读后感 读书赏析(3)篇

(2019-06-30 08:17:52) 读后感
  • 《迷人的材料》读后感_1200字
  • 迷人的材料

    作者:马克·米奥多尼克

    从茶杯、喷气发动机到家用电器、内裤,我们的生活充满了材料。但你想过没有,为什么玻璃是透明的?是什么让橡皮筋有弹性?为什么曲别针会弯曲?为什么不锈钢不生锈?水泥也能做成衣服?世界上最薄却最坚硬的东西是什么?为什么某一种材料做成的东西会长那样?材料如何塑造了我们的世界又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世界顶级材料学大师带你用材料科学家的眼睛,以全新的方式看待你身边的每一样东西:钢、纸、混凝土、巧克力、塑料、玻璃、瓷器……本书以渊博的知识和极富感染力的文字写就。它不仅揭露了各种物质背后的神奇结构,还告诉我们隐藏在其背后的精采故事。每一章介绍一种材料,辅以照片和手绘图,极富可读性和趣味性。

    迷人的材料在线阅读地址

    迷人的材料读后感 读书赏析 第(1)篇


    了解点材料学,你会知道这些说法是多么可笑:

    阿胶是“水煮驴皮”,茅台和二锅头没什么区别,周黑鸭不就是甜辣吗谁不会做?

    因为,原子的排列方式、微小的外来元素、原料的配比差异、制作的工艺流程,都会改变材料的性质。尤其是食用类的,不一样的制作方法,得出的是不一样的色香味、甚至声音,决定了它是不一样的东西。

    水煮驴皮做不出阿胶,东阿的阿胶和福牌的阿胶不一样,实验室里兑不出茅台的味道。

    这也影响了食品饮料产业的格局:各地口味的巧克力很难外销,啤酒、白酒可以标准化量产而葡萄酒做不到。

    了解点材料学,你会知道为什么有的产品会成功,有的公司会常青?

    任何一个企业/产业的兴盛,都要有配套的材料和技术出现。

    以《迷人的材料》一书中提到的材料为例——

    钢:科学量产,成就了钢铁大亨、世界首富卡内基,也带来了廉价的刀片,成就了吉列。

    纸:有报纸,巴菲特曾经重仓、如今收入贝佐斯麾下的华盛顿邮报;有卫生纸,晨鸣纸业、中顺洁柔;有不是纸但用墨的电子纸,小小Kindle足见亚马逊的牛逼;还有各种书,尤其是圣经,世界上最大的企业和产业——基督教(对,还有佛经和古兰经)。

    玻璃:被玻璃深刻影响的,有物理学、天文学、化学、医学,由于没有发展玻璃技术,中国没有望远镜和显微镜,而这两个东西正是扩展人类认知、通往宇宙和微观小世界的重要工具。做汽车玻璃的福耀玻璃,还有同样是玻璃制品的光纤,国外有康宁,国内有亨通光电。被改变的还有酿酒业,因为透明可见,酒的色泽变得和味道一样重要,而最不透明的健力士(吉尼斯)黑啤也因其黝黑的颜色和丰盛的气泡而闻名(还有同公司出产的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

    混凝土:或许是了解房地产和建筑业的基础。砖刻意做成手掌大小,是为了方便单人作业。而混凝土不同,起初为液体,可以用浇筑法做出几乎任何形状的连续体结构。

    巧克力:简单的糖果诞生了德芙、好时、奥利奥、士力架,巴菲特的喜诗等不简单的企业。19世纪,瑞士人在巧克力中加了大量奶粉,以降低巧克力的干涩感;于是,一家靠着把牛奶变成奶粉的公司从此崭露头角,它的名字叫——雀巢。

    塑料:家族中的赛璐珞、电木、尼龙、黑胶、硅胶等,都改变了世界的面貌。整个电影产业都基于塑料制成的胶片,伊士曼·柯达用塑料软片取代玻璃硬片,将相机轻便化,掀起了影像革命。而刚刚退休的华人首富李嘉诚,则是靠塑料花厂起家。

    碳家族的钻石:戴比尔斯公司在1902年掌握了全球90%的钻石产量,也用高超的广告营销术,将“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注入消费者的心智。或许,广告业比珠宝业,更需要了解钻石的历史。

    也有些新材料,尚未众人皆知,却可能颠覆已有的商业和生活:

    碳家族的石墨烯:世界上最薄、最坚硬、最强韧的物质,导热、导电、载电能力最强,今后或许会广泛应用于电池、通信、触屏等领域。

    气凝胶:世界上最轻的固体,99.8%是空气;还是超级隔热体,已经应用于太空领域,捕捉过太空尘。有的公司研制出了气凝胶服装,穿着没重量,却比羽绒服还暖和。

    植入物:生物医用材料,替代我们已经老化或损坏的器官组织,或许今后我们每个人都要靠它续命。

    了解些材料学,应该不会给难以实现的故事买单。

    比如制造永动机、用爱发电、超级生态化反颠覆,还有尚未规模化商业化应用的那些高科技、新技术——石墨烯、量子通信、区块链、燃料电池——前途未卜、赢家未知、盈亏难算,却已在A股市场获得疯狂炒作,大概率是空中楼阁。

    曾经,多少新材料诞生之时被寄予厚望,却因为各种各样的先天缺陷而被束之高阁(最大的问题通常是应用成本),一个材料哪有那么容易成为一个产业啊?

    了解些材料学,也会对容易颠覆的行业避而远之。

    写过《黑天鹅》的塔勒布在另一本书《反脆弱》中提出过这样一个观点:已经存在过多久的事物,未来大概率还会再存在至少那么久。也就是说,老东西大概率历久弥新,新技术大概率寿命短暂。厚积薄发之物,会越来越强;迅速爆红之物,往往转瞬即逝。

    新技术领域,变化太快难看懂,我们不敢轻易投资。

    老技术行业,确定性虽然更高,但也要谨防颠覆式创新。

    了解点材料学,还会帮助构筑你的投资格栅思维,以物理学和化学的思维,去提升投资成功的概率。

    阅读《迷人的材料》中的一些段落,每每让我联想到,投资不也如是吗。

    金属只要掺入少量其他物质就会改变性质。合金比纯金属坚硬,是因为外来原子的大小和化学性质不同,嵌入后会改变晶体的物理和电子结构。

    ——很小的外来物/元素,可能产生改变事物本质的力量。

    虽然炼钢锻铁已经产生几千年,但直到20世纪,人们了解合金形成原理和量子力学后,才将炼钢业变成一门科学化、批量化、柔性化生产的产业。

    ——土办法、经验和运气可能会让你成功,但只有掌握背后的原理和科学,才能让你在时间和规模上复制成功。格雷厄姆就是把投资变成科学的人。

    任何一种经久不衰、被广泛使用的材料,都是因为它多样的性能。比如,混凝土替代砖块,巧克力让人欲罢不能。

    ——对于一个投资标的,要用多维度去观察去验证,而非用单线条思维。

    一颗恒久远的钻石,燃烧后就消失了。神奇玻璃“鲁珀特之泪”的头坚硬无比可以让子弹粉碎,但只要轻捏尾部就会全身粉碎。

    —— 看似坚不可摧的事物也有致命弱点、会瞬间崩塌,没有什么会永垂不朽。

    玻璃为什么是透明的?不要问这个问题,真正的问题应该是:为什么不是所有物质都是透明的?

    ——逆向思维,反过来想,总是反过来想。

    把一些常见元素转换成稀有元素,但得靠核反应堆,这种方法价格高于采矿,还会产生核废料。

    ——别轻易相信那些看上去太美以至于不可能的事情,因为它可能真的不可能,或者代价过高。

    世界是由原子组成的,地球上自然存在的原子有94种,其中8种组成了98.8%的材料与物质。物质之间的巨大差异来自原子的排列方式。

    任何化学反应都一样,只要成分比例不对,结果就是一团糟。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投资之路,要学习的知识实在太多了,但是有两个办法:1、研究并遵循少数决定性的原则(类似8种原子)。2、融汇贯通不同领域的知识,用芒格倡导的格栅思维去思考、投资以及生活。

    多谢比尔·盖茨的推荐,读了材料学的科普佳作《迷人的材料——10种改变世界的神奇物质和它们背后的科学故事》。10种材料都是常见之物:钢、纸、混凝土、巧克力、气凝胶、塑料、玻璃、碳材料、瓷器和人体植入物。我是文科出身,本文难免有谬误,敬请指出。

    2018-03-21 ILoveRMB 公众号:自由引导RMB(Money2Free)

    迷人的材料读后感 读书赏析 第(2)篇

    本书作者马克·米奥多尼克,1996年毕业于牛津大学材料科学系,最后在伦敦大学学院落脚成为一名教授。我1989年毕业于上海科技大学材料科学系,最后成为一名投资人。作者成为一名艺术家(海德格尔说过,技术的极致就是艺术的展示),我成为一名膜拜艺术家的门外汉,却又倔强地想跨过高高的艺术门槛,往里虔诚地窥视着,内心也骄傲地呐喊着,我其实也是一个艺术家(经营管理也是一门艺术,投资更是一门艺术)。我与含元投资另一位创始合伙人柳伟杰先生,在法门寺立下宏愿:将公司收入的现金资产90%投向基础科学的研究。许是这样的机缘让我在微读上邂逅了《迷人的材料》。非常出乎我意料的是,作者将发现材料的过程等同于探索人体内部一样,认为差异往往深藏在表面之下,大多数人唯有靠先进的科学仪器才能略窥一二。因此,为了了解材料的性质,作则敏锐地跳脱人类的经验尺度,钻进物质里面。唯有进入这个微观世界,人们才能明了为何有些材料会有气味,有些则无;有些东西上千年不变,有些一晒太阳就发黄变皱;有些玻璃可以防弹,但玻璃酒杯却一摔就碎。这表示我们一旦进入微观原子世界,就必须完全舍弃常识,开始谈论波函数和电子态。此书将是一趟趟微观之旅,将揭开我们饮食、衣着、用具和珠宝背后的科学,当然还探索了人体。父輩曾經在我讀書時告訴我,材料、能源、信息構成現代科技的三大支柱。而底層是基礎科學的不斷挖掘。對人的了解也是如此,這也許是社會學、生物、人類學、基因等多學科共同沖擊的課題。可惜对人的研究无法跳到人里面去。德国之所以在生物科技的发达来自纳粹的人体实验,美国之所以在生物科技上的领先就是把纳粹研究成果抢到美国去。但不用遗憾,此书将材料科学的基本概念做出剖析,并通过例子论证:看不见的微观世界若有变化,那么在人的尺度之中,物质行为也会跟着改变。我们都有这样的心理经验,同样的家具、地毯、书架、瓷盘、电器、字画,绿植、将瓷碟从饭桌移到墙上,将地毯变成挂毯,将花瓶从台子上移到角落,将松竹的枯枝错落有致地插入,于是整个环境就为之大变,讨论整个话题属于心理物理学的范畴。作者认为材料的感官性几百年来一直是人类发明创造的主要动力。此书的魅力:它用浅显易懂的语言,随手可拾得例子,触目可及的物件,以及日常生活用品,深入浅出地带领着读者品味一次材料、物理、人体内部探索的思维盛宴。对我来讲,人的生命以及世界上大多数生物的器官和组织都是由碳、氢、氧、氮所组成,而这四个成分的排列组合只要稍微变化,再加上钙和钾之类的矿物质点缀,就能形成头发、骨骼和肌肤等极为不同的生物材料。这就是材料科学的金科玉律:单是知道材料的基本化学组成,并无法了解材料的特性。这个法则不仅对技术发展非常重要,更具有深远的哲学意义,毕竟现代社会就是靠它才得以存在的。庆幸自己大学学的是材料科学。

    迷人的材料读后感 读书赏析 第(3)篇


    很妙,想学材料学,所以找一本来看看,这本书讲解的不是什么很高深的材料而是从身边的物件细细讲来。

    从钢铁、纸、到像蓝天和果冻一样的气凝胶,薄到只有一个原子的石墨烯,每一次的讲解都是一次不一样的体验。

    看完作者的讲解后,感觉这些材料正如这本书的名字一样,很迷人,很奇妙。不锈钢里的氧化铬除了让铁不生锈,还能使人用铁勺吃饭的时候感觉不到铁的味道,作为世界上最轻的固体气凝胶拥有强力的隔热效果,保护着在太空里的宇航员,还有不断更迭的补牙材料从混合树脂到现在的氧化锆等等。

    除了对材料的讲解外,作者对其他学科例如生物,历史,物理,化学,航空航天也有所了解,“更是体现了知识到了一定的高度”,便没有边界这句话。

    让人很是佩服。

  • 《迷人的材料》读后感_1200字
    搜索
    热门图片
    最近更新
    随机推荐

    Powered By 种豆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