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良知沉睡:辨认身边的反社会人格者》读后感_1000字
(2019-08-31 05:54:46) 读后感 -
《当良知沉睡:辨认身边的反社会人格者》读后感1000字
【2018.10.10/168】本书刷新了我的认知,反社会人格者没有爱和共情能力,这些人无论做了什么事情都完全没有负罪感或悔意,残酷而无情,他们具有无法矫正的性格缺陷。本质上说,他们是没有良知的人。就本书所说截止目前的研究来看,这些人大约占总人口的4%,平均每25人当中就有1个是反社会人格者。个人觉得本书虽然结构有些混乱,理论论据不够充分,事例太少,但解决了我在某些方面的困惑,还可以。
总结一下:
一、良知是什么
良知是一种建立在我们对其他生命情感依附基础上的义务感和责任感,这种依附表现在情感的各个方面,尤其是爱、同情以及温存。在大多数情况下,良知都是一种本能反应。
二、良知的作用
良知会推动我们去关心别人,自发做出或大或小的善举,会阻止我们不去做损害他人利益的恶事,明辨是非对错。
三、压制个人良知的因素
1、身体健康及精神状态:如患各种精神分裂症时
2、道德排他:针对排除在我们的道德世界之外的人时。
3、服从权威:把一切责任与主动权交给外部权威,不必为自身行为负道德责任时。其中,权威的合法性及距离会影响服从性。
四、毫无良知的表现
内心毫无约束,是非对错无法在情感上敲响内心的警钟,心无敬畏,做恶事也不会因愧疚感引发惶恐与良心不安,缺乏一种自我惩罚的内在机制。
四、本书讨论的问题
1、现状:并非每个人都有良知,这个世界上有4%的人缺乏良知,并有可能就在你的身边,他们的外表跟我们没多大区别,而且绝大多数情况下,这些人往往都不会觉得自己有任何问题。
2、反社会人格的特征:除临床上的七个特征之外,有魅力,善于伪装,情感淡漠,装可怜。
3、反社会人格的形成因素:
a、推断最多有50%先天的基因遗传:反社会人格者的大脑皮层对情感刺激的处理异于常人。
b、其他抚养方式、环境因素有可能促成良知缺失:注意婴儿期因为长期独处而导致的情感依附障碍。
c、文化特征影响:社会大环境下的道德价值体系
五、阅读完的感受:
1、承认受到良知约束的心智与不受良知约束的心智在性质上的根本不同。
2、保持警惕:如果一个人一直在作恶,或者行为极度恶劣,但却总在你面前装出一副可怜相来博取同情,这就向你发出一个警示信号:他极有可能就是没有良知的人
3、运用对付日常生活中碰到的反社会人格者的13条法则,辨别真伪,不同情不怜悯不信任这些人,并且远离,保护自己,如不幸被伤害,及时离开,及时止损。
最后,做一个有爱有良知的人。
- 搜索
-
- 热门图片
- 最近更新
- 随机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