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未来简史:从智人到智神》_读后感_1400字
(2020-01-18 12:09:40) 读后感 -
《未来简史:从智人到智神》_读后感1400字
2月份就开始读的一本书居然空了大半年才又捡起来。很佩服赫拉利人类简史和未来简史这两本书体现的时间空间的大历史观。前面隔得太久,只记得后半部分的内容了,作者在后半部分总结了人们从过去中世纪的宗教主义,到后来的人文主义,再到现在过度时期的数据主义。典型一点的例子就是人们的思维方式是逐步进化的: 古代的人决策大事之前比如发动战争,比如变法会占星,看看天象来帮助自己做出决定,后来发展出各种各样的宗教之后,教会等等告诉人们比占星更靠谱的会是圣经,古兰经,所有的人类行为的好坏标准都写在圣经里,或者神父,主会告诉你是在赎罪还是在犯罪。等再后来,人文主义会主张人不应该信外部,而是应该听从自己的内心, 选择伴侣,是否出国,是否跳槽,选民选举做各种决定之前,我们会从自己的分析出发,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
数据主义这个观点比较新奇,核心的根据是生物的本质是一种算法,人类所有的行为都是基因和环境造成的结果,而且各种各样的生理指标做为数据可以提供各种参与决策大事的依据。
有意思的一个例子在数据主义发展到很发达的一个时代,一位女性在A男B男之间摇摆不定,如果这时候有一套仪器告诉你,你在和A男约会的时候心跳超过80次的次数更多一些,而且大脑兴奋的反应程度更加活跃,还有一个表征安全感的系数会更高,综合评定和A男更容易走向长期的婚姻关系。人是会在判断的时候受恐惧,过度兴奋等情绪影响下有失偏颇,但是数据会让所有东西都可以在平常的情况下量化,它告诉你的东西会更靠谱。
我一开始觉得这个例子非常难以接受,不过联系到现在的转变开始去想。过去没有手机的人,在印度看到一头大象,会把它记于心中,增加自己的体验,或者吟诗一首,典型的人文主义,认为生命的本质就是体验。而现在有一部分人看到景色更多的是为了拍照分享,认为体验不分享就没有价值,这是不是典型的向数据主义过渡。之前发在谷歌相册里,以至于有相同景色的地方谷歌会给我发推送。或者购物,抖音,新闻这些都会根据你的习惯,倾好记录成数据,方便作为依据发更多相似的消息来吸引你的眼球。
我开始接受这种观点,以后人们各种主观倾向会被各类数据量化。我的工作是驾驶性,这就是一种非常主观的东西,有的人认为车动力太猛,同样的车有的人就认为动力太肉。让我们很困惑的是,这种主观的东西每个人有一套体系,那么能不能对这种感觉去做个量化,让数据通过和一个界限值比较告诉我们什么是好什么是坏。实习生有个大胆的想法,可以借助神经元网络去让控制器自己借助大数据去学习人对加速的各种感觉的指标,分配权重,从而可以判断到底什么样的加速可以让人或者大多数人接受。可能这个是驾驶性发展的终端。
同理,上面举得约会的例子,是否跳槽的例子,或者更多的东西会有数据告诉你的倾向是什么,哪种选择更加靠谱。
最后作者认为未来数据主义盛行的时代,一定是人文主义消亡的时代,人们会根据数据的判断作出选择,而淡化内心的声音。在工作中大多数有经验的人的价值会被靠谱的数据取而代之。大多数的人价值由于学习速度远远慢于算法网络会变低从而被淘汰。
这种看法未免悲观,几千年的发展让我们意识到人的感情和内心的作用非常重要,数据主义可能会盛行,但也可能只是一个白纸一个依据,只要是人,还是会低头看看这些数据得出的结论,再听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做出大大小小的决定。
以上都是对未来各种可能性的猜测。
- 搜索
-
- 热门图片
- 最近更新
- 随机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