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何谓文化》读后感_1200字
(2019-09-29 02:11:20) 读后感 -
《何谓文化》读后感1200字
逍遥游
《何谓文化》是近半个月看的第五本余秋雨的作品,还是余氏散文的风格,文字优美有时甚至做作,内容涉及历史和文学。
这本书分为四个部分,《学理的回答》、《生命的回答》、《大地的回答》和《古典的回答》。《学理的回答》主要是几次演讲和采访的内容,和他一贯的对文化的看法一致,而且因为是演讲稿,更容易理解;《生命的回答》是写几个人物的篇章,其实很多在其他的作品里就看过了,这似乎是出书多的人的通病,很多内容重复,其中最令我感动的是《谢家门孔》和《巴金百年》两篇文章,至于《四十年前》说是纪念周总理,其实还是为自己遭受的攻击而辩解,而《寻石之路》更是这样;《大地的回答》是一些余秋雨写过的碑文,还有书法作品,个人感觉没什么营养,倒更像是为自己贴金;《古典的回答》是对屈原、庄子、苏东坡的名篇的翻译,没读的时候觉得会是全书的败笔,读完才发现是全书的精华,尤其是庄子的那篇《逍遥游》。
《逍遥游》是庄子中的名篇,文风还是庄子惯常的风格,以寓言讲道理。文中以鲲鹏的做法与燕雀的看法做对比,庄子与惠施的对话做对比等,说明了格局不同产生的想法不同等看法。我以前应该也读过,但一是上学时看书和现在看书的目的不同,一是上学时的阅历和现在的阅历也不同,再则以前应该是只读其中一些段落,没有通篇浏览,所以这次读了感慨颇深。
每个人的身份、地位、受教育经历、智商等不同,对每件事都可能有不同的看法。有的人进取,有的人保守,这都是基于自身认知的选择,但是很多人对此都没有清晰的自我认知,总是想以自己的看法判断其他人的行为是否合适,岂不知自己有时候只是井底之蛙,只看到了自己头顶那一片天空,自己只是燕雀,怎能知道鸿鹄的志向呢?
对于审美也是一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审美,作为整体也有集体的审美,但一件作品的好坏有时候并不是集体或你个人就能够准确判断的。余秋雨说过“最有精神价值的作品,永远面对着高贵的寂寞。”看《行者无疆》这本书中,我们可以知道很多大师和他们的作品,在当时当地并没有被广泛认同,甚至很多时候被诋毁,但是时间证明了他们的价值。那么,我们对某件东西、某个作品做出好坏判断的时候,对此就得有清晰的认识,自己觉得不好的未必真的不好,不能以自己的好恶来左右别人的判断。
反之也是一样的。我们如果认为自己的想法、自己的作品没有问题,那么他人的看法不能成为自己的心理负担。大众有普通的审美,大众有普通的精神境界,那么如果你认为自己的精神境界足够高,作品足够好,大众必然是无法理解你的,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大众的审美情趣和精神境界提升后能够理解,但那是以后的事了。所谓自古圣贤皆寂寞,不要奢求别人的理解,而要有绝对的自信不被世俗的看法所干扰,就像鲲鹏一样,就在九天遨游,哪管燕雀的议论呢!
- 搜索
-
- 热门图片
- 最近更新
- 随机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