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灵大尾羊,山西省大同市广灵县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誌。
“广灵大尾羊”历史悠久,据传在汉朝时期,从蒙古引入,在农民民众的精心饲养管理和选育,长期闭锁繁育形成了具有生长发育快,育肥效果好,产肉力高,肉质鲜嫩,皮毛品质好,被毛呈毛股结构,乾死毛极少,耐粗饲,抗寒性能强,适应大陆性半乾燥季风气候的地方优良品种。
2015年7月22日,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批准对“广灵大尾羊”实施国家农产品地理标誌登记保护。
基本介绍
- 中文名:广灵大尾羊
- 产地名称:山西省大同市广灵县
- 品质特点:肉营养丰富,肉质鲜嫩,高蛋白质
- 地理标誌:国家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誌
- 批准文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公告 第2277号
- 批准日期:2015年7月22日
产品特点
外在感官特徵
广灵大尾羊头中等大小,耳略下垂,公羊有角,母羊无角,颈细而圆,体型呈长方形,四肢强健有力。脂尾呈方圆形,宽度略大于长度,多数有小尾尖向上翘起;成年公羊尾长21.84厘米,尾宽22.44厘米,尾厚7.93厘米,成年母羊上述指标相应为18.69厘米。毛色纯白,杂色者很少 。

内在品质特性
广灵大尾羊有着瘦肉多、脂肪少的特点,它的内含成分为:每100克羊肉含水分65~78克;含蛋白质≥18.0克;含脂肪2~4克;含不饱和脂肪酸(以脂肪计)≥40克;含磷≥145毫克;含钾≥200毫克;含钠≤70毫克;含铁≥1毫克;含锌≥2毫克;含能量≥350千焦。

产地环境
土壤地貌
广灵大尾羊生长在地处雁北高寒地区的广灵县,土壤类型以砾石、沙土、壤土、粘土为主,土壤pH值7.2~7.8之间。有机质32.4毫克/千克,硷解氮210.2毫克/千克,有效磷126.2毫克/千克,速效钾568毫克/千克,这种土质有机质养分较高,加之县域内没有工业污染,为优质豆类、黍子、穀子、莜麦、山药、苜蓿、胡麻等小杂粮最佳生产区域。这几种植物是大尾羊的优质饲料和饲草。

水文情况
广灵县域内壶流河、枕头河水库、下河湾水库、水神堂交汇于县城东和县城南,水资源极为丰富。主要浇灌宜兴、加斗、蕉山和壶泉四个大乡镇74个大村,枕头河水库,下河湾水库和水神堂水体质量达到国家一级饮用水标準,富含多种矿物质。山清水秀、碧水蓝天,空气品质达到国家一级标準,很适宜豆类、莜麦、玉米、黍子、穀子、山药、苜蓿、葫麻产品生长,为饲养广灵大尾羊提供了优质的草料。

气候情况
广灵县属高寒地带,春季少雨多风,夏季炎热,最高气温达到34℃,降水集中在公曆6~9月间,秋季多是晴朗凉爽天气,冬季寒冷乾燥,四季分明,无霜期差异较大,中部、东北部、东南部的平川为160天左右,西部山区为130天左右。全县年平均气温9度,全年日照时数在2800~3100小时之间,年平均降水415毫米,与豆类、黍子、葫麻等小杂粮生长期吻合,适合饲养广灵大尾羊。
历史渊源
广灵大尾羊历史悠久,据传在汉朝时期,从蒙古引入,由于时代的变迁,经济贸易的相互来往,人们将终年以放牧为主的蒙古羊,由草原区引入农区,当地人民民众从汉朝时开始,起名为大尾羊。
1968年,先后聘请山西农学院畜牧专家许金友,省牧校校长于大甲等教授和畜禽品种编委的同志鉴定。认为广灵大尾羊是山西省绵羊的一个优良品种。
1983年7月将广灵大尾羊载入《山西省家畜家禽品种志》一书。
30多年来,在饲养数量、分布区域、生产性能、饲养管理方式和利用方式等方面都发生了明显变化。
生产情况
2010年底,广灵县存栏羊20.1万只。其中大尾羊占到12.3万只,山羊、奶山羊7.8万只。
产品荣誉
2015年7月22日,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批准对“广灵大尾羊”实施国家农产品地理标誌登记保护。
地理标誌
地域保护範围
广灵县所辖南村、壶泉、加斗、作疃、宜兴、蕉山、斗泉、梁庄、望狐等9个乡镇180个行政村。地理坐标为东经113°51′~114°24′,北纬39°51′~39°55′。
质量技术要求
质量控制技术规範编号:AGI2015-02-1665
安全要求
广灵大尾羊所饲餵的草料,饮用水,要求无毒无污染,看病、防疫、打针、灌药的兽医要有资质证明,严禁雇用无任何证照的兽医行医。在屠宰前15天,严禁打针、灌药和饲餵不安全的草料和饮用水。
特定生产方式
1、产地选择与特殊内容规定:产地要求:全县所有饲养大尾羊的公司、场、合作社和小区场所的基地选择,应远离城区、工业污染区和生活垃圾场的地方,所饲养的大尾羊90%以上海拔在1200~1800米之间。环境质量:要选择空气清新、水质纯净,具有良好生态环境的地区。
2、品种选择与特定要求:幼羔选择主要是齿齐、口圆、头大、腿粗、尾圆、毛色雪白、躯干长的留为种用,其余的作为肉用。特定要求:二年生公种羊体高65厘米以上作为种用,65厘米以下基本上作为肉用,母羊体高60厘米以上留作种用繁殖,60厘米以下及横杂毛色的作为肉用。
3、生产过程管理:从配种、胚胎到幼羔,生长为成羊(二春),完成它的生长发育期,按照生长发育的优劣,留为种用或肉用规律,一般分为6个时期。
3.1、胚胎期:母羊怀胎180多天才能产羔,要加强护理,增加营养。养好妊娠母羊,保证胎儿正常发育。由于先天发育的良好,才能为生后发育奠定基础,胎儿的营养由母体获得。因此,必须加强妊娠母羊的饲养,特别是妊娠最后1—2个月。所以养好妊娠母羊对胎儿及生后的良好发育都有着双重的意义。
3.2、幼羔期:幼羔出生后在两小时内应儘早吃好初乳,产后3天以内的初乳营养丰富,含有抗体和较多无机盐类,可增强羊羔的免疫力和胎粪的排出。在吃饱营养丰富的母乳的基础上,从1-2月龄时开始餵精料,每天50—100克,两个月后逐步增加到200克,断奶时达到400—500克,1—6月龄以内,幼羔的生长强度,体长、胸围的增长值都超过10厘米,为生后生长强度最快时期。另外,还要补充食盐、骨粉5—10克,饲草任其採食。
3.3、两岁期:两岁羔羊体长相对生长发育速度加快,体长可占成年的93.7%,此时体高和管围分别占成年羊的96%和97%,只有胸围占成年的89%。精料(豆类、玉米、麸皮、麻参、骨粉)每日可餵0.5—0.75公斤左右。
3.4、3岁期:3岁时羊的胸围生长速度增快,胸围占成年羊的94.8%,而这时体高、体长和管围分别占成年羊的99.3%,99%和98.5%。3岁时羊的体尺接近成年羊体尺,体格基本定型,胸围和体重以后有小的增长,性机能已完全成熟,可以投入配种繁殖。精料与两岁羔基本相同,每只母羊在饲养、管理好的情况下,应产羔12—15只。
3.5、产品屠宰及产后处理规定:育肥羊屠宰应在两岁至十岁之间,通过短期育肥,屠宰后应胴体修整、劈半、水沖、检验和加盖卫生检疫章等工序,要及时冷冻。冷冻温度应在-5℃以下。
3.5.1、经检验合格进入待宰间,由专人负责时间登记,停止餵食12小时以上实施屠宰。待宰间腾空后由专人进行消毒,登记人员做好静养待宰记录,接月装订成册保存2年以上。
3.5.2、屠宰技术人员及肉品检验人员持证着装上岗,屠宰车间实行封闭运作。麻电操作人员穿戴合格的绝缘靴,绝缘手套。禁止在屠宰加工车间进行急宰。屠宰操作程式是:麻电致昏——刺杀放血——披皮——开膛——净腔——劈半(锯半——沖洗整修——整理副产品。肉品酮体乾净漂亮,内脏、肚、肠清洁乾净,其它小副产品及时回收、存放。
3.5.3、对肉品品质进行检验,合格后加盖肉品检验合格验讫印章。
3.5.4、分割好的成品肉用乾净塑胶袋包装、装箱、冷冻。
3.5.5、销售时进行出厂登记,并出具肉品品质检验合格证。
3.6、生产记录要求:为达到色、香、味美。广灵大尾羊屠宰、加工企业、公司、小区、合作社组织和养殖户,应当按照《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要求,建立餵养记录和防病治病的记录,记载近期投入品的名称、来源;疾病最后的治疗时间,停药的最后时期。记录保存二年。
专用标誌使用
广灵大尾羊获得农产品地理标誌登记后,其保护地域範围内的广灵大尾羊生产经营者,须向登记证书持有人提出申请。登记农产品地理标誌使用协定后,方可在产品或包装上统一採用产品名称和农产品地理标誌公共标识相结合的标识标注方法。要保证经农业部批准的农产品地理标誌的使用和市场声誉。要支持质量检测监督人员的工作。确保农产品地理标誌不失控,不挪用,不向非农产品标誌人转让、出售、馈赠和使用本标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