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赖声川的创意学》读后感_2000字
(2019-09-20 21:29:56) 读后感 -
《赖声川的创意学》读后感2000字
赖声川的创意学
赖声川
30个想法
◆ 第2章 创意二部曲
>> 缺乏理论,任何实践方法都缺乏方向;没有方法,任何理论都是空谈。
◆ 第4章 创意的神秘电脑
>> 个人创意的仓库就是心中的生活档案库。
>> 创意的第一个关键就是我们内在所储存的一切。创意的第二个关键就是神秘电脑的“操作系统”,也就是将所有档案抓出来,合适地组合在一起的机制。
◆ 第5章 创意金字塔
>> “智能”要在“生活”中学习,“方法”是在“艺术”中学习。
◆ 第6章 创意的泉源
>> 荣格说:向外看的人在做梦;向内看的人可以觉醒。
◆ 第7章 创意的智慧
>> 同理查兹所说,最大的艺术是人生而不是艺术。如此看来,相对于培养技巧,创意人至少要用相等的时间与努力培养自己的心。创意人在生活中下了多少工夫,会直接反应在最后成品之中,这是无法回避的。内心有多少“料”,画布中、音符中、表演中,最多也只能出现那么多“料”。临场需要“智慧”,多少钱也买不到。
◆ 第8章 创意三毒
>> 尼采说:你的灵魂中必须充满混乱,才生得出一颗舞动的星。
>> 事实上人生就是一场无法停止的累积。从小所累积的一切都积留体内,我们每天、每秒持续累积,这就是这个世界的法则,无人例外。
>> 一个输出、一个输入,创意必须有来源,这来源是自己心中的累积,心所看到、所感受到的一切。
◆ 第9章 如何看
>> 一个人能不能累积智慧,主要是看他懂不懂“如何看”这个世界,如何看自己的动机,如何看自己的习性,如何看自己的生命经验。眼睛只是感官。到底看到什么,看多看少,是心在决定。
◆ 第10章 三观
>> 一个人的世界观就是他看世界的观景台。这座观景台也是我们创意的观景台。如果设置在井底,当然视野有限;如果设在大气层上空,或许能看到地球的全貌,但所有的细节都看不到。要选择适当的位置,才能让自己的观察既广大又入微,创意因而得到最佳出发点。
>> 看见事物的原貌是一种非常直接的洞察力。通过这种方式,我们直接专注地进入一个中性的空间,而一切可能性都在那中性空间中展开。
>> 当观点聚焦,心中不执着于任何特定的观念,就可以看见事物的原貌;当观点扩散出去,保持专注,就有可能看见事物发生或运作的因果。
>> 他说他花非常多的时间建立角色,在他脑中想好所有角色,角色完整到已经完全有生命的地步。他说,只要角色到了这个地步,把他们放在任何状况里,“他们自己就会跑”。
>> 当一片树叶从树上落下,如果有“如是观”或“因果观”的洞察力,不但会觉知树叶掉到地上,同时会想到秋天即将来临,想到无常,或许就能因此提笔作诗写四季。这种洞察力是一种“觉知”,这种觉知提供“如何看”的能量。拥有觉知的人走在路上,活在世上,看得更多,知道得更多。最重要的是,他知道如何深刻地看世界。
◆ 第11章 转化
>> 一个人可以不出门,但仍然过着丰富并具有高度创意的人生;反过来说,另一个人可以云游四海,但是他多元的经验可能无法呈现任何特别意义,最后所有的旅行只不过让他在感官经验中流浪而已。
>> 学会看自己的动机是累积智慧最快的方式,像火箭一样,可以快速培养自我反省的觉知,看到行为背后的理由。看到之后,立即得到更宽广的视野,更容易处理眼前的事。
>> 学会看动机,尤其是自己的动机,是直接灌溉创意金字塔左边最快的方法。知道目的地也就知道路径,想改变道路就先改变目的地。了解自己做任何事的动机,包括创意,就是走向智慧。随时看到自己动机,让自己随时保持赤裸状态,自己揭露自己的动机,无处可逃,只好坦然面对,面对自己最赤裸的习性和欲望。这其实是人生的极佳状态,也是创意的极佳状态。
◆ 第12章 方法的机器
>> 构想找不到具体的形式,就无法成形,许多创意构想执行不出来就夭折了。
>> 对结构的认识必须从认识事物的整体与部分开始,因为事物就是部分所组成的整体。
>> 只有在结构完整时,作品才有最好的机会发光。如果结构本身有创意,作品就以崭新的面貌面对大众。
◆ 第13章 技巧的智慧
>> “巧”的境界是难得的。技巧的智慧就是一种觉知,像一位裁缝师傅剪裁的时候,他知道在平面的布料上一刀剪下去,会成为什么样的立体结果。
>> 技巧的智慧在于做局部的时候意识到这部分与作品完整面貌的关系。
>> 看不到整体,创意工作就像拼图,一片拼到另一片上,而不是一片一片拼到整体上。如果只有能力一片拼一片,根本无法知道这个拼图要长成什么样,更不知道总共需要几片。
>> 为什么看精要数字的能力重要,因为一旦这数字清楚,创意人心中就会有一个重要依据来架构自己的作品,管理自己的作品。
>> 细分起来,美的感受包括对形式、色彩、比例、质感,以及这一切组合起来总体的感受。
◆ 第16章 结语
>> 什么叫原创?就是没有被发现的抄袭。
>> 重点不在新,而在真。纯粹的真,经常自然就新。刻意求新,很难保持真。
>> 你必须学习如何接受别人的排斥(accept rejection),同时学习如何排斥别人的接纳(reject acceptance)。
◆ 附录一 创意如何成为一种产业
>> 如果我们发展得出纯粹的创意,它将是具有无限可塑性的经济潜能;但如果我们刻意为经济效益而发展创意,它将很难被开发出来。这又回到动机问题。
- 搜索
-
- 热门图片
- 最近更新
- 随机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