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豆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 百科综合 / 正文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

(2019-09-04 10:52:41) 百科综合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Nanjing Institute of Astronomical Optics & Technology,National Astronomical Observatories,CAS)于2001年4月由原南京天文仪器研製中心的科研部分和高技术镜面实验室组建而成,1998年首批进入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是中国专业天文仪器研製及天文技术研究和发展的重要基地,自其前身1958年成立起五十多年来,为中国天文观测研製了众多门类齐全的天文仪器,包括恆星物理观测仪器,太阳物理观测仪器,人造卫星观测仪器,天体测量观测仪器,射电天文观测仪器,空间(含球载)天文观测仪器等。

据2016年3月研究所官网显示,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有两院院士3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人,研究员20多人。南京天光所拥有1个博士后流动站,是中国科学院大学两个一级学科和三个二级学科的硕士、博士培养点,以及两个全日制专业学位的培养点,且是江苏省先进光学製造技术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还是中国专业天文仪器研製和天文技术研究发展的重要基地。有博士生导师和硕士生导师20多名。在学的研究生共50名,其中博士生10名。

基本介绍

  • 中文名: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
  • 外文名:Nanjing Institute of Astronomical Optics & Technology,National Astronomical Observatories,CAS
  • 成立时间:2001年4月25日
  • 研究所地址: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板仓街188号
  • 简称:南京天光所
  • 主管部门: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
  • 属性: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1998)
  • 院士:3人
  • 博士后流动站:1个
  • 博士点:一级学科2个+二级学科3个
  • 硕士点:一级学科2个+二级学科3个
  • 现任所长:朱永田

历史沿革

1958年12月11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天文仪器厂筹备处在南京成立正式。
1959年5月7日,更名为中国科学院南京仪器厂 。
1960年5月1日,正式挂牌为中国科学院南京天文仪器厂。
1966年2月10日,“216”办公室与南京天文仪器厂合併,更名为中国科学院天文仪器厂。
1970年11月28日,更名为南京天文仪器厂。
1979年7月26日,更名为中国科学院南京天文仪器厂。
1991年10月20日,更名为中国科学院南京天文仪器研製中心 。
2001年4月21日,南京天文仪器研製中心科研部分及高技术镜面实验室组建成立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

科研条件

人员编制

据2016年3月研究所官网显示,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有两院院士3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人,研究员20多人;现有博士生导师和硕士生导师20多名。
中国科学院院士苏定强(非全职)、崔向群(非全职)
中国工程院院士潘君骅(非全职)
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崔向群6(非全职)
中国科学院百人计画张思炯、肖东

科研部门

据2016年3月研究所官网显示,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建设运行有1个中国科学院重点实验室,设立的科研部门有:5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和2个研製中心,并建有主动光学、系外行星探测、自适应光学、雷射光谱技术、主动面板、镀膜、低温等20多个专业实验室。
国家重点实验室:望远镜新技术研究室、太阳仪器研究室、天文光谱和高分辨成像技术研究室、镜面技术实验室、大口径光学技术研究室
中国科学院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天文光学技术重点实验室
研製中心:望远镜工程中心、南极天文技术中心

设备设施

据2016年3月研究所官网显示,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是中国专业天文仪器研製及天文技术研究和发展的重要基地,自其前身1958年成立起五十多年来,为中国天文观测研製了众多门类齐全的天文仪器,包括恆星物理观测仪器,太阳物理观测仪器,人造卫星观测仪器,天体测量观测仪器,射电天文观测仪器,空间(含球载)天文观测仪器等。并为美国、法国、俄罗斯、西班牙、印度、日本和韩国等国家研製了30多台天文仪器。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

合作交流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精密机械与精密仪器系、电子科学与技术系签订所系合作协定,与南京理工大学共建天文光学超分辨探测联合实验室,与长春理工大学等建立战略合作关係。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根据学科发展和人才需求,相继与英国伦敦大学光学实验室、TTL公司和西班牙ING和埃及国立天文台等单位签订了合作协定,并在此基础上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合作研究和人才培养等工作。

科研成就

科研成果
据2016年3月研究所官网显示,截至2000年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分别获国家、中国科学院及省级科技成果奖多项。其中作为第一获奖单位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天文望远镜光学的研究)1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16米光学天文望远镜)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全国科学大会奖8项;作为第二获奖单位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获得院省级的各种奖25项。
2001年来,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连续八年入选年度“十大天文进展”奖。国家重大科学工程项目LAMOST胜利落成并通过国家验收,被评为“2008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入选“2008年度中国基础研究十大新闻”,入选“2008年度十大天文科技进展”,位居榜首。在国内外学术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199篇,其中SCI和EI收录文章137篇。已申请专利50项,其中发明专利43项,已授权发明专利17项。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
获奖概况
获奖名称获奖类别
高精度大口径非圆形超薄镜面研製技术
2010年度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近地天体望远镜系统工程
2010年度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大口径主动光学实验望远镜装置
2005年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06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高精度大口径天文镜面磨製技术
2004年获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0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拼接镜面主动光学技术
1999年获中科院科技进步二等奖
折轴阶梯光栅分光仪
1999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998年获中科院科技进步二等奖
13.7米毫米波射电望远镜
1998年获中科院科技进步一等奖,1999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超新星巡天系统
1997年中科院科技进步三等奖
2.16米光学望远镜
1997年获中科院科技进步一等奖,1998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多通道太阳望远镜
1995年获中科院科技进步一等奖,1996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薄镜面主动光学实验系统
1994年获中科院科技进步二等奖
中国光学信息系统
1993年中科院科技进步三等奖
天文望远镜光学的研究
1991年获中科院自然科学一等奖,1993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长露光照和天顶筒的研製及其套用
1991年中科院科技进步三等奖
太阳精细结构望远镜
1990年获中科院科技进步二等奖, 1992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注:奖项太多未全部显示,详情见参考资料
专利项目
专利名称专利类别申请号专利授权日期发明人
天文望远镜主动光学主动支撑的电控系统
发明
200410014396.1
2006-4-19
张振超、崔向群、王佑、李国平、毕汪虹、马礼胜
採用主动压力抛光碟磨製非球面光学镜面的方法
发明
200310112784.9
2005-7-20
杨世海
一种主动压力抛光光学磨镜设备的压力控制器
发明
200310112760.3
2005-3-9
汪达兴、王磊
大型天文望远镜镜面位移控制系统
发明
01113668.5
2004-2-25
张振超
一种测量工件平行度的装置
实用新型
03219409.9
2004-1-17
倪厚坤
一种天文望远镜镜室的定位和装调机构
实用新型
01272828.4
2004-1-17
陈海元
远离物体微位移测量装置
实用新型
01244750.1
2003-11-26
胡企千、王永、周尊源
大型天文望远镜中力促动器的电控系统
发明
01113669.3
2002-10-9
张振超
远离物体微位移测量装置
实用新型
01244750.1
2002-10-9
胡企千、王永、周尊源
大型天文望远镜镜面位移控制系统
发明
01113668.5
2002-10-2
张振超
光学反射镜的固定调整装置
实用新型
240694.2
2002-02-20
姚正秋、郝伟娜
模组姿态控制结构
实用新型
ZL 99228295.0
2000-03-03
屈元根、陈忆
电驱动控制器用高频磁耦合器
实用新型
ZL 98251132.9
1999-11-13
汪达兴
一种强X光源探测器
实用新型
ZL 98227402.5
1999-10-02
姚正秋、王跃飞
天文望远镜的光纤焦面装置
实用新型
ZL 97207385.x
1998-8-15
胡宁生、胡之君
一种气压式力促动器
实用新型
ZL 97236305.x
1998-12-04
姚正秋、崔向群、王跃飞
蠕进式自行进巷道掘进机
实用新型
ZL 97236540.0
1998-10-17
郭伟远
天文望远镜的焦面目标识别测量装置
实用新型
ZL 97207384.1
1998-08-15
胡宁生、胡之君
注:专利太多未全部显示,详情见参考资料

人才培养

学科建设

据2016年3月研究所官网显示,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拥有2个博士后流动站,是中国科学院大学 两个一级学科和三个二级学科的硕士、博士培养点,以及两个全日制专业学位的培养点,且是江苏省先进光学製造技术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还是中国专业天文仪器研製和天文技术研究发展的重要基地。
博士后流动站:天文学、光学工程
博士培养点(2个,一级学科):天文学、光学工程
硕士培养点(2个,一级学科):天文学、光学工程
博士研究生培养点(3个,二级学科):天体物理、天文技术与方法、精密仪器及机械
硕士研究生培养点(3个,二级学科):天体物理、天文技术与方法、精密仪器及机械
专业学位培养点:光学工程、仪器仪表工程
主要学科方向:
1、光学/红外望远镜新技术:新概念望远镜的方案研究,主动光学和自适应光学技术,巨型精密机械,大口径高精度镜面支撑技术,高精度低速跟蹤自动控制技术,南极(极端条件)望远镜关键技术;
2、天文光谱和高分辨成像技术:多目标光纤光谱技术,太阳系外行星探测技术,高解析度光谱技术,三维光谱成像技术;
3、高精度大口径天文光学镜面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研究;
4、太阳望远镜及其新技术:太阳磁场测量,双折射滤光器。

教学建设

据2016年3月研究所官网显示,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在学的研究生共50名,其中博士生10名。

文化传统

所徽

一、设计题材: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
本标誌选择星球作为创作载体,运用天文望远镜外观造形作为创作元素,结合天文仪器、光学镜面的概念,通过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的英文简称“NIAOT”进行巧妙演变而成。
二、造型的意义: 
(1)标誌以简洁流畅的线条,象徵性勾画出地平线与宇宙星空,将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的英文简称“NIAOT”中的字母“A”字,抽象演变成大天区面积多目标光纤光谱望远镜(简称LAMOST)的外形,完美表达了我所作为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基地的鲜明特徵,展示了我所在天文技术研究和发展领域无限广阔的前景。
(2)标誌色彩採用蔚蓝色,符合天文研究对象——宇宙天体的本色,也象徵科学研究需要激情迸发的创造与冷静求实的精神相统一。
(3)整个造型简洁,构成独特,形式严谨而优美,现代感强、易记、易宣、易识别,视觉冲击力强。
三、精神内涵: 
(1)标誌寓意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从事天文光学高精尖技术的研究,立足祖国大地,探索浩瀚宇宙,遥测灿烂星空,志在造福人类,充分展示科研人员求实、求精、求高、创国际一流的事业心。
(2)LAMOST的造型,既展示了天文高新技术领域,又展示了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勇于承担国家重大科学工程——天文技术研究重大项目的科研开拓先锋形象。
(3)面向宇宙太空的开放形图案,寓意科研人员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体现科研人员敢上九天揽月的创新精神,展现科研人员探索宇宙空间奥秘的无限创造力。

科普活动

2012年5月20日,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向公众进行了开放。在科普志愿者的带领下,50多位市民参观了国家大科学工程项目—郭守敬望远镜模型、南极低温实验室、垂直检验塔、四米磨镜机以及南京天光所所史陈列室。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姚正秋研究员给前来参观的市民做了题为“天文与望远镜的发展历史”的科普讲座。
2015年5月16日,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举办了2015年公众科学日活动,免费向社会公众开放了院重点实验室等重要研究基地,并积极开展了相关知识传播和科学普及活动。
2015年6月15日上午,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与南京高校天文联合会联合举办的科普宣传活动在中国科学院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举行。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南京师範大学等高校30名天文爱好者协会成员参加了活动。

机构领导

历任领导

2001--2006
常务副所长(法人代表)
栗效东
2001.4---2004.1
党总支书记
张丽萍
2001.4---2006.6
副所长
朱永田
2001.4---2006.1
所长(法人代表)
崔向群
2004.1---2006.1
2006--2010
所长(法人代表)
崔向群
2006.1---2010.3
党委书记
张丽萍
2006.6---2010.3
常务副所长
栗效东
2006.1---2010.3
副所长
朱永田
2006.1---2010.3

现任领导

所长:朱永田
党委书记、副所长:李国平
副所长、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宫雪非

标 签

搜索
随机推荐

Powered By 种豆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