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君子三讲(全集)》读后感_2300字
(2019-10-03 04:28:50) 读后感 -
《君子三讲(全集)》读后感2300字
《君子三讲》:君子之道,贯通古今
余秋雨先生是我比较爱读的思想者之一,他不同于当下很多学者,他具有独立人格思想,作品总是给人以思想冲击,眼界开拓,引发人的思考。
余秋雨先生坚持不用手机,也不使用网络,很多人说他是不是故作清高,是不是抵制互联网时代。其实他的回答很简单,我生活在“别处”,在与大自然的交流中感受生命的自然。而这丝毫没有影响他对于世界,对前沿问题的认知和思考,反而更加有思想力。
毕竟互联网下,每天99%的信息对于我们来说根本上毫无意义的,我们盯着手机只是白白地消耗自己的生命浪费时间罢了。
之前上学时,读过他的《文化苦旅》顿觉,原来文化可以这样写,可以用脚来丈量中国文脉,用身体感受历史,用笔记录思考,在行走中思考,在思考中写作,既是文化苦旅,又是生命真谛。
后来断断续续读了《千年一叹》,《山居笔记》和《行者无疆》等等。只觉值得一读,总是给我以知识普及的同时,带来思想的冲击,引发对很多传统问题新的思考。这就是意义所在,也是我选择读他的原因所在。
《君子三讲》包含了:《冰河》,《君子之道》和《北大授课》三卷。
《冰河》是部长篇小说,故事讲了一位才情相貌具佳的女子孟河在一次“淑女乡试”中拔得头魁,引来大批追求者,然而她暗中女扮男装,乘船去京城寻找生父。途中,船只突遇冰雪,孟河、金河还有一个无名的老丈,无数赴京赶考的书生,遭遇生死攸关的求生考验以及意外磨难,最终圆满大结局的故事。
故事十分简单,但是寓意十分深刻。讽刺了当时社会人心堕落,官场腐败,文人自私、懦弱、愚昧、无能、奉承,以君子之名行小人嘴脸。
《君子之道》中,余秋雨先生将中华文化上升到中国人的集体人格的高度——君子人格。
中华文化的终极成果,是中国人的集体人格。复兴中华文化,也就是寻找和优化中国人的集体人格。
对中国文化而言,有了君子,什么都有了;没有君子,什么都徒劳。这也就是说,人格在文化上收纳一切,沉淀一切,预示一切。
做个君子,也就是做个最合格、最理想的中国人。
中国文化没有沦丧的最终原因是:君子未死,人格未溃。
中国文化的延续,是君子人格的延续;中国文化的刚健,是君子人格的刚健;中国文化的缺憾,是君子人格的缺憾;中国文化的更新,是君子人格的更新。
如果说,文化的最初踪影,是人的痕迹,那么,文化的最后结晶,是人的归属。
君子之道,大道永存,但永远寂寞。中华文化能源远流长,绵延不断,正是因为这些君子的坚守,呵护,斗争,捍卫,努力而得来的。我们应该以自信而又清醒地头脑予以认识。
尤其关于君子与小人的论述,值得读一读,面对小人的攻击,面对网络喷子的屎壳郎打喷嚏,面对他人的言语,该如何处理。作者给出了很实用又有效的策略:
“不避”——不逃避,直面问题。
“不应”——不去对抗,因为喷你的人,就是希望你陷入激烈的回应,如果你不理不睬,用不了多久,他就自动消失灭迹了。
“不迎”——不去迎合名利,财富等等。
《北大授课》是余秋雨先生与北大和台湾学生以“闪答”对“闪问”的方式展开的对中华文化史的交锋,给人以思想冲击,以眼界打开,耳目一新之感,给我上了最难以忘怀的47堂中华文化课。
余秋雨先生曾以整整一年时间,为北大中文系、历史系、哲学系、艺术学院的部分学生,开设了一门“中华文化史”课程。这门课只探讨一个问题:一个现代人,应该对漫长的中华文化史保持多少记忆?
从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一路探讨到“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之时的中华文化发展情况。涉及大量中国文化历史上的文人骚客,思想观点,理论著作。作者和学生都展开了不同角度解读。一路读来,在获得知识汲取的同时,又对传统的一些认知产生了新的思考。
书中我最欣赏的就是阐述《心经》的部分,实在精彩。从“缘起性空”到“度己度人”不仅让我们了解佛教,体会心经,更告诉我们为人处事的策略以及如何处理现代人集体心灵困境·浮躁的社会与个体不安的内心直接的矛盾。的智慧。
《心经》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
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 波罗揭谛 波罗僧揭谛 菩提萨婆诃。
书中还有一处“生活在别处”:——一种精神上的抽离。一个人肉体可以被践踏,被蹂躏,被监狱牢,被折磨,被拷打,但是他的精神可以抽离当下,安放到另一个世界,用自由的精神来拯救肉体,获得生机。
“生活在别处”西方诸多思想家如赫尔德林,海德格尔,兰波和米兰·昆德拉等人都讲,实际上就是一种个体处理外界与内心矛盾的方法或者生活态度——“人,诗意地栖居于大地”。
等等,很多值得推荐的地方,感兴趣的朋友,不妨自己找来读读。
诚然,书中也有不足,一些地方论证或许有不同见解,但瑕不掩瑜,很多启发,太多思考,更需要我们去接力,去思考,去坚守。
行大道,享孤独,
饮烈酒,品人生,
怀众生,观天下。
- 搜索
-
- 热门图片
- 最近更新
- 随机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