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的相声(增订本)》读后感_900字
(2019-09-12 09:38:55) 读后感 -
《中国的相声(增订本)》读后感900字
用碎片时间读完了这本半通俗、半专业的书,正如相声在生活中的地位,忙里偷闲的调剂,闲暇中的愉悦。
书的正本部分可算是一部相声简史,把相声四门功课中的“逗”——戏言巧辩能力,一直追溯到西周的“俳优”,作为其讽刺功能的源头,从而顺理成章地从《诗经》中为相声找到了讽刺的原则和标准——“善戏谑兮,不为虐兮”。当然,相声成型之前的演变在书中不过一带而过,并没有占据很大篇幅,算是符合中国的喜欢溯源的传统,也体现了半专业的特色。
至于相声大体成型后的阐述就相对简单,以若干名家为经把演变过程串联起来,总结、提炼各自的风格,从而让读者对相声有一种大体的了解。对我来说,这本书读来很轻松,尽管穷不怕、张寿臣、常宝堃只听说过,但侯宝林、马三立以降,则耳熟能详,是我们小时候贫瘠文化生活中难得的欢乐之源。至于对侯宝林、马三立等大师风格的提炼,结合记忆中相声段子,不时地会心一笑,如有所得。
只是正本部分可能是由于写作年代的原因,过多的正统文学评论般的术语,在今天读来,似乎有些疏远感。
后面附录部分,对各个相声名家的相声艺术、风格的描绘独立成篇,应该写于离现在不远的时间,至少不是应景之作,所以写来更自然、读来更入味。我最感兴趣的是作者对郭德纲的评价,总体上比较公允,没有那种所谓主流界高高在上、先入为主的轻视,肯定了郭德纲继承传统的努力、发扬传统的功劳,甚至把相声复归传统后与时俱进作为郭德纲们的“任重道远的使命”,或许,这才体现了一位相声爱好者、研究者骨子里的希冀。
至于郭德纲们能不能承担这样使命,则又是另一回事。但在我的想法中,也不愿意郭德纲们肩负这么沉重的使命,相声就是一种让人笑的艺术形式,甚至就是一种让人快乐的“玩意儿”,不需要上升到艺术的高度。使命太重、负担太重,反而不能轻松,反而失去了相声的本味。那些新潮相声、创新相声,不就是因为那些“主流相声工作者”肩负着发挥相声社会化功能、发扬相声艺术的使命而改革相声的成果吗?尽管这所谓的新潮、创新也能使人发笑,那使人快乐的却不是相声了。相声本身呢?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 搜索
-
- 热门图片
- 最近更新
- 随机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