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亲和力读后感(3)篇
(2019-07-02 00:10:51) 读后感 -
作者:歌德
《亲和力》出版于1809年,是继《少年维特的烦恼》之后另一部内涵深沉丰富的杰作。本书主要讲述了两对男女的情感纠葛,爱德华与夏洛蒂夫妇历尽波折,直到中年终成眷属,婚后在乡间过着宁静而幸福的生活。一天因丈夫朋友与妻子侄女的先后到来,打破了平静,四人之间竟产生了意想不到的重新组合,最终导致男人们的放逐,女人们的孤寂这一悲惨结局。独具匠心的细节安排,严谨的逻辑推理,浪漫主义的神秘色彩和象征手法,被作者成功地糅合在了一起。尤其是作者将自然科学原理运用到人文社会中,以化学术语“亲和力”比喻主人公之间的各种关系,贯穿整部小说的人物关系和情节始终。
亲和力读后感 第(1)篇
“您听我说,”夏洛蒂说,“如果您称您的这种奇怪的事物是亲和,那我觉得它们并不如血统的亲和,更不如精神和灵魂的亲和。同样按这种方式,在人与人之间会产生真正的诚挚的友谊,因为相对立的特性会使一种内在的结合成为可能。我要等着看看,您让我亲眼看的这种神秘的作用是什么——我不想,”她把脸转向爱德华说,“现在再继续妨碍你的朗读,为了更好地受到教育,我要聚精会神地恭听。”n最错综复杂的事例才是最有趣的哩。只有在这类事例上人们才能认识到亲和的程度:密切的,强烈的,疏远的,无足轻重的关系。当亲和性发生分离的作用时,那才是饶有兴趣的呢。”n人们认为有更多的理由来用亲和力这个词儿,因为它确实让人看到了,一种关系优于另一种,一种关系被另一种取而代之。”n因为我本人在少年时代也曾处于同样一种可悲的境况之中。一个人做了一件坏事,他必然害怕,不管他如何防范,事情总会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与此相同,那些暗中做了好事的人,必然也会有一天,他做的这些善举在违反本人的意愿下,会被众人所知。他俩与我们这四位朋友以及他们乡村式的、暗中爱慕的情况形成一种矛盾,可这矛盾很快就消失了,往昔的怀念和现时的关怀交融在一起,一种热烈的交谈很快把所有的人联结起来。他坚持说:每次婚姻只应以五年为限。他说,五是一个美好的、神圣的奇数,而这个时期正好够相互认识、生儿育女、彼此离异之用,并且最最美好的是彼此再次谅解。与这样一种心理经常连在一起的是一种暗中幸灾乐祸的感情,对别人的昏昏,对别人陷入不幸的懵然无知感到欣欣然。这一类人不仅仅为眼下的成功感到开心,同时也为他人未来的令人震惊的羞惭而乐不可支呢。如果一个人有时想到身后之事——将来能安息在他所爱的人身边,那便是他所能有的最令人愉快的想象了。“同类相聚”,这是一句多么真挚的话啊。不管人们怎样为自己辩解,人们在思想时总是在观看。我相信,人们做梦也只是使观看不至于中断。很可能是内心中的光亮会从我们心中照射出来,这使我们不再需要其他的光亮了。岁月消逝了。风吹过留下的根茬,没有什么它再吹得动了。那些挺拔树木上的红色果实仿佛还能使我们忆起有生气的东西,这就像打谷者的劳作唤起了我们的思想,在这些割下来的谷穗中有许许多多的养分和生命一样。当我们遇见一个欠我们情分的人时,我们就会想到,他应该感谢我们才是。可是当我们欠某个人的情分,遇见他时,却没有想到应该去感谢他,这种情况太多了!n倾吐心里话,这出自天性;听取别人说心里话,正如所说的,这出自教养。n>> 一个人觉得什么可笑,借助这点,最能描绘出他的性格。n>> 可笑的东西出于一种道德上的对比,这种对比是以一种对感官无伤大雅的方式把两者联结在一起的。感性的人在不该笑的场合经常发笑。不管有什么使他激动,他都把他内心的喜悦表现出来。感性的人觉得几乎所有的事情都是可笑的,理性的人觉得几乎没有什么是可笑的。人们为自己的缺点受责备,受惩罚,并因这些缺点而忍耐所遭受的某些痛苦,但一当他们要克服这些缺点时,便感到焦躁不安了。有一定的缺点,这对一个人的存在是必要的。如果老朋友的某些禀性都被克服掉了,我们会感到不舒服的。借助我们所称的品行和美德,就可以得到只有通过暴力或者通过暴力也不能得到的东西。傻瓜和精明人同样是无害的。只有半傻不傻和半精不精的人才是最危险的人。
亲和力读后感 第(2)篇
1774年,年仅25岁的歌德以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震动了德国乃至整个欧洲文坛。时隔35载,在年满60而进入老境的时候,他又出版了长篇小说《亲和力》(1809),再一次于德国读者和评论界中搅起了轩然大波。
所谓亲和力,系瑞典化学家白格曼在1774年创造的一个拉丁文术语(attractiones electivae),译成德文为Wahlverwandtschaft,意即“选择的亲缘关系”。
那些相遇时迅速互相吸引、互相影响的属性,我们称之为亲和力。拿碱和酸来说,这种亲和力表现得十分明显,虽然它们是彼此对立的,但或许正因为彼此对立,二者最坚决地相互寻找、相互吸引,彼此改变对方,共同形成一种新的物质。我们只要想一想石灰吧,它对所有酸类都表现出强烈的倾向性和鲜明的结合欲望!
感情是亲和力,也是真正的凤凰。老的自焚了,新的便立刻又从灰烬中诞生。
有些事情是执拗的命运促成的。理性和操守、责任感和一切神圣的誓约要想阻挡它都是徒劳;某些事情的发生在命运之神看来是完全合理的,在我们看来却似乎并不合理;不论我们采取什么态度,命运最终总是强行实现自己的意志。
在这个本已充满冷漠和反感的世界上,任何一种真正的爱心都应受到珍视。
如同小说的结尾,“两个相爱的人就这样并肩长眠。在他们安息的地方笼罩着一片宁静,与他们相似的快乐的天使从穹顶俯瞰着他们。倘若有朝一日他们又一起醒来,那将是多么美好的时刻啊!”
我们对于死者已不再有所畏惧,而活着的人却还有可能在什么地方与我们相逢。
站在教堂里,彩色玻璃使白昼变成庄严的黄昏。得有人献上一盏长明灯,使黑夜也不至于一片漆黑。一个人不管站在哪个角度上,总以为自己是看得见的。我相信,人做梦也只是为了不停地看。说不定有朝一日内心的光亮会从我们心中射出来,这样我们便再也无需别的光亮了。
最伟大的人物总是通过某种弱点,比如无条件的爱,与他们所生活的那个世纪联系在一起,就像歌德的这本小说。
亲和力读后感 第(3)篇
正因为东西方的婚姻,爱情,社会的差异,所以此书中描述美丽,善良的奥蒂莉还是让人感觉她的爱情有违高尚人品的素养。即使爱情无辜,她本人难以控制强烈爱情的袭击,但在对自己的恩人和意味为她着想的姨妈面前也应理智地遏止自己的情感。就如她姨妈本人夏洛蒂也碰上爱情,她就能理性地冷静地看待和分析当时的局势。所以她和爱德华即使再相爱,再悲惨也激不起我过多的同情。而我反倒崇敬夏洛蒂和上校间的爱情相处,他们之间的爱有大局观,不以自我为中心,不以自私为主题。
歌德笔下的婚姻观较符合西方,对于东方还是不被认可。在中国,有几个做妻子的愿意牺牲自己的婚姻家庭成全他人的爱情?又有几个女人对待情敌像对待女儿一样爱护?
难怪此书很晚流传中国!
- 搜索
-
- 热门图片
- 最近更新
- 随机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