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豆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读书笔记大全 > 读后感 / 正文

荆棘鸟:纪念版(经典译林)读后感 读书笔记(3)篇

(2019-07-02 06:00:57) 读后感

荆棘鸟:纪念版(经典译林)

作者:考琳·麦卡洛

有一个传说,说的是有那么一只鸟儿,它一生只唱一次,那歌声比世上所有一切生灵的歌声都更加优美动听。从离开巢窝的那一刻起,它就在寻找着荆棘树,直到如愿以偿,才歇息下来。然后,它把自己的身体扎进最长、最尖的棘刺上,在那荒蛮的枝条之间放开了歌喉。在奄奄一息的时刻,它超脱了自身的痛苦,而那歌声竟然使云雀和夜莺都黯然失色。这是一曲无比美好的歌,曲终而命竭。然而,整个世界都在静静地谛听着,上帝也在苍穹中微笑。因为最美好的东西只能用深痛巨创来换取……反正那个传说是这么讲的。

荆棘鸟:纪念版(经典译林)在线阅读地址

荆棘鸟:纪念版(经典译林)读后感 读书笔记 第(1)篇


这本书让我燃起了写文章的欲望

强烈的分享欲

过去一年是忙忙碌碌的,阅读时间一点一点被压榨,总给自己找各种各样的借口,忙于工作,忙于找工作,忙于写论文,忙于各种琐碎

人在浮躁的时候,最难静下来好好阅读,也最需要静下来好好阅读

阅读对我来说意味着什么当我不能勇敢地走向世界、拥抱生活时

她是一座美丽梦幻的彩虹桥

这种知在某种程度上是不平衡的

但,依旧十分美好《荆棘鸟》这是三代人的故事,一个家族的史书以女性为中心视角展开,从菲到梅吉到朱丝婷

一开始的阅读是有些枯燥无味的,就像克里利一家初始的生活

隐隐约约记得看过这本书的部分

因为初始的压抑是类似的

而唯一的色彩应该只有梅吉的纯真可爱和弗兰克躁动跳跃的心

而当周围的环境、社会、时代都在打压、磨灭这种绚丽

而这绚丽也确实在混沌中渐渐失色时看下去的兴致确实不高

不奇怪的是,看完整本书后,你会理解前面的苦涩

甚至也能在那种苦涩中看出菲与帕迪那含蓄无言、苦楚平淡的爱。

转折是拉尔夫神父的出场,从一开始的描写中,你似乎就能看出他与梅吉注定有一场难解的缘

如果简单地以为这是一场跨越教会禁忌的恋爱

那和我一样,最开始就小看了拉尔夫和梅吉

一直到这里,我才把人物和荆棘鸟联系起来

“一个传说,说的是有那么一只鸟儿,它一生只唱一次,那歌声比世上所有一切生灵的歌声都更加优美动听。从离开巢窝的那一刻起,它就在寻找着荆棘树,直到如愿以偿,才歇息下来。然后,它把自己的身体扎进最长、最尖的棘刺上,在那荒蛮的枝条之间放开了歌喉。在奄奄一息的时刻,它超脱了自身的痛苦,而那歌声竟然使云雀和夜莺都黯然失色。这是一曲无比美好的歌,曲终而命竭。然而,整个世界都在静静地谛听着,上帝也在苍穹中微笑。因为最美好的东西只能用深痛巨创来换取……”

是的,在帕迪去世以前,我一直没有理解菲也是作者想表达的那只迷途的荆棘鸟

盲目、含蓄而无望

菲的歌声或许别人没有听到,但在帕迪死的那一刻,呼的润色了她前半生的挣扎与隐忍,是的,她是爱他的

梅吉的倔强一如菲,如果有什么性格特点是这三代女性所共有的,那就是倔强。

文字是鲜活明显的,她与拉尔夫从头到尾的每一处文字,你都能看到其中的情感的克制与冲动,冲突是明显的

我想他们的爱情是——苦中作乐

他们都明白自己的选择,拉尔夫知道自己放不下那个所谓的神圣的使命,他首先是上帝的,或许说,是他自己的。同时,他也明白,他已经和梅吉斩不断了

那种联系哪怕再弱,也会像镣铐一样时不时折磨着他,时不时使他得到慰藉。

而梅吉呢,她战斗过,哪怕是像小偷一样从上帝那偷走一小部分

她也快乐着

在许多愚蠢的决定后

她以为那是最美的歌

直到荆棘插入的那一刻她不得不接受

美好是要付出代价的

不属于她的,终究会离开

戴恩或许注定是要离开的

也许就像拉尔夫从一开始就没想过他是自己的孩子一样

不是愚钝,而是从未让这种疑虑走进他——戴恩一定是完美的

最喜欢的怕是雷恩和朱丝婷了

从拉尔夫第一次用手电照亮雷恩的脸开始镇静、从容

喜欢朱丝婷给他的新名字

他不仅是朱丝婷的雨水,也是德罗海达的雨水

朱丝婷的命运一直让我对梅吉有着些许的难以释怀的怨恨

可是另一方面,我又喜欢着她那冷漠而孤僻的性格

仿佛从一开始就知道作者要通过她把克里利家连根拔起,把德罗海达连根拔起

终于要远离那干旱、荒凉、广阔的德罗海达了

尽管有时候它是美丽而充满生机的

但从那场大火中,从那魔鬼桉像爆裂似的炸开,从那脱落的红色树皮,从那橙黄和白色相混的火舌,我感受到了自己沉醉过那样的草原生活,但最终是想逃离的,甚至想要看那燃烧的火红画面

小时候看过不少森林起火

但都是远远地望见,不敢靠近,也更多地是感到怜惜和痛心

可是书中的描写让我觉得,那是一个时代即将结束的象征,那是大雨即将冲刷德罗海达的预兆,一切将是焕然一新

就像雷恩的出场,他是未来默默守护、坚守的那个人

他在不断地中和,引向莫名的和谐

梅吉和朱丝婷的和解来得很慢很慢,因为这是德罗海达的终结,也是它的另一个开始。

有些情感,即使不说,也是无法斩断的,他们的关联是那么地隐秘而强烈

就像是菲、梅吉、朱丝婷三个人的爱情,逃不开彼此的影响,同样也影响着克里利家族的其他人。

每个人都在唱着自己那支小小的曲子,相信这是世界从未聆听过的最动听的声音。难道你不明白吗?

咱们制造了自己的荆棘丛,而且从不停下来计算其代价。我们所做的一切就是忍受痛苦的煎熬,并且告诉自己,这是非常值得的。

希望你能认可并唱出自己喜欢的歌

荆棘鸟:纪念版(经典译林)读后感 读书笔记 第(2)篇


泣血吟歌  为爱而鸣

                            ------米粒  拜读《荆棘鸟》

        传说中有一种荆棘鸟,一生只唱一次。那歌声比世界上所有一切生灵的歌声都更加优美动听。从离开巢窝的那一刻起,她就在寻找荆棘树,直到如愿以偿。然后,她把自己的身体扎进最长、最尖的刺上在那荒蛮的枝条之间放开歌喉。在奄奄一息的深刻里,她超脱了自身的痛苦。那歌声使云雀和夜莺都黯然失色。这是一曲无比美好的歌,曲终而命竭!然而,整个世界都在静静地谛听,上帝也在苍穹中微笑。因为,最美好的东西只能用深痛巨创来换取。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一只荆棘鸟,终其一生都在寻找属于自己的荆棘树。于信仰也好,于权利也好,于金钱也好,亦或于爱情也罢……皆是众生倾其一生所追逐的荆棘树。我们像一只蚊子对于血的追寻,哪怕在吸血的瞬间被一巴掌拍死也在所不惜。像白蚁遭受抵挡不了的侵略时,自破背囊,为了群体流干最后一滴毒液。像一只蜜蜂将刺扎进别人身体的同时,也可能因费力拔刺导致内脏脱落而死亡。但这些,都不能阻止我们在锁定目标后,如飞蛾扑火般,一头扎进那根最长、最尖的荆棘中,如鸠止渴甘之若饴。

        我常常会想,人生何尝不是一场征战,有人会死亡,有人会受伤,有人会退役,而有人则选择在枪林弹雨中默默坚守,不离不弃。《荆棘鸟》主人公之一的帕迪就是那个一直默默坚守的人。人世中每个人都在追寻着属于自己的荆棘树,并为自己的追寻泣血吟歌,为爱而鸣。那追寻是玛丽渴望而不可得的爱情;是拉尔夫在权利与爱情之间来回纠葛、挣扎、游移,最终出卖爱情选择权利的过程;是克利里家族里的男人们对德罗海达的热忱;是卢克于金钱和土地的狂热;是拉尔夫于梅吉;是菲奥娜沉入死海的伤痛;是一生劳作的帕迪对于家人的羁绊;是朱丝婷热爱的自由;是雷纳永不褪色的爱情;是上帝于戴恩。

         这部作品是澳大利亚作家考琳•麦卡洛的惊世之作。女作家的作品,或多或少都有些女性视角的印记。对德罗海达牧场细腻的描写,让你一不小心就能闻到青草的味道,听到绵羊绵绵的叫声。以及写女性或屈从与生活,或在不断自我突破、推拒、抵抗中前行,最终屈服于爱情也好,屈服于安定也好,勾勒了女性特有的柔弱的一面。我们来看克利里家族三代四个女人的故事。

        爱情于玛丽     玛丽卡森 一位富可敌国却又无儿无女的寡妇,年老色衰,肥胖臃肿的躯体整天躺在躺椅里,活像一只成天守候在网里的老蜘蛛。高傲、冷漠、孤独却极富洞察力和商业头脑。一个人活成了一支军队,披荆斩棘,所向无敌。但当她遇到风流倜傥,俊美如阿多尼斯的神父拉尔夫时,情感枯竭的她,如同沐浴一场暴雨的洗礼,顷刻间在心底被唤醒、复苏、长出遇见爱情的新芽。她沉寂着、关注着、等待着一场越过年龄界限的轰轰烈烈的爱情。在躺椅上、在咖啡杯上,她睹见拉尔夫那双湛蓝的眼睛下的决绝。于是她表达欣赏、表达喜欢、表达爱,甚至抛出金钱为诱饵。而拉尔夫也曾经一度一丝不挂愿意出卖他的肉体。但她知道那不是爱。她明白纵有千间房屋,万贯家产,终究得不到心爱的人的陪伴,当心灵的痛楚达到沸点的时,她选择了离开。正如她的自杀,没有血迹、没有伤痕一样,她用轻飘飘的一纸遗书,不留痕迹的将拉尔夫死死的钉在了人性的耻辱柱上。当拉尔夫余生用她的遗产,爬向教会顶端的每一个台阶时,都好像玛丽卡森去世后,嘴唇上布满的苍蝇卵。没有鲜血淋漓,却悲鸣而凄婉。

         伤痛于菲奥娜    一个未婚先孕,非婚生子的女人。作者并没有站在道德的高地指责菲,而是用菲几乎死去的情感来诠释一段感情对一个女人造成的伤害有多么可怕。菲是一个受贵族家庭熏陶长大的女子。仪态大方、举止优雅、读书吟诗、抚琴歌唱。一次邂逅,让她掉进爱情的漩涡里,为爱痴狂,意乱情迷。固执的弱水三千独取一瓢饮!为那个人非婚生下儿子弗兰克。偏偏那个人在下一个路口,转身,离开。从此菲奥娜的伤痛在无边的寂寥和愁绪中变得麻木和苍白。唯有那个孩子,那个她们爱情遗物的弗兰克才是她唯一苟且的理由。她被家族嫌弃,嫁给老实忠厚的帕迪。然后不停的生孩子,她说她喜欢孩子却对自己的孩子非常冷漠。以至于女儿生理期都得求助于他人。最小的两个孩子一直是由别人照顾长大。她不悲不喜、少言寡语。每天让自己不停的忙碌,忙洗衣、忙做饭、忙缝缝补补……日复一日年复一复。仿佛一停下来她的生命就会枯竭一般。她少女时代的爱情如同扎在她心头的一根荆棘,不能动不能碰。因此她必须将自己活成一座孤岛,在自己的世界里泣血吟歌独自悲鸣。

        拉尔夫于梅吉       “……这是苦心经营的结果,它使躯体向上帝洞开,这是苦心挣来的!是日积月是得到的,这就是誓言的目的。教士心境不受红尘俗物的干扰——没有对女人爱欲,没有对金钱的迷恋,也没有因为要听命于他人而于心不甘。贫穷于我,毫不新奇。我并非出身于富有之家。抱朴守贞于我决非难事”拉尔夫与玛丽卡森的对话言犹在耳。但拉尔夫之后的言行,无一不在讽刺着作为神父的他,是一个彻头彻尾,道貌岸然的伪君子。拉尔夫第一次看到小小的梅吉怯怯的躲在父母身后,那双美丽的大眼睛,那头介于红和金黄颜色之间的浓密的头发,喜爱之情油然而生。他走过去抱起她,从抱起梅吉的那一刻起,拉尔夫就成了梅吉人生的另一片天地。拉尔夫用心呵护她,送她去教会学校上学,怕她在学校住不舒服,接她在自己的府邸居住,并为精她布置房间。教她骑马。甚至梅吉对于初潮的害怕、焦虑也是拉尔夫拉了她一把。拉尔夫对梅吉所有的好,在梅吉心里播种下爱的种子。爸爸帕迪为生计忙于奔波,妈妈菲的冷漠,唯一疼爱自己的哥哥弗兰克的蹲了大牢。梅吉的情感世界就只剩下拉尔夫。她仰视拉尔夫,因为她觉拉尔夫成了她人生的唯一导师。她爱拉尔夫,因为她的情感无处安放,她需要爱,渴望爱,憧憬爱。与其说她爱拉尔夫,不如说拉尔夫是她的劫。从小在她的心里埋下了再劫难逃的种子。拉尔夫对于梅吉来说,就像张嘉佳在《从你的全世界路过》里面写的那样:你燃烧,我陪你焚成灰烬。你熄灭,我陪你低落尘埃。你出生,我陪你徒步人海。你沉默,我陪你一言不发,你欢笑,我陪你山呼海啸。你衰老,我陪你满目疮痍。你逃避,我陪你隐入夜晚。你离开,我只能等待。等待成了梅吉一生的宿命。而拉尔夫若即若离,欲爱不能,欲罢不能,游移不定,让梅吉在遥遥无期的等待中煎熬。在无尽的等待中梅吉给自己的情感一个出口,她跟酷似拉尔夫的卢克结婚。然后--离开卢克--梅吉最终得到拉尔夫的孩子戴恩,都是梅吉对于心中挚爱的另一种方式的坚守。而拉尔夫在梅吉与姑妈玛丽卡森的巨额遗产之间选择了金钱。因为他知道金钱能帯给他他想要的权利,他想要的主教位置。拉尔夫是教士,但他也是肉体凡胎,他一样爱女人,爱金钱,爱权利。这也是作者刺向被神化了的教士一根最尖锐的荆棘。

自由于朱丝婷

        对于个性张扬、叛逆又特别有主见的朱丝婷而言自由比什么都重要。她渴望自由,渴望活出自我。她希望按照自己的理解方式去生活。而不是听从父母安排,或者其他人摆布。母亲说灰色衣服与她头发颜色特别匹配时她偏偏选择橘色;母亲希望她在绘画方面能够出人头地时她却偏偏学表演;她觉得男欢女爱不需要任何情感,如同吃饭睡觉一样稀松平常。她甚至不打算结婚。这样的女孩在世俗的眼光里无疑是另类、是奇葩。可是她用自己特有的方式爱生活,爱家人。由于朱丝婷不是母亲梅吉渴望的孩子,她从生下来就不受母亲喜爱。练就了她独立和冷漠的性格。直到弟弟戴恩出生,母亲的冷漠使得她将一切情感寄托在弟弟戴恩身上。因此戴恩就是她的一切。她对戴恩既有母性的温柔又有强烈的责任感与占有欲。好像戴恩更本不是她弟弟而是她的孩子。可最终因戴恩的死将朱丝婷残存的一点情感从德罗海达剥离。她依然决然的离开了属于舅舅们的那片瓢泼大雨、土地裂隙、到处散发着牛羊青草味的土地。来到陌生的地方追求自己的理想——成为一名出色的演员。租住在破烂不堪的公寓,每天刻苦的背诵经典著作。一年时间避开太阳照射确保脸上雀斑不在复发。甚至以“要是我连男女之间的事都不知道,我怎么能盼望成为一个好演员呢?”为理由,“她灵巧、轻快地脱去了衣服,也用不着扭扭扭捏地进入推推拉拉,便爬上了床……”失去了童贞为代价体验生活。皇天不负有心人,朱丝婷终于从一个“红发澳大利亚女演员”蜕变为炙手可热的高贵漂亮的英国女演员。事业的成功带领着朱丝婷从失去戴恩的阴影中走了出来,并接受了她生命中另一个重要的男性雷纳。此刻与雷纳并肩站在山顶看夕阳渐渐漫出天际,朱丝婷似乎想起了戈尔泰说的那句话:长日尽处,我站在你面前,你将看到我的伤痕,知道我曾经受伤,也曾经痊愈。

荆棘鸟:纪念版(经典译林)读后感 读书笔记 第(3)篇


无法愈合的伤痛 | 读《荆棘鸟》第一部 梅吉


昨天读澳大利亚女作家考林·麦卡洛的《荆棘鸟》第一部:梅吉。读后心情十分压抑。

梅吉跟简爱一样,都没有一个幸福的童年,不过梅吉比简爱幸运一点,至少在她的生活中,有爱她的妈妈菲和哥哥布兰克。

母亲菲有高贵的出生,但因为未婚先孕遭到家族的遗弃,下嫁给梅吉的父亲剪羊毛工帕迪,并带来了那个父亲不明的男孩布兰克。

菲嫁给帕迪九年生了六个孩子,而且随着梅吉的成长,她还在不断孕育生产。虽然菲从未爱过帕迪,但依然忍受这一切,毫无怨言。她操持着一家人的生活,一刻也得不到休息。但她美丽的容颜高贵的气质,没有因生活的磨难而消失,她的高贵让人过目难忘。

在她的六个子女中,只有布兰克和梅吉遗传了她的基因,其他四个男孩都跟她的丈夫帕迪一样粗野。

梅吉就在这样的家庭中长大,虽然因为母亲和哥哥在竭力保护她,但她还是不可避免地不断遭受生活的伤害,使她在很小的年纪就失去了幼童的天真烂漫。

梅吉在四岁生日的时候得到母亲给她的礼物——她梦寐以求的玩偶艾格妮丝,她视若珍宝。然而她的三个哥哥却把这个礼物残忍地毁坏了。他们扯坏艾格妮丝美丽的头饰,剥下艾格妮丝的服装丢弃在肮脏的地上,强扭着它身上的每个关节到几乎折断。梅吉眼看着自己所珍视的美好被亲人蹂躏毁损。

梅吉终于上学了,然而她在学校却饱受阿加莎修女的摧残,阿加莎经常用藤条抽打她辱骂她,就因为梅吉是穷苦人家的孩子。然而因为她有一个最好的朋友特丽萨,这个意大利人的后裔小姑娘给了梅吉珍贵的友谊,这是她在学校感受到的唯一欢乐。特丽萨带梅吉到自己家吃美味的烤土豆,还让她参观那套美丽的蓝色瓷器,从此梅吉对这套瓷器恋恋不忘。

然而,她的父亲帕迪看不起意大利人,认为他们肮脏低贱,他称呼他们为“毛利人”,帕迪极不赞成梅吉和特丽萨来往。终于,当梅吉的头发在学校沾染上虱子后,帕迪便将此罪归于特丽萨一家,愤怒的帕迪辱骂暴打了特丽萨的家人,并让阿加莎修女开除了特丽萨。梅吉失去了她童年唯一的朋友,也失去了她稀有的欢乐。

在她五岁生日的时候,哥哥布兰克想方设法得到了那套蓝色的瓷器,送给梅吉。然而此时在梅吉的心里,那套瓷器早已失去了当时的光华,而成为她最讨厌的东西。因为她跟特丽萨的友谊遭到了可怕的摧毁,这件瓷器就是那个可怕的见证。但她却把这一切埋在心底,装出高兴的样子接受了布兰克的礼物。五岁的梅吉已学会隐藏自己感受,来照顾别人的心情。

一个对世界充满着美好期盼的幼小心灵,几乎被完全摧毁了。

读到这里,我不禁想到鲁迅写的《风筝》那篇文章,文中的哥哥反复地拆毁践踏弟弟制作的风筝,让弟弟痛哭不已。在那样的一个由封建礼教掌控着一切的社会里,儿童的任何乐趣都会被残忍地扼杀。所以鲁迅先生呐喊着:救救孩子!

而台湾已逝作家三毛,因数学考试成绩意外优秀而遭到数学老师的怀疑,认为她作弊,继而对幼小的三毛进行人格侮辱,最终至她患上自闭症。

反观我们自己,在某些情绪失控的时候,何尝没有用语言用眼神伤害过无辜的孩子。这些伤害却被我们视作平常小事微不足道,从未思考过它们在孩子心中造成的阴影,以及对他们性格形成的重要影响。

记得有个故事这样说的:我们对别人的每一次伤害,都是在木头上深深地钉入了一颗钉子,即使有一天你用了很大的力气拔出了钉子,但钉子留下的孔洞是永远无法愈合的。

那么,这些伤害会给小梅吉带来何种影响?长大后的梅吉是什么样子?我们拭目以待。

搜索
热门图片
最近更新
随机推荐

Powered By 种豆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