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瓶花之美读后感 读书笔记(3)篇
(2019-07-07 00:06:25) 读后感 -
作者:徐文治
知名瓶花艺术家徐文治追根溯源,深入解读唐宋以来的瓶花理论,厘清中国传统瓶花之脉络,还原中国瓶花艺术的本来面目。中国传统插花初探朴素、空寂、静谧,把清雅寄于瓶中,独抒性灵,幽静中延续美的意境。
瓶花之美读后感 读书笔记 第(1)篇
瓶花之美,在于不忘山水自然之大乐。窗畔、书案,闻香、赏姿,观花枝坠入砚台之趣。与三五“素心同调”的好友酌酒、品茗,赏花草之奇古气韵……。这些是宋、明两代文人墨客颇为喜好的生活方式,他们追求心灵丰富、生活简朴、不在意生财之道而能体味的悠闲生活。通过本书花器、插贮、滋养、屏俗等章节,能够更多地了解到瓶花背后古人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审美情趣。林语堂在上世纪三十年代,曾经自豪地向美国人曰过:“中国人的构造包括:伟大的现实主义,不充分的理想主义,很多的幽默感,以及对人生和自然的高度诗意感觉性。” 遗憾的是,在文化断层后的我们可能大多会惭愧于林语堂关于中国人的概述。我们保留了很多现实主义,丢掉了不少诗意触觉和文化传承。比如,我们现在崇尚日本花道,却不清楚中国插花的韵味,而中国传统插花其实已有千年历史。唐代,瓶花主要用于礼佛供佛。宋代,已有专门的花市交易和花器制作,鲜花成为一种经济作物。瓶花遍及皇宫殿宇、文人墨客和寻常百姓家中,端午时节的杭州城内更是户户插花。关于瓶花的诗作也较为丰富。明代,瓶花由经验上升为理论,出现三篇重要的著作:高濂《瓶花三说》、张谦德《瓶花谱》、袁宏道《瓶史》。清代,袁宏道的《瓶史》传到日本,日本人依其译写了一本《瓶史国字解》。当时的日本人认为《瓶史》代表了世界最文雅的瓶花风格。民国时期,潘昌恒编写了《实验瓶花保养法》,详论了二百余种花材整理保养的方法。解放后,传统的东西在历次政治运动中成为了“四旧”、“封建毒瘤”,被“打倒”废弃。后来,日本插花因符合当年会场礼堂的装饰需要,很快在国内发展起来,演变成现在最常见的插花。两者相较,日本插花主要从生花开始讲天、地、人三大主枝,四个基本型,插花的固定构型。中国传统插花主要专注趣和志,不强调定式和技艺,主张通过插花寄托精神和情感,强调气韵生动、如花在野。此外,书中记述宋代的幽人雅趣,用花并非一定全是梅兰竹莲等高雅之品,野草闲花皆可采插几案,以供清玩。并且他们对于自己得意的瓶花作品还要请人画像、谱曲、美醑(邀友喝酒赏花)、赋诗。比现在拍照分享朋友圈还欢乐、还得瑟。所以,关于瓶花风格,繁华似锦与枯瘦留白各有各的美,适合不同的场景和心情。通透的人不用过度追求“禅意幽古”、“品味高雅”,凡是好看的花都可以拿来插,凡是令自己感到喜悦的瓶花就是好的作品。“禅”本就包括活泼泼的生机盎然,强调自然和自在,并非完全是清心寡欲的出世之幽。最后,但愿我们都能如古人般:一处屋舍闲居,阳光洒满院落,草映得窗户绿油油的,堂内案几上一树瓶花,花影掩映着书卷,落花染香了砚台~~~n…………n…………n…………n附:书中关于瓶花选择和养护的实用方法n【折插】:n张谦德《瓶花谱》:“折取花枝,须得家园邻圃,侵晨带露,择其半开者折供,则香色数日不减。若日高露晞折得者,不特香不全,色不鲜,且一两日即萎落矣。”n清代陈淏《花镜》:“折花之法:不可乱攀,须择其木之丛杂处,取初放有致之枝,或一二种,比枝配色,不冗不孤,稍有画意者,方剪而燔其折处插之,则滋不下泄,花可耐久。”n插花宜取法自然,依“挺秀、垂露、平出、交叉、分歧、回折”插放。【滋养】:n1. 宜用活性炭吸附净化的水。袁宏道《瓶史》:“滋养用水,京师西山碧云寺水、裂帛湖水、龙王堂水,皆可用;…… 贮水之法:初入瓮时,以烧热煤土一块投之,经年不坏。不独养花,亦可烹茶。”n2. 烧枝利于花枝耐久。宋温革《分门琐碎录·杂说》:“牡丹、芍药插瓶中,先烧枝,断处令焦,镕蜡封之,乃以水浸,数日不萎。芍药、牡丹,摘下烧其柄,先置瓶中,后入水。”n“浆气归上”、“滋不下泄”是烧枝的最直接的表现,古人认为此举不“泄其气”,故花可耐久。今天的科学实验证明烧枝在折枝的阶段非常有效果,其一是阻止了植物体内的营养物质流失,其二是防止了剪切口活性营养物质堆积,滋生细菌,堵塞植物的吸水通道。3. 山茶、腊梅宜用热肉汤。南宋的周密,“以腌豕滚汁热贮梅瓶”(《癸辛杂识》),结果出奇的好,梅竟然能在瓶中“放叶结子”。“鲜肉冻汁养山茶、蜡梅则开耐久。”n高濂《瓶花三说》:“牡丹花贮滚汤于小口瓶中,插花一二枝,紧紧塞口,则花叶俱荣,三四日可玩。芍药同法。戎葵、凤仙花、芙蓉花(几枝柔花),以上皆滚汤贮瓶,插下塞口,则不憔悴,可观数日。”n张谦德《瓶花谱》:“竹枝、戎葵,金凤,芙蓉用沸汤插枝,叶乃不萎。”n4. 梅花、水仙宜于盐插。宋代《花镜》:“折梅花插盐中,花开有肥态。”n南宋·周密《癸辛杂识》:“凡折花枝,捶碎柄,用盐筑,令实柄下满足,插花瓶中,不用水浸,自能开花作叶,不可晓也。王象晋《群芳谱》:“水仙插瓶用盐水,与梅花同。”n5. 栀子花宜捶碎。宋·林洪《山家清事》:“栀子当削枝而捶破。”n高濂《瓶花三说》:“栀子花,将折枝根捶碎,擦盐,入水插之,则花不黄。”n王象晋《群芳谱》:“栀子折枝,槌碎其根,实以白盐,则花色久而不败。”n6. 莲花需封孔。陈淏《花镜》:“莲花先用泥塞其折孔内,再以发缠之,先插入瓶,后方灌水,夜置无风有露处,则菡萏尽开。”n7. 山茶、芍药、玫瑰宜蜜插。孙知伯《培花奥诀录》:“插贮山茶、芍药、玫瑰、蔷薇、荼蘼可用蜜。”n陈淏《花镜》:“牡丹初折,即燃其枝,不用水养,当以蜜浸自荣,谢后蜜仍可用。”n8. 海棠宜薄荷叶包根。高濂《瓶花三说》“海棠花,以薄荷叶包枝根,水养,多有数日不谢。”n陈淏《花镜》:“海棠花须束薄荷叶于折处,再以薄荷水浸养,细蕊尽开。”n9. 浸枝。温革《分门琐碎录·杂说》:“瓶中牡丹、芍药花蔫者,剪去下截烂处,用水窜,架于缸上,尽浸枝梗,一夕色鲜如故。”n陈淏《花镜》:“芍药夜间另浸大水缸内,早复归瓶,则叶绿花鲜。”
瓶花之美读后感 读书笔记 第(2)篇
有一句话作者说得很对,日本也很重视文化的保护与与传承,相比较而言我泱泱大国确实做得不怎么好,许多优秀的经史典籍流落在外不为人知。
后与国际接轨,忽略自身文化多年。总见许多人愤慨自家文化已属他人,其实不必叹的。是我们自己没有发扬光大,别人自有了可乘之机直追而上。
也就这一点我是钦佩作者的,并未极力陈述瓶花文化当是中华的,更未曾鄙薄他国泊去的道法。方显大气。
中国文化之伟之美,是今人所仰望不及的。而今多学者少文人,有知识与有文化实则是相去甚远。满腹文韬并非气自华,文化更兼顾着自身修养。
有点扯远了,但也不远。就作者而言,正追着中华历史寻瓶花之源。所谓瓶花的源,大与文人有关,不管是庙堂之高的,还是市井之下的,心中有所寄托者插花为趣。
花之美,与诗画之美有异曲同工之妙。一瓶花,一诗画。修养不同,所托之情各异。唯袁宏道颇为有趣,喜好瓶花是为寄托归隐之情。
文中不乏生僻字词诗句,读此书知瓶花美之余,亦可长见识。值得一读再读,读后有所感。
瓶花之美读后感 读书笔记 第(3)篇
读毕此书,内心极度愉悦,若山泉润肺、微风拂面,爽哉爽哉!
古人常说的“文质彬彬”,文为形式之意,质为内容之意,文质彬彬即内外相称,和谐统一 。这是插花的一个原则,亦是做人的基本原则。
此书极雅!时常让我自感羞愧,不敢狂妄自大称己为文人,姑且算个伪文人罢了。
自豆蔻年华以来,一直持续思考未来自己天地的布局,也曾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思考过北欧冷淡风、欧洲宫廷奢华皇室风、清新田园风、ins网红风、可爱少女公主风……虽然自成体系,却缺少些让人回味悠长的气质,美的事物并非都是雅的。
思来想去,还是觉得干脆自己搞个伪文人风算了,瓶花、茶台、屏风、古琴、水墨画、书法……每一处细节每一个雅物都亲自甄选。
留一方天地只给知己,不接受随便之人。每日赏赏瓶花、品品清茶、抚抚古琴、读读散文诗篇、和知己好友倾诉内心……何等地雅!
- 搜索
-
- 热门图片
- 最近更新
- 随机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