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豆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读书笔记大全 > 读后感 / 正文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读后感 读书笔记(3)篇

(2019-08-05 00:25:34) 读后感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作者:马克斯·韦伯

本书发表于1905年,在争议中成为了社会学领域的奠基之作。韦伯一生致力于考察世界诸宗教的经济伦理观,探讨世界主要民族的精神文化气质与该民族的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内在关系。《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是韦伯对宗教社会学的初期研究,他认为“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存在某种因果关系——资本主义精神有其宗教根源,新教中的苦行、职业劳动观念,逐渐发展成了资本主义中理性经济劳动的特征。他深入探究了资本主义经济兴起过程中,非经济因素的重要意义,通过对大量经验的归集与分析,论述了新教伦理与近代合理资本主义发展之间的关系,为当代社会科学提供了富于启迪的思路,也让大众读者看到了隐藏在制度背后的精神力量。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在线阅读地址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读后感 读书笔记 第(1)篇


简介。。。

第一卷 问题


一、宗教信仰与社会阶层


资本家,连同上层劳动阶层,有浓重的新教色彩;

历史原因 -> 经济上最为发展的地区为何会对宗教革命有如此强烈的倾向?

宗教改革的意义并非消除教会对于生活的支配,而毋宁在于以一种新的形式取代原来的支配形式,以严格代替松弛;

得自教育的精神特性,特别是经由故乡与家庭的宗教气氛所制约的教育方向,决定了职业选择及往后的职业命运;

这绝非由于新教崇尚物质,天主教崇尚精神之故,因为历史上的情况极为复杂,往往恰恰相反;

二、资本主义的精神


对于钱财的的欲求有多大程度不同的发展,并非区别的分殊所在;

对抗的第一个对象:传统主义-知足不进取;

近代资本主义扩张的原动力为何的问题,首要并不在于追究可供资本主义利用的货币量从何而来,而是,尤其是,在于资本主义精神之发展的问题。举凡此种精神觉醒并能发挥作用之处,它便会自行筹措到所需的货币额来作为运作的手段,反之则不然。

为事业不停地劳动已成为生活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事实上这就是唯一确切的动机。

外表上纯粹以赢得利润为目标的那种活动,之所以被归属为个人怀有义务感的“天职”的范畴,到底是源于何种思想氛围呢?

三、路德的职业观:研究的课题


将世俗职业里的义务履行,评价为个人的道德实践所能达到的最高内容。这是承认世俗日常劳动具有宗教意义的思想所带来的必然结果,而且首度创造出此种意涵的职业概念。……如此赋予俗世职业生活以道德意义,事实上正是宗教改革,特别是路德影响深远的一大成就。

宗教改革的文化影响有相当部分,是改革者的事业未曾想见、甚或正非自己所愿见的结果。

理念(Idee)是以何种方式在历史当中发挥作用的?

第二卷 禁欲新教的职业伦理


一、入世禁欲的宗教基础


神选论造成个人的内在孤寂,人无法用任何手段来获得恩宠。这种个人内在的孤寂,相结合于神的绝对超越性与一切被造之物毫无价值的严苛教义,一方面说明了,清教徒对于文化与信仰里的所有感官—情感的要素,何以抱持着绝对否定的态度——因为这些要素既无济于救赎,倒反而会增进多愁善感的幻想与被造物神化的迷信;而这也就是清教徒根本厌弃一切感官文化的道理。然而,另一方面,此种孤寂感却也成为毫无幻想且带悲观色彩的那种个人主义的一个根源,在具有清教历史的民族的“民族性”与制度里,此种个人主义至今仍起着作用,而与后世“启蒙运动”借以看待人生的另一种完全不同的观点形成显著对比。

根据神明白启示的意旨,唯有行动才能增耀神的荣光,而非怠惰与享乐。因此,浪费时间是首恶,基本上也是最重大的罪过。为求“确证”自己的蒙恩受召,人生实在苦短且弥足珍贵。

神所要求的,并非劳动本身,而是理性的职业劳动。清教的职业理念里所着重的,总是职业禁欲生活里的这种讲求方法的性格,而不是像路德那样听天由命地安于神一旦分派的命运。

财富之所以可疑,唯当其可诱人于怠惰安息与罪恶的享乐之时。而财富的追求也唯有当其仅只是为了日后的生活安逸无忧之时,方为不可取。若作为职业义务的履行,则财务的追求不仅是道德上允许的,而且正是神的命令……希望贫穷,就像常人所说的,如同希望生病,是一种令人憎恶的善功夸耀想法,而且有损神的荣光。毕竟,有劳动能力者而去乞讨,不止犯了怠惰之罪,而且,照使徒的话来说,是有违邻人之爱的。

通过禁欲的强制节约而导致资本形成。

总之,获胜的资本主义,既已盘根在机械文明的基础上,便也不再需要这样的支柱。

整体而言,近代人即使抱着最大的善意,也往往无法理解宗教意识内容对于生活样式、文化与国民性真的有过如此巨大的意义。虽然如此,我们当然也并不打算,以片面的唯心论的文化与历史因果解释,来取代同样片面的“唯物论的”文化历史观。对于历史真实的解明,两者是同样可能的,但任一者,如果不是用来作研究的准备工作,反而是充作研究的结论,那么,同样会是一无所成。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读后感 读书笔记 第(2)篇


韦伯讨论的课题是资本主义精神的由来,它和宗教改革的关系。

作者首先抛出了一个观察:相同条件下,新教徒的经济条件要好于天主教徒,在专业学校的入学比例也很高。是什么导致的呢?

接着作者分析主要是新教中俗世生活的道德地位提高。天主教更强调的是超脱出世,毕竟相比于永生的来世,今世的确不值得去涉世太深。因此天主教中的俗世生活就像吃饭一样,是不得不为之,不具有道德属性。而路德引入了“天职”的概念,即劳动是上帝的召命,人在社会中的角色是上帝安排的,不是可有可无的,因此要对得起这份天职。所以俗世生活有了宗教的道德属性。

加尔文也是改革家,但是与路德有很多不同。加尔文宗认同预定论,救恩蒙选是核心教义,但这就带来一个问题,人们需要时刻确认自己是选民还是非选民。这是一个很难准确回答的问题。在这个基础上衍生出了“苦行新教”。在这方面以英国清教徒为典型。他们认为职业劳动是荣耀上帝的手段,甚至可能是最有效的手段,而人应该做好上帝的管家。一方面清教徒努力工作,为上帝赚钱荣耀他;另一方面清教徒又节俭朴素,不放纵肉体的私欲,免得堕落。客观上这是一种资本的积累。

虽然初代改革者坚守的很好,但对于普通人而言,财富的积累使得堕落的更快。因此苦行新教的内涵慢慢的被消解,逐渐蜕变为功利主义。资本主义精神也由此产生。一方面赚钱再也不是有损道德的事,另一方面苦行新教培养了大批乐于劳作不求回报的市民阶级,这些都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第一次读社会学的书籍,强行学习了下。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读后感 读书笔记 第(3)篇


说实在话,本书略微高深,一遍读完直觉脑中空空,不过对马克斯·韦伯其人有了一定的了解,至于这本《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只有了一些大概的认识。

从研究方法来看,韦伯用了许多目前没有接触到的跨学科理论和视角,有经济学,宗教学,历史学等,且信手拈来,评述结合。功力深厚只能让吾辈拜服。

从研究的内容来看,全书仅仅围绕着两个主题,新教与旧教的冲突和改变,资本主义精神与新教伦理的关系。新教的产生有其必然性,一方面是经济发展的必然,思想解放的开端,且是宗教改革的发韧,但是,新教伦理又反过来促进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新教伦理下产生的商业思想颇有一种与中国儒商等现代商业思想相似之感,如有学者可仿照研究一下中国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精神的命题。

文以载道,文以有价。任何一项合格的研究都要有其研究价值。韦伯这本书的成书年代可谓十分应景和具有前沿性。宗教改革后的年代,资本主义迎来大发展,很少有人在这种大发展大潮流之下保持理性,韦伯可以说是做到了,,而且,在众人为资本主义唱赞歌,为宗教改革大鼓掌时,韦伯开始思考二者的关系,并经过细致的研究和对比意识到这种潮流未来的走向和问题,拜金和不良竞争自然会存在,随之而来的工业革命正在验证这一切。也许在韦伯看来,新教伦理只是激发了资本主义精神,但并无法控制其发展方向,当两者一旦失去联系时,资本主义该往何方?恐怕这也是他作此书的目的。

一些浅见,欢迎讨论指正和批评。

搜索
热门图片
最近更新
随机推荐

Powered By 种豆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