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豆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读书笔记大全 > 读后感 / 正文

引力波 读后感(3)篇

(2019-05-13 18:44:15) 读后感

引力波

作者:珍娜·莱文

本书以通俗晓畅的语言系统介绍了人类对黑洞和可感知黑洞存在的工具“引力波”在整个20世纪的探测过程。从最初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中的预言,到科学家们将理论从头脑中带到实验室里进行实践,期间的艰辛和不易超乎想象。这是一段发现宇宙源头、本质和洞悉其未来的历史,是人类听取宇宙声音、不断挑战技术和自身想象力的历史。雷纳·韦斯、约瑟夫·韦伯、基普·索恩等科学家的学术精神令人肃然起敬,LIGO探测天文台代表的天文物理技术革新令人印象深刻,总之,这是一本了解黑洞和相对论发展实践科学史的普及性读物。

引力波在线阅读地址

引力波 读后感 第(1)篇


我真是爱死这句话了!绝对的唯物,也绝对的唯心。


关于引力波:作为一名伪理科生,当年被《时间简史》各种黑洞、坍塌、宇宙爆炸虐得怀疑智商π_π然后,现在又随大流翻开又一本自觉会看不懂的书……嗯,说正题!

什么是引力波?引力波是时空曲率的扰动以行进波的形式向外传递的一种方式,是这些波从星体或星系中辐射出来的现象。(老实说,不懂=_=)为什么要研究这个“引力波”?为了“在相当于地球周长1000亿倍的距离范围内测量出比人的头发的直径还要小的变化”,许多科研人员全身心地投入其中。

引力波是广义相对论的一项重要预言,但之前一直没有办法探测到。直到2016年,引力波被证实存在,在爱因斯坦作出预测后的100年,它历经百年曲折带来宇宙的信息。谁又敢说不是冥冥中有机缘?

关于爱:作者虽然在这本“科普书”(已经够看不懂了)中没有直接讨论“爱”,但有种“大爱”却在引力波的发现过程中无处不在。科研学者之间的惺惺相惜,彼此提携,互帮互助;为人类天体探索的无私奉献,全心付出。

爱穿越星际跨越生死,笛卡尔的“唯我论”和“二元论”,倒是能和这句话相印证,若世间有“我”与“我之外”,那使两者相连的可以是爱,没毛病。

物理与哲学,仿佛在宇宙时空中碰撞统一了。


关于这本书:出乎我意料之外,书中更多的不是谈论高深艰涩的物理理论本身,反而长篇幅介绍了引力波发现过程的艰辛——如相对论在欧美国家的发展,以及物理科学家们对自由与和平的追求。前苏联科学家布拉金斯基出入都受克格勃监控,甚至签证都多次临登机被没收,但依然无碍他对引力波研究作出的贡献,无碍他坚持与美国科研人员的学术交流。尽管最后拿到诺贝尔奖的只有几人,但那背后是几百人,几代人的付出。


此外,这本书还很“人性化”。科学家首先是人,和你我没什么两样。书中除了显示他们科研生活的枯燥与艰辛,也展现了他们日常生活的多彩(谁说“科学怪人”都是书呆子哈哈),能看出很多科学家成长的家庭并不富裕,研究缺乏经费时也窘迫。庆幸最宝贵的那颗热爱科学的炽热的心依然燃烧着。


最后,想以一段既唯心又唯物的话作结:你我,本是恒星的后裔。你我的相遇,本是奇迹。灿烂星河,微末夸克,它们都不如独一无二的你。你,就是我的引力。

(减的一星,不是写得不好,而是不想承认自己没看懂→_→)

引力波 读后感 第(2)篇


宇宙的声音——引力波

【1】2017年10月,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美国麻省理工学院雷纳·韦斯、加州理工学院基普·索恩和巴里·巴里什,以表彰他们构思和设计了激光干涉仪引力波天文台 LIGO,并对直接探测引力波做出的杰出贡献。【2】黑洞碰撞,中子星、脉冲星的碰撞,恒星爆炸,以及天体物理学上难以想象的时空瀑布,都会引起时空波动,空间距离的收缩与膨胀就像大海的波浪在宇宙中传播。【3】1915年11月,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第一次对引力波进行了几何描述。英国、德国、苏联、美国是最早开展引力波探测的国家。2015年9月,在爱因斯坦发表第二篇引力波论文的100周年纪念日到来之前,美国的LIGO成功第一次探测到了引力波。这个引力波来自两个质量是太阳30倍的黑洞旋近及合并。【4】50年前引力波探测三巨头(基普、雷纳和罗纳德)启动LIGO项目,可惜罗纳德因性格问题无法与团队融合被辞退,诺奖获得者只有最突出的3人(剩下的两巨头与后来的项目负责人巴里什),而背后整个LIGO团队来自全球130个机构约800人。【5】科学探索充满艰辛。约瑟夫·韦伯是悲剧式天才,1969年他宣布“韦伯棒”首先成功探测到了引力波,可惜后来被认定为错误的宣言。LIGO的首任项目负责人罗克斯·沃格特也未能实现夙愿,引力波是那么微弱,第一代探测器一无所获,大幅提高灵敏度的第二代LIGO陷入资金困境。【6】摘录部分描述,感受下宇宙尺度下的天文数字:13亿年后,地球上的探测器捕捉到了它们运行的最后4圈,只持续了200毫秒,探测器4公里干涉臂的长度发生了相当于质子直径千分之一的空间变化。黑洞碰撞是宇宙诞生之后威力最大的一个现象,释放出的能量超过10的21次方个太阳。在引力波抵达地球时,空间的鸣响会引起距离的相对变化,在相当于三个地球并排的跨度上位移一个原子核的宽度。在相当于地球周长1000亿倍的距离范围内测量出比人的头发的直径还要小的变化。干涉图样可以记录下两束激光在传播距离上的微小差值:大约是质子直径的千分之一。换算成传播时间,就是10的27次方分之一秒。做到这一步之后,你的探测器就可以投入使用了。银河系里中子星相互碰撞的发生频率大约是每一万年一次,但是预测工作仍然充满不确定性。中子星与黑洞碰撞的发生频率可能是几十万年一次,黑洞相互碰撞的发生频率可能是200万年一次。(全书14.99万字)

引力波 读后感 第(3)篇


我第一次阅读以重大科学工程为题材的报告文学。写这样的书非常不简单:需要作者有优秀的文笔,在科学界有广泛的人脉关系,还需要在相关的科学领域有扎实的背景知识。能写出这样一部作品的人,居然是一位女性,这就更更加令人佩服了!我曾经读过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赵峥写的《物含妙理总堪寻》,该书作者的理论功底和文采都没得说,特别是在书中时不时的引用中国的国学经典来阐述物理学的道理,让我们觉得倍感亲切。只可惜这本书是关于理论物理的综述性的描写,不是关于某个中国的重大科学工程的。希望咱们中国的超级科学工程能够尽早实现理论和实验的重大突破,然后有人将它写成像《引力波》这样的书,让我们一饱眼福!

搜索
热门图片
最近更新
随机推荐

Powered By 种豆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