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蓝的眼睛 读后感(3)篇
(2019-06-14 10:12:30) 读后感
作者:托妮·莫里森
黑人小姑娘佩科拉渴望拥有一双白人小女孩那样的蓝眼睛。如果她的眼睛是蓝色的,也许,她就会变漂亮,学校里的同学就不会再欺负她了。如果她有一双最蓝的眼睛,也许父亲就不再酗酒,母亲不再躲避自己的家人,哥哥也不会再离家出走。 为此,她整夜祈求,可等待她的,却是一桩无人能够料想的悲剧……到头来,我们所有的希望、恐惧、爱和悲伤,都和那一年镇上的金盏花一样,颗粒无收。
最蓝的眼睛 读后感 第(1)篇
托妮·莫里森,1993年获诺贝尔奖,黑人女作家,作品多数关于对黑人种族的冷静观察以及思考。这本书篇幅不长,却是精心雕琢的作品。就像译者所说,“恨不得把每句话都背下来”。结构是刻意安排过的 但恰到好处。每一章的开头是一段歌谣,完整如下:
这就是那幢房子绿色和白色相间有一扇红色的门漂亮极了这就是那家人妈妈爸爸迪克和简就住在这幢涂成绿色和白色的房子里他们很幸福看啊那是简她穿着红衣服她特别想玩游戏谁会跟简玩呢看啊那只小猫它喵喵叫着走过来过来玩吧过来跟简玩吧小猫不想玩游戏看啊那是妈妈她人挺好妈妈你愿意跟简玩吗妈妈大笑大笑吧妈妈大笑吧看啊那是爸爸他又高又壮爸爸你愿意跟简玩吗爸爸微笑了微笑吧爸爸微笑吧看啊那只小狗小狗汪汪地叫着你愿意跟简玩吗看啊那只小狗在跑跑吧小狗跑吧看啊看啊来了个朋友这个朋友愿意跟简玩他们要玩个很有趣的游戏玩吧简玩吧
放在书的开头就弄足了悲剧的气氛。这次不写内容,只感慨一下写作方法。(因为不管怎么说,人类喜剧和悲剧的主题都是相似的,来来回回就那么几种)为避免主人公佩科拉承载太多的感情色彩,导致过多怜悯,作者把其他人物的生平也都完完整整地叙述下来,没有详略之嫌,反而让事件的发生更有情可原。对于犯罪者的立场也是新颖,没有肮脏的铺垫,只有纯粹的掠夺、破坏、麻木、虚无。
那些女孩。那些女孩是我唯一的留恋。您知道吗,当我抚摸她们结实的小奶子,轻轻地啃咬它们时,我觉得那是在表示友好?我不想亲吻她们的嘴,跟她们同床共枕,或是给自己娶个小新娘。我完全是为了寻开心,但又很友好。不像报上说的那样。不像人们风言风语传的那样。她们毫不在乎。毫不在乎。记得后来有多少女孩又来找过我吗?甚至都没人想弄明白这个。如果我伤害了她们,她们还会再来吗?有那么两个,朵瑞和糖宝贝会一起来。我给了她们糖和钱,她们嘴里吃着冰激凌,两腿张开让我跟她们玩。感觉就像聚会。一点都不恶心,一点都不肮脏,没有任何臭味,没有一丝呻吟——只有小女孩和我轻柔的白色笑声。她们毫无那种眼神——那种意味深长的滑稽眼神——那种意味深长的维尔玛式的滑稽眼神。没有那种让你事后感到肮脏的眼神。那种让你联想到死亡的眼神。跟小女孩玩让你感到的是纯粹的干净、舒服和友善。
受人敬爱的牧师如此对上帝自白。
让人不得不动摇对于此事的态度,难道是世人偏狭?作者并不做出结论,只是描述。用“我”的深色眼睛,“我”的姐姐的眼睛来解释这一切。书中安插的隐喻也恰到好处,保全了作品又得以流传。
不出所料,《最蓝的眼睛》初版时的遭遇跟佩科拉的命运不无相似:被遗弃、被蔑视、被误读。直到这一版终于赢回它的发表尊严为止,足足花了二十五年的时间。 普林斯顿,新泽西 一九九三年十二月
谈不上故事的来龙去脉,无法说开头结尾的好坏,因为它就是发生了,在一个平淡无奇的街区,被作者用诗般的语言写了下来,她没有放过任何一个毛孔、瞳孔的颤动,夏日里的风的颜色、垃圾桶里变化的景象,又或者是水龙头的气味、黑暗中的破烂花朵。她只是写下一个人间惨剧的完整大观,静静摆在我们眼前。
最蓝的眼睛 读后感 第(2)篇
语言描写非常新颖,生动有趣。大概意思看明白了,可怜的黑人,尤其是黑人女孩。我被本书触动了,的确没有震撼。
摘录书中新颖的描写
1、她们的谈话如同一场略带淘气色彩的舞蹈:声音相遇,屈膝行礼,摇摇摆摆,然后退开。接着另一个声音加入,却又被下一个声音掩盖:两个声音绕着圈子互相追逐,然后打住。她们的话语有时高高地盘旋而上,有时大步腾跃几下,然而所有的声音都时不时地被温馨律动的笑声——就像一颗果冻做的心脏的跳动——打断
2、在布里德洛夫家,唯一有生命的东西要算那个煤炉了。它独立生存,不依赖任何事、任何人,按照自己的意愿“熄灭”、“封堵”或者“燃起”火焰,尽管这家人经常给它添煤,而且熟悉它的脾气:加煤时要一点点撒,不能倾倒,不能过量……火焰似乎在按照自己的节奏燃烧、变弱或者熄灭。然而,每天清晨,它总觉得自己还是熄灭的好。
3、把丑陋穿戴在身上
4、她的嗓音甜蜜有力,犹如新鲜的草莓
5、笑声从喉咙深处像无数条河流一样涌出,随性、低沉、裹着泥沙,奔向这个像是广阔大海的房间
6、爸爸的脸是一幅绘画草稿。冬季开始进驻这张脸,成为它的主宰。
7、他的眼睛变成了雪的悬崖,随时有雪崩的危险;眉毛弯曲得像没有叶子的黑色树枝;皮肤染上了冬季太阳暗淡而了无生气的苍黄色;下巴就像覆盖积雪、点缀着残留庄稼茬的田野的棱角;高高的额头犹如结冰的伊利湖,暗藏着在黑暗中打着旋涡的冷峻的思想急流。
8、冬季用寒冷的绷带禁锢住我们的头脑,同时又化开了我们的眼睛。
9、她黑刺李般深绿色的眼睛里露出一丝春意,皮肤透着夏日的色泽,走路时带着硕果累累的秋天的成熟。
10、外面,三月的风吹进她裙子的裂缝。她迎着冷风垂下头。可是她再怎么垂头,还是能看见雪花飘落到人行道上,消失得无影无踪。
11、春天,他们抽打我们的方式有所不同。不像冬天皮带下的那种钝痛,用新生的绿枝抽打后那种蜇人的疼痛经久不散。
12、让笑声像一筐红叶般朝我们兜头落下。
13、欢乐像折刀的刃口般短促又直接。
14、除了浪漫的爱情,她又产生了另外一份幻想——美丽的外貌。这也许是人类思想史上最具毁灭性的两种幻想。二者都源于忌妒,在缺乏安全感时最为活跃,终将以幻灭结束。
15、她把自己的时光,她那枝蔓丛生的暗绿色时光消磨在走来走去中。走来走去,脑袋随着遥远得只有她能听见的鼓声晃动。她经常两肘弯曲,双手搁在肩上,像鸟儿般不停地挥舞双臂,为飞翔做着永恒而绝望的努力。仿佛一只拥有翅膀却飞不起来的鸟儿,搅动着空气,专心致志地向往着自己无法到达——甚至看不见——的蓝色虚空,这个念头充斥着她思维的全部空谷。
16、我们在与她的丑陋比邻时都感到自己无比美丽。她的质朴装饰了我们,她的罪过反衬出我们的圣洁,她的痛苦让我们的健康显得光彩照人,她的笨拙让我们觉得自己充满幽默感。她的不善言辞让我们觉得自己能言善辩。她的贫困让我们保持慷慨大方的气度。她的白日梦甚至被我们用来消弭自己的噩梦。她允许我们这样做,因此她理应受到我们的鄙视。我们拿她来磨砺自我,用她的懦弱来衬托我们的品格,在自我强大的幻觉中心满意足。
17、我发现居然无人识得美丽,甚至,或者尤其是那些拥有美丽的人
最蓝的眼睛 读后感 第(3)篇
读完这本书就像3年前读完月亮与六便士一样,一头雾水。仅仅是能从语言和情节中感受到作者的匠心和深厚,详细解读起来却全然不能通透的理解。阅历和深度还是不够呀。查的到的书评很少,但很多人提到是大学文学方向的专业读物,可惜没找到详细的解读。对于向来看小说的我,诺贝尔奖的作者写的东西确实不好读了。唉有点垂头丧气。非常心疼文中被毁掉的寡言黑人孩子,却又对罪魁祸首发不出一腔怒火。由种族歧视引发的,如影随形的心理扭曲,从童年起就造就了痛苦碎裂的一生。被描述成卑贱肮脏的样子,轻飘飘的文字总感觉压抑了最强烈的情感,读来非常难受和被动。不是很确定蓝眼睛的真正意象,总觉得把它解读为对白人生活精致自由的向往过于浅薄,也不知道这本书一度成为禁书的原因所在。n唉,多读书
- 搜索
-
- 热门图片
- 最近更新
- 随机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