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理想国读书赏析 读后感(3)篇
(2019-07-04 06:04:07) 读书赏析 -
作者:柏拉图
《理想国》又译作《国家篇》、《共和国》等,与柏拉图大多数著作一样以苏格拉底为主角用对话体写成,共分10卷,其篇幅之长仅次于《法律篇》,一般认为属于柏拉图中期的作品。这部“哲学大全”不仅是柏拉图对自己此前哲学思想的概括和总结,而且是当时各门学科的综合,它探讨了哲学、政治、伦理道德、教育、文艺等等各方面的问题,以理念论为基础,建立了一个系统的理想国家方案。
理想国读书赏析 读后感 第(1)篇
《理想国》一书,讨论的热点是正义哲学的问题。苏格拉底与克法洛斯、玻勒马霍斯、色拉叙马霍斯等智者展开了激烈的交锋。他们先后讨论了“欠债还债就是正义”,“正义就是给每个人以适如其份的报答”,“正义就是把善给予友人,把恶给予敌人”,“正义就是强者的利益”等观点。苏格拉底一一进行了驳斥,并最终得出了正义的真正概念。然而文章没有仅仅落在关于个人正义的讨论上,柏拉图其实着眼于城邦的正义。在《理想国》中,柏拉图认为正义是理想城邦的原则,并将这条正义原则归结为:“每个人务必在国家里执行一种最适合他天性的职务”,或“每个人都作为一个人干他自我份内的事而不干涉别人份内的事”,也就是各守本分、各司其职。当然,柏拉图的城邦是不是所谓的众生平等,是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压迫的人人平等的国度。他所谓的城邦是分等级的,也就是城邦分为统治者、军人、劳动者。所谓“各守本分,各司其职”乃是统治者、军人、劳动者各守其责,互不僭越的意思,同时,也有和谐分工,互助合作的思想。城邦正义是柏拉图理想国的准则,城邦没有正义,理想国也就成为所谓的空中楼阁了。或许这种“各守本分,各司其职”,与此刻所提倡的人人皆平等自由是格格不入的,或许还有种专制专职的色彩。但是术业
有专攻,一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不可能穷尽所有的知识,所以只能对自我感兴趣的,重点研究的领域有所成就。比如让爱因斯坦去画油画,贝多芬去做发明,这就滑天下之大稽了。
柏拉图是如何确立“政治家就应为哲学王”的思想的呢?根据史料,柏拉图就应是经历恩师之死后,感受到了雅典民主政治的衰败,
才得以萌发政治家就应是“哲学王”想理。在他为实现理想政体而游历的12年中,在游历塔仑它木时结识的当地民主政体的领袖、毕达哥拉斯学派的主要代表阿启泰(Archytus),则为他的“哲学王”理想,带给了现实的雏形。阿启泰本人,既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军事统帅,受到当地人民的拥护和爱戴,又是一位杰出的思想家。他是许多知识部门的先驱,个性在数学和力学方面做出了相当的贡献。在阿启泰的领导下,塔仑它木推行着温和的民主政体,政治上比较稳定,经济上比较发达,文化上比较进步。塔仑它木的政体和阿启泰的为人、学识,都给柏拉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能够说,柏拉图与阿启泰的交往和友谊,进一步强化了他的“哲学王”的信念,坚定了柏拉图对理想政体执着追求的信心。政治家只有是哲学家,他才能真正意识到什么是真正的正义,如何让国家治理的更加协调有序,如何让人民更好的安居乐业。由哲学王统领的国家,是贤人治国,是德性治国,是知识专政。哲学王所肩负的职责也得到了初步确定,即建立城邦、制定法律和督导教育。一次辩论课上,杨士进谈到政治家为哲学王不可取,我认为是可取,但是在现实的实际上却根本上做不到。政治家为哲学家即“哲学王”,是一种遥不可及的梦想,只是一种唯美的理想。一个国
度能有几个真正好处上的纯粹的哲学家,即使真的有这样的人存在,那又有几个又有真正的政治才能足以匡世救国。话又说回来,哲学家又是比较心性高傲,不能容世之浊物的,在政治的环境中能不能先生存下来,然后再加以改造又是一个问题。再者,即使真的有这样的人存在,真的就能够选举产生得了吗?此刻的民主状况尚且不能让我们满意,何况又是推举出一个哲学王出来,老百姓会买帐吗?他们能够理解吗?理想总是美妙的,但是一到实际上就有可能大打折扣。但是一个人一个国家又不可能没有真正追求的理想,否则小至一个人大至一个国家会失去奋进的方向。因此,一个国家只有怀揣这种梦想上路,才有可能不停滞不前,失去奋斗的航向了!
柏拉图的《理想国》问世虽已有千载,却仍然是人们讨论的焦点。它引领了一股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国家,如何更加有效治理国家的思想潮流,可谓功莫大焉
理想国读书赏析 读后感 第(2)篇
我还读不是特别懂,不敢轻易评价,只能给出一些粗糙的见解,也算是柏拉图在书中说的一类“模仿者”了。与君共勉。
早在几千年前苏格拉底便预言了那么多事情的发生,尤其是政治上。个人认为,苏格拉底的大多评论都是一针见血的,有网友“惜玉”评论:一直觉得,人们对苏格拉底、柏拉图的“理想国”误解太多,很多人总是肤浅地以“乌托邦”,“空想主义”来嘲笑它,一笑了之,或置之不理。然而,这确实是一个理想的国家的模型,“只要有意愿见到这种国家的人,自然会见到,至于在这个世上到底有没有,那是无关紧要的”。就像物理上会研究物体在不受力情况下会怎样运动一样,这种研究是非常有价值的——如果你觉得不受力时它的运行轨迹是完美的,那么,即使你无法使它不受力,但至少可以尽量让它受力均衡,尽量让它去接近完美状态。
一开始我也以为比较“空想主义”了,但是真正深入去看就会发现即使是在时代的局限下他们根据提出的这个“理想国”来进行重重的讨论和辩论,以使人们了解到“理想国”为何而提出、世界上的各种国家政权的本质,从苏格拉底的剖析中我也能看到基于许多现实他提出的许多真的是很有意义了。
举个例子,提到学习算术、几何等数学时,他认为深入且持续性学习数学并不是完全用在身边买卖事物上,更进一步是为了锻炼理性思维,开拓头脑。这可以反驳很多人说的学习无用论。
但毕竟受到时代的局限性,以及有些举例过于极端化了,因此阅读的时候需要好好甄别,但又因为“理想国”本身也趋于完美化,举一些特殊例子也更能说明。就比如说苏格拉底反对诗歌,因为诗和歌可以处理人心底的感性,非常容易被感染。然而“理想国”是一个有着逻辑基础、非常理性的国家,所以诗歌在此不受欢迎。
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说,合理宣泄是很必要的,需要发泄情绪的时候过于理性对自身健康发展不利。
苏格拉底说:“世间的快乐和痛苦本来就无足轻重,人遇到不幸的事不能自持,只不过是需要得到痛苦时所需的帮助。”
讲到自由,苏格拉底是:“很多人颂扬自由,自由要加以限制,很多人不理解,其实是苏格拉底说的那样:所以,国家和个人享受极端自由的时候,其实已经变为极端的专制了。”
好好读下去会发现是一本很值得一看的书。
最后不得不说,理想国不愧为理想国。
理想国读书赏析 读后感 第(3)篇
当理想主义处处受到挫时,当我们所以为的世界和现实世界不一样时,我们会失望和拥有挫败感,我们可能选择妥协也可以选择反抗。
妥协意味着我们放弃了理想,接受这个现实世界,反抗意味走上自我灭亡的道路。
因为没有一个人能跟世界对抗,并替换这个世界本来的面目,这两种方式都非常极端,我们需要找到一种既能坚持自己理想世界又不至于自我毁灭的方式对待这个世界。
我们多少人年少时,踌躇满志,不谙世事,带着满脸稚嫩的世界观去认识现实世界,到后来才发现世界并非与我们想像的一样,世间充满了尔虞我诈,黑暗和愚昧,现实的一切会使我们充满挫败感,很可能从此就一蹶不振。
我们需要一种折中的方案,理解,理解世间的一切的恶与一切的世俗,都有它存在的道理。
理解人们的所不能改变的境遇,说谎者也有自己的苦衷,世俗也并不是他们所希望的。
大多数人都受到环境的限制,我们只能用理解和爱来对待这个世界,爱这个世界并爱自己。
不去反抗它而是爱它,这一方面能更让我们坚定自己的理想世界,让我们不至于太过于失望,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我相信人和人是相互影响的,不管愿不愿意,他人能从我们的行为和言语中潜移默化的受到影响,就像凝视深渊,所有的事情都可能被影响改变,但只有爱是最难受到改变的,就像星际穿越里的一句台词,“只有爱能穿越时间空间”(全都是抄袭别人的观点)
- 搜索
-
- 热门图片
- 最近更新
- 随机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