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豆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读书笔记大全 > 读书赏析 / 正文

一只特立独行的猪读书赏析(3)篇

(2019-07-07 00:23:02) 读书赏析

一只特立独行的猪

作者:王小波

李银河独家授权,并亲自校订全稿。王小波杂文精选集!幽默中充满智性,扛起一面自由、独立、理性的精神旗帜!——“我觉得黑色幽默是我的气质,是天生的。” 我觉得黑色幽默是我的气质,是天生的。——王小波 。本书为王小波杂文代表作,王小波终其一生思考着并快乐着,他以独有的调侃的笔调完成了对自由与理性的反思与书写。书中对女权主义、科学与迷信、同性恋、小说创作、知识分子等话题进行剖解,展现了一座智性的迷宫,让读者从他那里学会如何独立而自由地思考,真切地体会到作为一个独立个体,应有的尊严与自由。这种观点在上世界九十年代点爆了一代人的青春,放在当下,依然具有鲜活的感染力。

一只特立独行的猪在线阅读地址

一只特立独行的猪读书赏析 第(1)篇

面向未来,取得成就。

假如有一种日子要来来回回的上演,那我惶恐不安。我是个热血沸腾有点毛燥的小伙子,这样的日子显然是在糟蹋我。渴望有趣的事情,讨厌呆板无趣的生活,这是我内心深处的诉求。

我不得不承认,当下的生活有糟蹋我的成分,当然我也承认这有咎由自取的成分,这么讲来,原来是自己也在糟蹋自己,不止是别人。由此可见,生活最起码要从拒绝自我糟蹋开始。

某天夜晚,我辗转难眠,除了感到深深的孤独,还感到白天的生活没了期待,这更让我觉得可怕。在我看来,区别于生存,期待是生活的另一种动力。想象一下,没人爱,没事做,没了期待…深深的不安。早晨的时候,想到夜里的惶恐,我扇了自己两巴掌,妈的,还有那么多有趣的事,不去干成点什么能行?

想到人的限度以及自己的信念不足,我读了一个关于英雄的故事来鼓励自己。

鱼把他拖到海上去,把他拖到远离陆地的地方,在海上与老人决战。在这场鱼与人的恶战中,鱼也有获胜的机会。鱼在水下坚持了几天几夜,使老人不能休息,穷于应付,它用苦刑来折磨他,把他弄得双手血肉模糊。这时,只要老人割断钓绳,就能使自己摆脱困境,得到解放,但这也就意味着宣告自己是失败者。老人没有做这样的选择,甚至没有产生过放弃战斗的念头。他把那大鱼当做一个可与之交战的敌手,一次又一次地做着限度之外的战斗,他战胜了。老人载着他的鱼回家去,鲨鱼在路上抢劫他的猎物。他杀死了一条来袭的鲨鱼,但是折断了他的渔叉。于是他用刀子绑在棍子上做武器。到刀子又折断的时候,似乎这场战斗已经结束了。他失去了继续战斗的武器,他又遇到了他的限度。这时,他又进行了限度之外的战斗:当夜幕降临,更多的鲨鱼包围了他的小船,他用木棍、用桨,甚至用舵和鲨鱼搏斗,直到他要保卫的东西失去了保卫的价值,直到这场搏斗已经变得毫无意义的时候他才住手。
老人回到岸边,只带回了一条白骨,只带回了残破不堪的小船和耗尽了精力的躯体。

我相信这样的结论:

人类本身也有自己的限度,但是当人们一再把手伸到限度之外,这个限度就一天一天地扩大了。人类在与限度的斗争中成长。他们把飞船送上太空,他们也用简陋的渔具在加勒比海捕捉巨大的马林鱼。这些事情是同样伟大的。做这样不可思议的事情的人都是英雄。而那些永远不肯或不能越出自己限度的人是平庸的人。

一只特立独行的猪读书赏析 第(2)篇


王小波的书看得不多,粗眼一看给人感觉灰暗了点,像是无病呻吟,但是文里平铺叙事中夹带着批判,婉转隐约中透露出嘲讽,又让人感觉到无比的贴切与真实。这样的文风,对我来说算不上喜欢,但每篇短文却能让我感慨回味许久,似乎能听到在那民智初开的年代里,作者内心对解放思想、倡导人性的呐喊。



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无所不受羁绊,正如一句名言“人人生而平等,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对于这本书,我想作者一定是想借一只特立独行的猪来说明些什么?或许是暗喻那个特殊年代的无知?一个老太太都能明白亩产三万斤粮食的荒谬,却被众人津津乐道不容他人质疑,是什么迷惑了世人的智商?是枷锁,枷锁的不只是身体更是思想,让人变成了猪。或许是讽刺那些所谓的当权者?眼里哪里还有人,全是猪,权本应为民所有为民所用,结果却成了禁锢人的桎梏,对一只显得异类的猪都要痛下杀手,结果却是搞得自己狼狈不堪。或许是心痛那些热爱生活的人?有的人对生活抱以无限的希望,用尽最大力气却拥抱生活,却被现实伤得体无完肤,曾经清澈透明的眼睛也充满了怀疑和恐惧,这些人就是那只特立独行的猪,最后竟然的长出了獠牙,变得与人冷淡。或许这是作者的自嘲?自己也是只猪,只是相比那些逆来顺受的种猪,内心还有当一只特立独行的猪的渴望。

一只特立独行的猪读书赏析 第(3)篇

是王小波杂文、读后感、书序的合集。其中他对于同性恋群体的一系列的研究和评论在今天看来也具有思考性,有意思的是,二十年前就已经得到科学重视的群体,都要2019年了,还是有人将其视作洪水猛兽。还有大量文章是对当时文化环境、科学环境、文人素养的评论,作者认为学者、作家这类群体的视野理应远远高于普通人,绝不可为了逢迎大众口味而去研究或附和某些“理论”,否则国家只会退步而不能前进——即便会出现布鲁诺宁为大火烧死也坚持“日心说”类似的现象。事实上,文革时期正是这样的现象频出的时期,也是中国民智整体倒退、科学损失惨重的时期。另外看到几篇言辞激烈、观点激进的文章都首发于知名报刊,也感叹“百家争鸣、百家齐放”的言论开放时代一去不复返了。所以是国家在倒退吗?嗯,不得而知。(四星是因为后面几篇书序因为没有读过那些书,不得其解。这么想来,应该是读者的问题而不是作者的问题哈哈)

搜索
热门图片
最近更新
随机推荐

Powered By 种豆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