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假性亲密关系(自选集 知乎「盐」系列)读书赏析(3)篇
(2019-07-13 06:04:04) 读书赏析 -
作者:Steve Shi
说到爱情里的假性亲密关系,你一定不陌生。所谓「貌合神离」「爱情最终变亲情」均是对这种关系的精准描述。可是,我们明明不要和爱人变成「最熟悉的陌生人」,明明带着对爱的真诚渴望才建立起亲密的关系,可「为何后来我们,用沉默取代依赖?」在《假性亲密关系》这本书中,作者会深入探讨导致假性亲密关系的三个原因:不了解自己、不了解彼此和爱无能。最后一个部分,作者会描述一种理想亲密关系的蓝图,并且分享关于如何实现的具体方法。「我眼中理想的关系,应该是不断成长和成熟的。如果两个人对彼此的了解、接纳和信任并没有随着交往时间的增加而增长,相处就愈发成为了习惯、义务和责任。事实上,父辈们之所以普遍认为『爱情最终都会变亲情』,就是错把假性亲密关系当作了感情必然的归宿。我从很小的时候,就在心里默默决定,长大了以后一定不要再经历上一辈的不幸。我相信你也有过这样的想法。我们这一代人是幸运的,因为我们比上一辈人有更多机会阅读和思考关于感情的事情。现在就是一个避免重蹈覆辙的机会。」作者SteveShi,多伦多大学心理学本硕毕业。在上海的心理咨询师,专注于80后、90后的情感生活、心理健康和个人成长。知乎「心理学」领域下的优秀回答者。职业理想是让自己失业,因为那就意味着大家都过得很幸福了。
假性亲密关系(自选集 知乎「盐」系列)读书赏析 第(1)篇
非常好的一本书,没有长篇大论,但是问题说得很清楚,逻辑清晰。
根据作者的描述,我应该是没有见过,或者说没有亲身经历真正的亲密关系,所以这个导致我特别渴望一段真正的亲密关系,却又会用这个极其严苛的标准去审视我与别人的关系:我跟他/她有没有可能是知己/恋人?但结果总是……
没有感情可寄托的人,于是长久以来我都是用自己的方式去与自己对话,最常用的方式是读书和写诗,甚至比较搞笑的是会自言自语,似乎分裂出两个人格互相对话。虽然骨子里还是那个敏感脆弱的人,但自我调控能力似乎很强了,没有任何一段失败,或者说尝试无果的关系,可以让我沉沦痛苦一周以上,可是,怎么说起来却有几分悲凉?当然偶尔会有朋友可以诉衷肠,便把他/她放在了心里。
我不知道是不是家庭环境的影响,虽然童年有一些不好的回忆,但大体上还算幸福吧。缺的不过是一点安全感,就是确信你的每一次任性都不会失去父母的爱和陪伴。回想过去,我一直都是那种典型的乖孩子,从不会惹是生非,在学校里偶尔被招惹打架,即便打赢了,先哭的也是我自己。或许是委屈,或许是愧疚,又给父母丢脸了。
缺了那份理所当然的爱,做事便不免小心翼翼,因为我无法确认,如果我犯错,会不会有人帮我托底。所以,小时候的我,由于内心里缺乏这种底气,以至于到了现在,我的心里还是有几分怯懦,只不过,随着自己的刻意纠正和内心变强大,而有所缓解罢了。
敢爱敢恨的姿态,如此潇洒,令人艳羡。但那份从容淡定的底气,却是模仿不来的。
假性亲密关系(自选集 知乎「盐」系列)读书赏析 第(2)篇
开始收藏书籍的时候以为,这是一本讲诉普遍存在的貌合神离的情侣关系。带着这种固有印象去读的时候,发现远不止于此,收获很多!
A. 「了解自己的情感需要,从更宏观的角度来说也是了解自己的成长需要,或者说是知道自己为什么活着,这辈子想要得到些什么,实现些什么。」
可见拓展自我认知是保证幸福生活的基础。
B. 人生由多个阶段构成,如果只关注当前单身阶段,是不可能处理好不同程度的亲密关系。沟通过程中情绪传达与理解尤为重要。
有句话与同样是单身状态的朋友分享的:「漫长而痛苦的单身生活不是在浪费时间,而是真爱需要的妥协和感恩精神的训练场」。
(可能肚子饿了,写得零散了,新年快乐!)
假性亲密关系(自选集 知乎「盐」系列)读书赏析 第(3)篇
读罢此书,意犹未尽。我们毕竟不是专业心理咨询师,只能借助这样的书籍了解自己,了解别人,但我们最多只能靠近冰山一角,稍微触摸,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这本书最好与亲密的人一起阅读,或许能见效一二。与我而言,还是有启发的,至少遇到问题,知道对方也和我一样,需要理解和包容。沟通,尤其是有效沟通,太重要了!
我想把书里面的这段话告诉我的亲人,在与你们的关系里,我的出发点和心里的善愿——关系重于一切,就是要你这样来看待感情:我知道我们之间有差异,但是不论发生什么事情,我都会永远把我们之间的信任、亲密和爱放在第一位。如果产生矛盾,我不会把它视作可以借机证明自己、刷优越感、打压贬低你的机会,而是视为威胁我们关系的、需要我们一起去面对的挑战。
愿我们都拥有更好的生活,开心快乐地活在当下。
- 搜索
-
- 热门图片
- 最近更新
- 随机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