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文学史读书赏析(3)篇
(2019-07-18 00:25:12) 读书赏析 -
作者:钱穆讲述 叶龙记录整理
这是一本最好的中国文学入门书。书中保留了钱穆先生授课中最鲜活的口语表达,也留存了许多神来之笔。全书31章,从诗经一直讲至明清章回小说,贯穿中国古代文学的整体脉络。或许并不是“理想”的文学史,或许并没有严谨到可用作教科书,但它有活泼的生命力、有效治学的方法、令人眼睛发亮的顿悟。一本好的书,它本身只是起点,它可以让读者从起点出发,向知识更远更深处独立前进,钱先生的《中国文学史》就是这样的书,它是启发者,点燃许多人对中国文学的兴趣,让人忍不住去阅读和思考它所提及的作品和知识。从此种意义上,它超越了那些严肃严谨的文学史。
中国文学史读书赏析 第(1)篇
1955年香港,在自办的“野鸡大学”新亚书院图穷四壁的教室里,对着一帮白天搬砖晚上学习的学生,钱穆先生讲的不是会计珠算或快速致富,而是中国三千年的文学历程。仿佛对逝去辉煌的凭吊,也是一身本事无计可施的彷徨探索。为往圣继绝学?白话运动和西方思潮的空前胜利已经让当时中国与古代中国做了决裂。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好在历代文人的目标就是言志,好在有像钱穆先生这样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执拗,好在有速记训练的同乡人,才让这本带有非常鲜明个人风格的文学史课堂讲义面世,让我这个古文文盲可一窥殿堂灿烂幽冥。
在钱老看来,文以载道是中国文学和西方文学的本质区别。即使思无邪的诗经也是圣王教化的工具。文学分两翼,古文和骈文,前者古朴重意,后者是纯文学重形式美。古文类有左传先秦诸子散文和史记,以韩愈为代表的唐宋八大家和明清的桐城派。骈文有楚辞汉赋和入选《昭明文选》的各类美文以及清八股。古文之初因为是圣王教化或规劝统治者如何治国,一千多年题材均是大人物大道理。楚国是南蛮,文学与巫术祭祀一脉相承,故相较中原要自由奔放玄幻的多。而中原地带的汉地汉赋亦流行,有楚辞的华美长篇大论对偶极工,但慢慢的因为题材狭小而变得陈词滥调。曹操曹丕曹植三父子是文学史上的大改造者,从他们开始,心情琐事无不可入题。曹丕首创文学有气,气分清浊阳柔,至此开了文学流派品评的先河。魏晋南北朝时代清谈的文人们更加注重对每个字的音调讲究,研究文学的艺术性多过文学的功能性,昭明文选的选择标准就是文辞美,至唐初这种风气也还是风靡。韩愈柳宗元倡导的复古运动让文学又回归到散文派,因为题材广阔真情实感和不拘泥形式美,反而让文学进入了意与形皆美,情与志共抒的黄金时代。散文有唐宋八大家,古诗有李白新诗有杜甫,后人无法企及之高度。自此,上流社会的文学止步不前,而以百姓大众生活贴近的小说戏曲大行其道。清朝御用八股及严苛的文字狱,钳制了御用文人们的思想和创造力。而民间因为几个朝代的积累富庶人家势必要求更好的娱乐方式,以趋近口语的白化文书写的小说戏曲空前强盛。
钱穆先生是很厌恶五四运动和白化文运动的,仿佛这是一场思想上的焚书坑儒,造成了文化上的裂层。可是纵观文学史我们就能看到文学要与历史匹配。不加辨析一味的复古归于儒家正统何尝不是一种刻舟求剑。不过钱先生也赞成兼容并蓄,和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异曲同工。鲁迅先生希望国人去其糟粕留起精华,钱老希望什么题材就要用最合适的文体,白话只能用于小说等通俗题材,比如说抒情用诗,叙事用散文体,而现代的白话文则缺乏温度。我在今天看来似乎白话文也可以到达各种高度,毕竟词汇量增多更适合诠释科学概念,更可以精准的描述事件和情绪。但是精准就势必会缺乏朦胧感,诗词的美就落根于这种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朦胧感,所以要想体会只能回溯过往。在西学水土不服民族传承迷失感日益之时,孔孟先秦诸子及历代思想家的作品也势必重回天日,我们的文化之脉不会断。有了科学辨析能力,重见天日的也并不是圣人之言,而是一个个和我们一样有血有肉有情绪的普通人。
感谢钱老。
中国文学史读书赏析 第(2)篇
錢穆先生,有匡时救世的心术,有明体适用的学识,其著述“綜貫百家,上下千載,詳考其得失之故而斷之於心,筆之於書”。可稱通儒!
在五六十年代之香港,陋巷飢貧之中,他依然執著理想,肩負道義,為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而誨人不倦。
本書的記述者葉龍先生,乃賓四先生弟子。正是有了他的記錄整理,才使得錢先生的思想薪火相傳。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歷史淵遠流長,我們為之驕傲,也願付諸努力,盼傳承不絕。
中国文学史读书赏析 第(3)篇
在读这本书之前对钱穆知之甚少,甚至有些误解,读过这本《中国文学史》后,对其有了基本的认识,他被中国学术界尊之为“一代宗师”,更有学者谓其为中国最后一位士大夫、国学宗师,与吕思勉、陈垣、陈寅恪并称为“史学四大家”。
这本书开始读起来有些晦涩,到时收获很大,有些观点与曾经教科书中所讲的大不相同,比如婉约派与豪放派的区别,等等。经过钱老的梳理,中国文学的发展轨迹十分清晰,对于了解中国古代文学有很大的帮助!
- 搜索
-
- 热门图片
- 最近更新
- 随机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