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豆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读书笔记大全 > 读书赏析 / 正文

了凡四训(典藏本)读书赏析(3)篇

(2019-07-18 06:00:22) 读书赏析

了凡四训(典藏本)

作者:袁了凡 木暮评注

《了凡四训》是明朝袁了凡先生所作的家训,融汇了中国传统儒释道三家思想的精华。佛之慈悲,道之空灵,儒之入世,结合起来,成为最为完美的中国智慧,被誉为400年来深刻影响中国人的“传家之宝”。曾国藩、胡适、弘一法师、净空法师、印光法师、稻盛和夫等古今名人对其推崇备至。清朝曾国藩读完《了凡四训》,取袁了凡之言,改号“涤生”,并将此书列为子侄必读的人生智慧之书。日本著名汉学家、阳明学大师安冈正笃对《了凡四训》推崇备至,建议日本天皇及历任首相视之为“治国宝典”。“日本经营之圣”稻盛和夫说:我是严格按照《了凡四训》《菜根谭》从事商业管理的。

了凡四训(典藏本)在线阅读地址

了凡四训(典藏本)读书赏析 第(1)篇


《了凡四训》为明代袁了凡所著训子善书,阐明“命自我立,福自己求”的思想,指出一切祸福休咎皆自当人掌握,行善则积福,作恶则招祸;并现身说法,结合儒释道三家思想以自身经历体会阐明此理,鼓励向善立身,慎独立品,自求多福,远避祸殃。该书自明末以来流行甚广,影响较大,此白话绘图本的出版当有助于阅读了解,于个人品德修养与世道人心改善或许不无小补。《了凡四训》的四训分别为:《第一篇 立命之学》、《第二篇 改过之法》、《第三篇 积善之方》《第四篇 谦德之效》。


第一章立命之学:说的是命由天定,但可以通过自身努力改变命运;


第二章改过之法:从心理,环境,方法三个方面讲述如何改过,心理上要有羞耻心、恐惧心和勇气;环境上要有身边好友亲人的时时提醒,以及鬼神的暗中监督;方法上改变动机最重要,改变信念次之,实在不行就强制改变行为。


第三章积善之方:首先通过十个小故事让我们理解善恶的特性,包括真假、端曲,半满,真假,大小是非等,然后提出实践性很强的十个行动建议:一、与人为善;二、爱敬存心;三、成人之美;四、劝人为善;五、救人危急;六、兴建大利;七、舍财作福;八、护持正法;九、敬重尊长;十、爱惜物命。


第四章谦德之效:说的是几个关于谦虚、谨慎、立志、分享的故事。

了凡四训(典藏本)读书赏析 第(2)篇


《了凡四训》诠释了“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的事迹,作者列举诸多示例,本意是教人积德行善,诚心改过,小至身体力行善举,大至心怀天下苍生。初次阅读时或有感于“立命,积善,改过,谦德”的论述,“命自我立,福自我求”的论调也颇有种“我命由我不由天”的韵味,然近来再读,感受不尽相同,特记录如下,以待更正。


作者对于善恶有着自身的理解与认知,例如:从出发点而言,善念讲求行为发自内心,就行为而言,应从有益他人的方式行善,从结果来看,善举最终不得损人利己……本书能成为众人传诵的作品,自有其意义,然无论是讲述个人经历,还是援引他人故事时,若试图以善恶之举作为结果导向,此类说教难免无法让人信服,初闻或深以为然,想来并非尽然如此,除对善言过其实外,倒是不乏引人思考之处。


有关善恶的诘问素来是恒久不变的话题,也因此成为许多故事争议的焦点——“善意与恶意,我们究竟该站在哪一边?又该如何去区分判断?”,本书似乎划清了善与恶的界限,甚至列举了诸多可为及不可为之事。然而细细品味,我们或许会发现这并不是一道选择题,谁也无法作出非此即彼的选择,就像是大多数人所面临的道德焦虑,善与恶之间有着巨大的跨度,对于我们而言艰难的向来不是选择,而是努力维持内心与行动的统一,或者说是在问心无愧的坐标上寻求自洽的平衡点,继而坚定地活下去。


作者想要实现的境界或许是众人皆能自行改过,多为善举,远离恶果,类似于一种自我和解的彻悟,然而不问缘由地阐述事理,总感觉低估了世事的复杂,高估了向善的可能。想来恐怕只有由生到死,由死到生的传奇故事才会有顿悟的奇效,例如《天龙八部》中扫地僧的机缘点化,“天下罪业皆归于我”,佯杀慕蓉博与萧远山,又让两人互相医治内伤,历经生死方才放下往日恩怨,仇恨尽归尘土。可惜这样的场景无法在现实生活中呈现,所谓善恶更多的是一种道德评价,而在某些时候也可延伸至对来世的寄托,诸如善恶终有报,何尝不是一种说辞。


近来仍如同写下《是也善哉,非也善哉》时的感受,概述恐怕无法适用于每一件事,就如同各人的悲喜性情不尽相通,想当然地定论自是有所偏差,毕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处世之道,对一言一行的价值认知,若能推己及人时,无外乎同种方式,可谓善哉善哉。

了凡四训(典藏本)读书赏析 第(3)篇


《了凡四训》深为曾国藩、稻盛和夫等东方哲学家的推崇厚爱,体现了古代中国为人入世最朴素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敬天畏人、积善修德!


书中讲了君子要立命、改过、积善、谦徳!


一、立命

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从心而觅,感无不通。求在我,不独得道德仁义,亦得功名富贵;内外双得,是求有益于得也。若不反躬内省;而徒向外驰求,则求之有道,而得之有命矣,内外双失,故无益。

命由我作,福自己求!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二、改过

闻而不怒,虽谗焰熏天,如举火焚空,终将自息;闻谤而怒,虽巧心力辩,如春蚕作茧,自取缠绵;怒不惟无益,且有害也。

过由心造,亦由心改,如斩毒树,直断其根,奚必枝枝而伐,叶叶而摘哉。


三、积善

勿以己之长而盖人,勿以己之善而形人,勿以己之多能而困人。收敛才智,若无若虚,见人过失,且涵容而掩覆之。一则令其可改,一则令其有所顾忌而不敢纵。见人有微长可取,小善可录,翻然舍己而从之,且为艳称而广述之。

惠不在大,赴人之急可也。


四、谦德

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

举头三尺,决有神明;趋吉避凶,断然由我。

搜索
热门图片
最近更新
随机推荐

Powered By 种豆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