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苏格拉底之死》读后感_2500字
(2019-09-24 08:46:39) 读后感 -
《苏格拉底之死》读后感2500字
一、世上再无苏格拉底
大概每一位读过苏格拉底对话录的人,都会从这位智者身上深深受益,这里摘录一小段对话:
欧提德谟斯:苏格拉底,请问什么是善行?
苏格拉底:盗窃、欺骗、把人当奴隶贩卖,这几种行为是善行还是恶行?
欧提德谟斯:是恶行。
苏格拉底:欺骗敌人是恶行吗?把俘虏来的敌人卖作奴隶是恶行吗?
欧提德谟斯:这是善行。不过,我说的是朋友而不是敌人。
苏格拉底:照你说,盗窃对朋友是恶行。但是,如果朋友要自杀,你盗窃了他准备用来自杀的工具,这是恶行吗?
欧提德谟斯:是善行。
苏格拉底:你说对朋友行骗是恶行,可是,在战争中,军队的统帅为了鼓舞士气,对士兵说,援军就要到了。但实际上并无援军,这种欺骗是恶行吗?
欧提德谟斯:这是善行。这一段,苏格拉底教你辩证思维,告诉你真理不是绝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反面转化。这种认识对每个人的人生都有巨大的意义。
苏格拉底是一位人生导师,他有句名言——“认识你自己”,他从不正面灌输自己的观点,他总是在问答中经过反复诘难和归纳,引导你自己思索,自己得出结论,正如苏格拉底自己所说,他虽无知,却能帮助别人获得知识。是他帮助你发掘出了你身体里潜藏着的那些智慧。
人的一生中,几人遇到过“苏格拉底”?
二、苏格拉底因何被处死?
公元前399年的一天,苏格拉底和朋友们谈论完“死亡可怕吗”、“灵魂不死吗”等问题之后,在朋友们的簇拥中,喝下了刽子手调好的毒酒,安静地死去,那年他70岁。
他为什么被处死呢?
苏格拉底把自己看作神赐给雅典人的一个礼物、他认为自己的使命是:说服人们,关心灵魂的完善远比关心身体、关心财富重要得多。他为这个信念东奔西走,忍受穷困,整天到处找人谈话,探求对人最有用的真理和智慧。他经常在市场、街头等公众场所出没,与各色人等谈论各色问题,他要让人们认识到所有美好的东西都产生自智慧和美德,而不是金钱。
他因此被指控藐视神灵、毒害青年,被雅典判处死刑。
三、苏格拉底因何惹来控告?
苏格拉底的时代是一个混乱的时代,雅典形形色色的价值观发生冲突,人们追逐金钱,忽视真理和灵魂。他向雅典人发出诘问:
“你们一心只想着聚敛钱财、追求名誉,却从不关心真理、追求智慧,不关心如何使自己的灵魂得到完善,你们难道不感到羞愧吗?”
他认为人类最重要的是灵魂,但雅典人却总是本末倒置,不思自我完善,热衷虚张声势,一心指望从外表上用财富修饰人生。
此外,苏格拉底通过和政治家、诗人、工匠交谈,发现了他们的共同的毛病:人们总是因为自己在某一方面有点技能、特长,就误以为自己在所有方面都具有智慧。而苏格拉底的智慧在于:他始终认为自己know nothing。
苏格拉底认为,人类的智慧价值很小,或根本上没有什么价值可言。
可不是吗,人类的知识体系,不过是浩瀚宇宙的冰山一角。而且,日心论取代地心论,伽利略物理取代亚里士多德物理,说明现在认为对的知识,两千年后可能被证明是错的。
他就这样挑战了所有人的智慧,也挑战了他们的生活方式。
他得罪了所有的人,他像一只牛虻,叮咬得人日夜不宁。
可苏格拉底认为,神把他赐给雅典的目的,正是要用这他这只牛虻来叮咬、刺激这个国家,让它不至于昏睡——彼时的雅典好像一匹骏马,但由于肥大懒惰变得迟钝昏睡了,所以很需要有一只牛虻不停地叮咬它,随时随地责备它、劝说它,使它能从昏睡中惊醒而焕发出精神。
然而,顺从与赞美向来是人们喜爱的,谁会喜欢整天被劝诫,被刺激,被责备呢?
苏格拉底一心为人们好,而他们把他判处了死刑,Game Over.
四、苏格拉底之死唤醒了什么
在西方历史上,苏格拉底之死和耶稣之死是两个可以相提并论的的事件,但在我心里,前者比后者震撼得多。
苏格拉底被指控的罪证之一是不敬神,说他有自己的神。也许苏格拉底确实主张了一个“新神”,这个神就是“发现你自己”的那个“自己”,它是智慧的源泉,是哲学的、宇宙的、理性的神。这个宇宙理性神是苏格拉底哲学追求的终极目标,他认为人的知识就是神的赐予,人因此被赋予了神性,因此有了灵魂,因此有了爱智的心灵,有了理性、智慧。
五、苏格拉底可以不死吗?
被控告后,苏格拉底有两次死里逃生的机会,一次是法庭辩护时,如果他乐意,他本可以交点罚金,离开城邦了事,第二次是行刑前三天,他有机会越狱,但他都放弃了。他说他身上确实缺少点什么,那就是:不会说别人喜欢听的话,他缺少厚颜无耻。
也许他只有死,才是完成了的苏格拉底,才是圣人苏格拉底。
六、苏格拉底之死后续
苏格拉底的时代正值长达近30年的伯罗奔尼撒战争结束之后,当时瘟疫、远征使大量的人死去,战后又有内乱,雅典人对死亡已经习以为常,也许彼时对他们来说,这样一位在街头饶舌的老人之死可能就是寻常事吧。
但重要的是后来。
几百年之后,第欧根尼·拉尔修在《名哲言行录》中说道,雅典人后来后悔了,为苏格拉底修建了纪念碑,并惩罚了起诉他的人。这可能是无法证实的,也不排除只是柏拉图“学园”中的学者一厢情愿的传言。但无论如何,这一说法证明苏格拉底之死引起的震撼波及到了几百年之后,今天,人们读到苏格拉底之死依然震撼,可见这震撼已经持续了两千多年,遗憾和后悔也持续了两千年。
七、苏格拉底的“另类智慧”
苏格拉底知道自己是一个为正义、为虔诚、为真理仗义执言的人,他知道其中潜藏的危险,所以他主动远离公共事务,只以私人身份开展工作。
他说:
“一个真正为正义做斗争的人,如果他不想生命很快结束,他就应该过很私人的生活,而不是从事公共事务。”
事实上,不仅 “追求正义的人尽量主动远离公共事务”,而且,权术中心也一定会不遗余力地排斥追求正义的人。因为,苏格拉底式的事实正确、逻辑正确永远敌不过利益正确,强权可以碾压一切正确,而这,正是权术中心的核心价值和终极大法。
最后,以一位书友的一条想法作为这篇书评的结尾,我本人把它看作一条冷笑话——
亚里士多德的儿子在雅典,一天,有人对他说:“公众的事务,你离得越远越好,因为你说公正的话,人会恨你;你说不公正的话,神要恨你。”
可巧亚里士多德在一旁听到了,他马上说:“可我就热爱公众事务,因为,我说公正话时,神会爱我;我说不公正话时,人会爱我。”
- 搜索
-
- 热门图片
- 最近更新
- 随机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