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宋名家词选讲读书赏析(3)篇
(2019-07-24 06:00:21) 读书赏析 -
作者:叶嘉莹
当代词学宗师叶嘉莹女士力作。在风格多样的北宋名家词中,有人喜欢晏、欧的旷达,有人喜欢柳永的旖旎,有人喜欢秦观的柔婉,有人喜欢苏轼的豪放,有人喜欢周邦彦的功力。但是,你可知道他们为什么会形成这种种不同的风格?你可知道如何去欣赏这种种不同的风格?叶嘉莹教授带领我们穿越时代走近作者的心灵,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去领会他们藏在内心深处不肯说出来的幽约怨悱。而当我们近距离欣赏了这么多北宋名家词作之后,对词体那种难以言说的不同于诗的特色,恐怕已经有些心领神会了吧?
北宋名家词选讲读书赏析 第(1)篇
用了很多零碎的时间来读这本书,读得不连贯,也不深入,更不细致。
知道叶嘉莹先生,是在大学考研时。B站有许多叶嘉莹先生讲课的视频,可惜有始无终,只草草地看了几集。但很欢喜,因为朦胧地感觉叶嘉莹先生不仅赏析得好,她的独特的观点和温雅的语言表达也一样吸引人。
再后来,在综艺《朗读者》中,看见了九十五岁高龄的叶嘉莹先生,思维清晰,彬彬有礼。待了解叶嘉莹先生的生平后,更是动容。生活给予她太多不幸,最终她都决定微笑以对。也不怪,叶嘉莹先生对苏轼爱的情有独钟。
从懵懂知道文学两个字时,我对诗词的偏爱已经显而易见。开始接触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这些通俗读本,只是喜欢读。到古文观止、三言二拍、话本演义读了一圈,发现文言文也好,白话小说也好,终归和诗词是一家——古典。
还记得高三的早读,同班同学都在背英语单词,默文言文古诗词的时候,我总会以心情不好当理由,捧着语文书漫无目的地读,当真只是读。读屈原的《湘夫人》,读王勃的《滕王阁序》,读司马迁的《鸿门宴》,读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字字句句,读得安宁,散去积压的浮躁,神清气爽极了。
大学大量地读外国文学作品,诗词读得便少了,偶尔读一读词论。意外很喜欢偶尔遇见的《白香词谱》,便想去看看诗词的源头,看看它们是怎么被写出来的。
工作以后,在同事的朋友圈知道了诗教,心向往之。因为那天视频中的诗词恰好和乐而歌,也是一首我很喜欢的歌——电影《夜宴》中的插曲《越人歌》。因为同事讲解的诗词的吟诵,让生为门外汉的我好奇难耐。
所以这次翻开叶嘉莹先生的书,颇有带着拜读和学习的郑重心情。不想,遇到了很触动的一句话。
叶嘉莹先生说,学习古典诗词,可以让人心不死。
醍醐灌顶,豁然开朗。
为什么喜欢诗词,因为它的美让人心生欢喜,因为它的情让人安宁平和,足矣。
虽然读到三分之二处,对叶嘉莹先生的某些观点产生了断章取义的理解,并不是十分赞同,但并不影响对这本书的喜欢和对叶嘉莹先生的尊重。
且像是重新温习了王国维先生的《人间词话》,意外发现对其中的某些词论的异议,竟和叶嘉莹先生不谋而合,这令我惊喜。
所以,读这本书,而和叶嘉莹先生也观点不合处也是当然。
朋友发来微信,提到卢冠六。她惋叹这位前辈的人生,提起他曾和叶圣陶先生合著,而如今在百度上资料都是单薄不全。
其实这就是历史,我们不过是无垠历史的见证者。古今多少英雄豪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终有一日,连痕迹都散在岁月里。
会不会有一天,连着这些美丽动人的诗词,也一并消失?
但愿在此之前,寄人心寓诗词,长住长安。
北宋名家词选讲读书赏析 第(2)篇
古人常说:文以载道,歌以咏志,诗以传情,乐以抒怀。
唐诗宋词,后人从来都是相提并论,颂之誉之,其实是对这两种文学体裁的最高褒奖和肯定。
读叶嘉莹女士――嘉陵先生的书,不仅是有知识获取的满足,还有文学解读的酣畅,更有心灵修为的滋润。
这本书篇幅较长,选取了两宋时期几位较有代表性的词作大家:晏殊、柳永、苏轼、辛弃疾、欧阳修、秦观等,穿插了不同时期文学大家的解读和精粹,不仅细致解读了两宋词作的精髓,更给读者以知识的饱腹感和精神的愉悦感。
宋词,作为两宋时期的文学体裁,既是对时代丰物的刻画,也是对传统文化的升华。
两宋时期,虽然在军事、外交上积贫积弱,步履维艰,但宽松的社会环境和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给文学创作以深厚的生息土壤。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每个历史时期都有不同角度的呈现。
从周代的诗,汉代的赋,唐代的诗,宋代的词,元代的曲,明清的小说,都以不同的色彩妆点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而宋词可以说与唐史争奇,与元曲斗艳,承上启下,风韵自是大不同。
赏古人之佳作,期今世之精品,愿当代的文学更有“雏凤清于老凤声”的气魄和担当。
美哉,宋词!
北宋名家词选讲读书赏析 第(3)篇
毋庸置疑是一本极好的书。
感觉自己还算是个喜欢诗词的人吧,这本书里面所涉及到的诗词,十有其九我都曾抄录过。只是犹喜欢五言和七绝。
高中毕业,大批量读了很多诗词,可是总结一下无非是落花流水春去也、满目山河空念远、正恁凝愁等等。大概是年少气盛的原因,总觉得此中有太多脂粉气、妇孺味道。因为很多的词无非是伤春悲秋,惜时叹年华,又或是桥边折柳伤离别诸如此类。当然也有豪杰之音。
只是很多词的指向太雷同太相似了。
我就是在对词的热爱逐渐降温的阶段读到了这本书。我以前也读过几十本诗选讲,词选讲,但是那时候我贪图数量上的兴奋劲,又是年少时,并不能深入领悟。
跟着这本书,慢慢的领悟到了一些很细微很细微的感情。一句“菡萏香销翠叶残”就可以包含这么深的韵味。
如果说怎么评价这本书?那就是细致入微吧。把反复吟咏,用心感悟到的细枝末节剖开给你看,让你充分领悟其中的韵味。这就是这本书很难能可贵的地方。
也许这也是真正的大家、大师与平常出书圈钱的投机者天差地别之处。
- 搜索
-
- 热门图片
- 最近更新
- 随机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