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中国:基辛格唯一一部中国问题专著读书赏析 读后感(3)篇
(2019-07-24 06:02:27) 读书赏析 -
作者:基辛格
《论中国》是美国前国务卿、“政坛常青树”亨利·基辛格唯一一部中国问题专著。他以一位资深外交家和思想家的独特视角,分析和梳理了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的外交传统,从围棋文化与孙子兵法中探寻中国人的战略思维模式,特别是试图揭示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外交战略的制定和决策机制,以及对“一边倒”的外交政策、抗美援朝、中美建交、三次台海危机等等重大外交事件来龙去脉的深度解读。作为历史的亲历者,基辛格博士还在书中记录了自己与毛泽东、邓小平等几代中国领导人的交往。
论中国:基辛格唯一一部中国问题专著读书赏析 读后感 第(1)篇
这本书以研究中国独特性开始,从清末外交,鸦片战争到近代以来特别是与新中国几代领导人的接触和分析,作者从美国高级顾问和多年研究中国问题的专家角度,讲述了他眼里对诸多中国问题的看法。当然基辛格不管如何客观,因政治敏感和立场原因,一些历史细节他是从这简略一笔带过了,主要是挑出一些主要的问题,依据当时的对话与形势进行分析。这中间牵扯到很多关于政治问题,比如台湾问题,中美,中苏,中日关系,抗美援朝,对越反击自卫战,大跃进,文革,方励之问题和1989年学生游行等。在读这本书之前,我对政治的理解比较狭隘,尽管因为之前接触金融的原因,知晓国际间局势错综复杂,却一直没有一个相对清晰的视角来看到,基因格是哲学博士,可以说他提供了这样的一个视角。【中国独特性】从历史角度上看,我们最初的历史是与神话结合的,盘古开天地,女蜗造人,到后面三皇五帝,可谓是源远流长。从周朝分裂成战国争霸到秦始皇统一中国,好像中国的历史就顺着“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路数在演绎,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中华民族文化的内核使得即使改朝换代,历经多次由少数民族统治的朝代更迭,依旧能够保持文化传统的一致性。而中国的地大物博,多年来闭关锁国自给自足也加深了中国人天朝上国的思想,自居天地之中,四方八地不过是蛮夷番邦的思想。也正是这样封闭自大的思想束缚,中国未能抓住近代西方工业化的机遇,使得自身与西方列强的实力相差甚远。终于还是被列强的炮火轰开了国门,开启了近代百年的屈辱史。每个中国人在面对几千年的灿烂文明与近代受尽列强欺侮的落差中,都不免唏嘘。不过也正是这百年的屈辱史,让中国人开始在重新审视自己,从李鸿章等清末大臣意识到可以师夷长技以制夷到中国人民站起来反抗,建立新中国,再到后面的改革开放带来惊人的增长。每次改变,都意味着新的审视和新的意识形态塑造。这并不是轻松的话题,可谓每次意识的变革都需要流血流汗付出惨重的代价才能够真正领悟。【政治】可能很多人在面对台湾问题,钓鱼岛问题,南海问题的时候非常激动,言必收复台湾,灭掉日本,荡平东南亚。这是一种视角的问题,大多数人只能看到事物的冲突面,而国家领导人不仅是负责管理国家内部事务,更需要是谋虑长远的战略家,谋略家。中国人讲求势,这也是孙子兵法之精髓。以收集信息评判势的千变万化来加以应对,每个行动都是在左右势的变化,使之更加有利于自身。理解了这一点,也能够进一步理解国家的一些政策制定和战略方针。不仅是很多血性方刚的年轻人羡慕的毛邓时代,出兵扬我军威;还是之后的继任者的经济发展重心,这都是依据当时形势下综合得出的策略,是综合各种因素影响后的决定。【外交博弈】国与国之间的外交不是因一件事一个问题就马上上升到战争层面,双方摇人准备打群架,而更像是夫妻俩过日子,有矛盾也有共同利益。有分歧又一时解决不了的时候,可以先缓一缓,把其它符合彼此利益的事情先做,大方向上能够推进关系。这里头还会引入婆家,娘家,朋友,同事的关系与生活,事业在里头权衡博弈,就如国家外交中有大国之间的博弈,联盟,邻国,地区组织等之间的博弈。当然如果积攒了众多的矛盾分歧,那么双方即使有诸多共同利益和合约限制,依旧有失控的危险。这其实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一个国家的发展,肯定会与周边邻国,贸易关系国,战略协同国产生影响。可能这个国家并没想过称霸统一天下,但对于其它国家来说,此消彼长对比之下的危机感,使得各国之间合纵连横来彼此制衡约束。再如一个国家因迅速崛起,而希望通过加强影响来维持自己的霸主地位,增强安全感,这也势必给其它国家带来压力。美国一直强调他们重视民主自由的精神,并以此抨击我国的人权问题。与其说在意别的国家人民是否活得好活得有尊严,不如说他们对于一个完全不同的政体的不安感,而近代中国的迅速崛起加深了他们的这种焦虑,至少在他们感受下来,是对他们全球霸主地位的挑战。【变革】意识形态的变革多数情况下都是历经惨痛教训之后的认知迭代。而具备的视角高度也决定着变革者能够看得多远。毛泽东以他的战略视角把中国人民带到共产主义体制下的新中国,而邓小平以他的全球视角把中国人民从闭关锁国带到改革开放的新环境下。这里邓公的一些思想我觉得对眼下不管是国家还是企业,个人都有很好的指导意义。其中很关键的主旨就是实用主义和创新主义,分析好形势,就大胆去试,不要怕犯错,犯错本来就是创新要付出的代价。不要用意识形态捆绑行为,在摸索中总结经验教训,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来指导生活与工作。【总结】基辛格的水平和翻译的能力在这本书里可见一斑,比起很多翻译过来拗口艰涩的书籍,这本书读来很接地气,可读性强。这书里有诸多问题的分析评判,内容材料也是相当丰富,我花了近19个小时阅读,感受最深的就是中国领导人对于局势的研判和做出的努力在当时的时局形势中起到的作用,对几代领导人的思想高度与战略布局能力甚为折服,也对中西方文化下的意识形态差异造成的误解和分歧有了一定了解。对于想从一个新的视角来了解近现代中国发生的一些问题的书友来说,这本书也许是不错的选择。
论中国:基辛格唯一一部中国问题专著读书赏析 读后感 第(2)篇
本书主要划分为:(相当长的封建社会时期)地缘政治时代、(鸦片战争是转折点)帝国主义侵略时代、(毛泽东时代)国民战争时代、(邓小平时代)经济发展建设时代。
【地缘政治时代】:地缘政治(把地理因素视为影响甚至决定国家政治行为的一个基本因素)-中国古代的治国策略。
【帝国主义侵略时代】:一个民族、一个人也一样,了解自己是非常不容易的。中国这样一个伟大的民族也不例外。在鸦片战争以前,我们根本不了解自己,也不了解世界大势,昏昏然,懵懵然,盲目狂妄自大,以王朝大国自居,夜郎之君,井底之蛙。
【国民战争时代】:文化大革命从本来要搞的道德和知识革命已变成了高压政策。用季羡林先生的话说就是:这是中国历史上空前的最野蛮、最残暴、最愚昧、最荒谬的一场悲剧,它给伟大的中华民族脸上抹了黑。我们永远不应忘记!
毛主席一生以阶级斗争,意识形态斗争为总纲,主张利用一切可用压力进行直接对抗。
印象中最深刻的一句话: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彰显毛主席的立场和势要将斗争进行到底的决心。
在台湾问题上,毛主席提出矛盾论,要么攻(不放弃用武力解决),要么等(把绣球拋给美国,让美国来决定),甚是高招。
是毛主席让中华民族在无数次跌倒屈辱后再一次站了起来,让一个民族重拾丢失信心与自豪感。
周总理代表的是新中国的秩序和节制,一生正派,两袖清风,审时度势,总在危机关头旧中国于水火之中。
【经济发展建设时代】:邓小平高瞻远瞩、实事求是。在历次打压批斗中,总是能屹立不倒,一次次站起来,其坚韧性可见一斑,为文化大革命后奄奄一息的中国经济指明了发展道路,南巡,视察,讲话,中央集权下放,在这位伟大的革命政治经济家眼里,中国就像自己的孩子,包容他的不是,不如别人的要学,要做,做得好的也要保持谦逊,求真务实,海纳百川,着眼发展,让新中国迎来了崭新的篇章,走中国的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发展经济,实现现代化。如果说没有毛主席就没有新中国,那么没有邓小平就没有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
【总结】毛主席是战争革命家,周恩来是政治外交家,邓小平是经济建设家,三位伟人在中国国家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的贡献无可比拟。
这本书能让我们从上到下都能真正了解自己,了解历史,了解世界大势,真正了解我们民族的过去和现在,看待一切问题,都要有历史眼光,盲目自大不可取,妄自菲薄也不行,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我们今天的所思、所感、所做、所为要能经得起历史的考验,全面的、历史的、辩证的看待历史问题,有助于更好的发展。
论中国:基辛格唯一一部中国问题专著读书赏析 读后感 第(3)篇
在看本书之前,我一般不会好奇作者是谁,但看完这本书之后,令我感到惊讶的是这本书是美国人写的,还是美国前国务卿以“客观”视角去论述,当然,以“客观视角”这几个字的说法有点老生常谈,但事实也的确如此。从鸦片战争到如今新中国的成立以来一系列的外交博弈,读来都很是顺畅流利,内容有独特的理性思考,以就事论事的态度叙述这些复杂的问题关系,这些甚至写的比国人一般的历史论述还有趣,没有那种独特的枯燥感,这种可读性难以想象的是由外国人写出的论述中国的书,翻译的很不错。
这本书当中大量引用了作者与我们国家四代领导人的谈话记录和一些其他重要文献检索,这些内容是我阅读的最慢的一个片段内容,反复琢磨。我想这些也是这本书的魅力之一。
其中我看本书时看到有文前彩插,之后中间再没有一些重要时事的插图说明,想建议的是中间的书中内容如果有这些时事彩插的话相信本书的魅力和可读性,降低阅读过程的枯燥感等都有很大的作用,更有一种见证历史的奇特厚重感。但这本书没有,表示遗憾。
这本书的独特理性叙述方式让我想起了很早之前阅读过的白岩松的三本书,这种叙述方式与文字带来的另一种思维方式和思考都是很让人回味。
- 搜索
-
- 热门图片
- 最近更新
- 随机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