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豆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读书笔记大全 > 读书赏析 / 正文

海子诗全集读书赏析(3)篇

(2019-04-03 21:12:41) 读书赏析

海子诗全集

作者:海子著 西川编

全书以上海三联出版社1997年出版的《海子诗全编》为底本,依照时间与类别结合的方式,收入海子的抒情短诗、长诗诗剧、诗学提纲、日记小说等各种体裁作品。以“补遗”的方式增加了当时没有收入的海子早期油印诗集《小站》、《麦地之瓮》里面的作品,以及近年陆续发现的散佚作……

海子诗全集在线阅读地址

海子诗全集读书赏析 第(1)篇


1964年农历2月11日(公历3月24日)出生于安徽省怀宁县高河镇查湾村,在农村长大;


1968年在公社参加“毛泽东语录背诵比赛”,年仅四岁;


1969年在查湾村读小学;


1974年在高河中学读中学;


1979年15岁时考上北京大学法律系;


1981年结识骆一禾;


1982年大学期间开始创作诗歌;


1983年从北京大学毕业分配至中国政法大学校刊编辑部。同年,结识西川;


1984年调入中国政法大学哲学教研室教授美学;


1985年以海子的笔名发表《亚洲铜》一诗;


1986年远游内蒙古、青海、西藏;


1988年再次远游青海,西藏等地;


1989年3月26日年在河北山海关卧轨自杀。

生前自印

《小站》(1983)

《河流》(1984)

《传说》(1984)

《但是水、水》(1985)

《如一》(1985)

《麦地之瓮》(1986,与西川合印)

《太阳·断头篇》(1986)

《太阳·诗剧》(1988)

后人编撰

《土地》(1990)

《海子、骆一禾作品集》(1991)

《海子的诗》 (1995)

《海子诗全编》(1997)。

《海子诗全集》(2009)

《海子诗选》(2015)(海子弟弟查曙明编选

海子诗全集读书赏析 第(2)篇

这本书在我的手机里是1971页,正如海子所说“我写长诗总是迫不得已。”我看那些长诗也是迫不得已,但我们做迫不得已的事总会有自己的理由。只希望你在那太阳的农场能不做不愿意做的事。小的时候听过海子,他的名字流行了一阵子,那时我不知道他是谁长什么样子,只知道这是一个诗人。我不知道他是不是伟大,也不知道他是自杀,但那是我唯一知道的一个诗人。后来不知从哪看到了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句句子(同时也是海子于1989年所写的一首抒情诗。)后来流行起这句话时我总想和身边朋友说这是海子写的,你们知道吗?不是什么溜口的言情小说家写的。我似乎总想为一个不了解的人去捍卫他的名声。现在我开始慢慢写诗了(曾经我一直不知道原来我那些絮絮叨叨或断断续续不知在说什么但又能畅快表现我的思想和感受的段落居然就叫诗),我看了木心,顾城,我想在国内诗人中一定要看看海子。于是就一发不可收拾的读完了。我没有想到原来海子的诗大部分是这样的难懂,也行这和我们所在的年代有关。我们每个人一生的经历就是一首诗,所以不明白我认为也不是什么羞耻的事情。海子迷信“短命天才”,这势必影响到海子的写作方式。他可以一晚上写出几百行诗,而坐下来的头两个小时所写的可以几乎是废品。他那样的,像太阳的火焰一样燃烧着,从整本诗都可以看到。他是燃烧着的自己,是泼洒情感的自己。他向往着太阳,向往着土壤。如果非要选择离世,我可惜没有飞向太阳的死亡,但同时这又是飞向太阳的死亡。有段话说的特别好:海子的一生不是昏暗的而是灿烂的。然而,对我而言,海子无论如何不是一个神,而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有血有肉的朋友。他有优点,也有弱点,甚至有致命的弱点。我想我们应该对死者有一个切合实际的了解,就像我们对自己所做的那样,这是最起码的人道主义。所有活着的人都应该珍惜自己的生命,这样,我们才能和时代生活中的种种黑暗、无聊、愚蠢、邪恶真正较量一番。看完这本书又不能全看不懂的人很多很多,但是不要紧,不要责怪自己。我们都是凡夫俗子,但不妨碍我们队这样一个热血男儿的喜爱。替海子好好活下去,他飞向了太阳,那就让我们直面黑暗,反抗黑暗。

海子诗全集读书赏析 第(3)篇


终于看完了,有些难受。第一,自己内心这种情绪或状态,不能与诗句中的意境达成共鸣。第二,对于普通读者,读海子的代表作就可以了,研究的学者可以读全集(全集中有些诗词歌剧并不太好)歌剧和长诗不是很能懂,感觉海子不是在写诗,是给幻觉对话,光怪陆离,平常人不能懂。

最难受的是第一条,诗是美的,可惜不能入境只不过与文字打个照面。第一次接触海子的诗是高中,当时特别喜欢海子和顾城的诗,说不出的韵味,现在想起来是很美好的状态,也是很危险的状态(自杀倾向),不过都已经过去咯。海子的诗大多是抒发个人的孤独、挣扎、迷茫与无助,切中了人的本质之一:永远的孤独,人生而孤独。《面朝大海》表面上是暖心的诗更深的是必死的决定,向死而生。里头很多关于土地、女性、太阳的意象,海子自云“大地的儿子”,这样意象倾向于原始的悸动和原始的崇拜,有一种粗犷的力量,情感不是很懂,与《荣格自传》中的非洲之旅中的当地人对太阳的崇拜很像。

搜索
热门图片
最近更新
随机推荐

Powered By 种豆资源网||